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二〇一九年回国图集之大连掠影
(2019.07.26 - 2019.07.30)
- 卢昌海 -
这是我 2019 年回国所摄相片中关于大连的部分。 此次回国主要是参加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
“第九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 及在贵州师范大学召开的 “《数学文化》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造访的城市包含了深圳、 大连、 贵阳、 香港。 去年所发的一篇
“回国散记” 可作背景参考,
文末则有一篇关于中美人工景观综合印象的 “题外话”。
发这个相片贴的时候, 正值 COVID-19 在全球肆虐, 虽才短短数月, 回想起一年前的种种, 那些远程的旅行,
却已如久远记忆——某位友人甚至称之为 “恍如隔世”。 以如今全世界闻 COVID 色变的样子,
几乎要效仿梁漱溟问一句了: 这个世界会好吗?
|
大连理工大学 背后的大楼叫作 “国际会议中心”,
是入住之地及 “第九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 的会场。
一位与会者在作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附近的一家由火车车厢改建的餐厅, 很好的创意,
可惜没营业, 且看上去像是有段日子没营业的样子。
没记错的话, 这是正在举办 “啤酒节” 的星海广场。
人民广场——我军训那会儿好像是叫斯大林广场
正对着的建筑是大连市政府大楼
人民广场另一个方向的景观
某广场上的 “五环” 标记
某地下商业街——人气较差, 倒是适合拍照
街景之一
街景之二
街景之三
街景之四
印象中见过一幅大连相片, 是一个很大的广场,
中心有一个足球雕塑, 问了几个人, 都稀里糊涂, 最后被错引到了这里。
(事后查了下, 想找的地方敢情叫作劳动公园, 并非广场, 看来是我询问方式不当。)
游览市区之余, 想找家书店逛逛, 便发微博问来了几家。
挑了一家离当时位置稍近的, 正在前往途中, 却自己发现了一家。
大连机场外景——外观虽中看,
却已是此次回国所见机场中最落伍的一个,
且抵达和离开都未能从候机楼直接登机——用的是所谓 “远机位”。
出国二十多年, 回过很多趟国, 也发过很多相片贴, 所贴多为视觉上较清爽的景观, 且偏好静谧无人的视角。
不过相片归相片, 实际走在国内街头或乘坐地面交通工具时, 自然随处可见角角落落的脏乱及细节品质的粗糙。
这在 2016、
2018、
2019
年的 “回国散记” 里皆略有述及。
我时常想, 一个中国的人工景观, 哪怕撇开文字标牌之类的直接识别因素, 哪怕并非中国传统建筑,
也基本上一眼就能分辨出是中国而非美国的景观。 究竟是什么让分辨如此容易?
想来想去, 却似乎只是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而很难用浅白的文字来概况。
直到有一天, 在大连见到下面第一幅相片所摄的球场时, 忽有所悟,
觉得它概括——甚至囊括——了中国人工景观的主要特色。 虽然球场及周边建筑皆非中国传统建筑,
却哪怕不看广告牌上的文字, 也能一眼分辨出是中国。 作为比较, 我在它下面贴了另一幅球场相片,
虽然相片上的民居跟中国农村的一样低矮, 却也一眼就能分辨出不是中国。 我觉得,
这两幅相片可以分别代表中美两国人工景观给我的综合印象——当然, 以这种方式呈示的印象无疑是高度个人化的,
相片的选择也绝非唯一, 或许极难与人共鸣。
不过, 希望起码不会有人将之解读成中国所有的球场或人工景观都如第一幅相片那样子,
或美国所有的球场或人工景观都如第二幅相片的样子。 因为那并不是这两幅相片在此处的含义,
它们代表的只是融合了大量观感后的综合印象——在一种浓缩了的象征和隐喻的意义上。
至于从这种象征和隐喻里能看见什么? 是对高楼大厦的自豪, 是对 “美国大农村” 的不屑,
还是其他? 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视角和观察力。
↑ 中国 vs 美国 ↓
2020 年 7 月 12 日整理 2020 年 7 月 13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
网友: ric (发表于 2020-07-14)
书店里找到啥好书了吗?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0-07-14)
记不大清了, 可能没买书——因为没等逛完就接到会议主办方的电话, 说有晚宴
(那天推掉了旅顺游, 本以为没别的活动了), 于是赶回了会议中心。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0-07-15)
可能是因为我用的是中国的高楼与美国的平房相片, 有友人提到了中美之间的人口密度因素, 这也是一种视角。
我自己对美国人工景观的一个观感——也是试图通过这两幅相片的对比呈示的——是哪怕不奢华也细节到位,
有一定的优雅性, 选平房相片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 另外, 日本给我的印象也是后面这种风格,
虽然人口密度比中国还高。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3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