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手机版
爱因斯坦的错误 (上)
- 作者:Steven Weinberg 译者:卢昌海 -
译者序: 本文的标题可能会给人以 “标题党” 的印象, 因此要第一时间加以澄清:
本文乃是译作, 标题来自原文。 不过, 更值得澄清的也许是: 一个标题算不算 “标题党” 关键得看它是不是哗众取宠,
而我相信在所有采用这一标题的文章及著作中, 本文是最远离哗众取宠的。
本文的作者 Steven Weinberg 对我的读者想必已不陌生, 五年前我曾翻译过他的
“标准模型简史”。
迄今为止, 这还是我首次翻译同一位作者的第二篇文章。
这个 “殊荣” 落在 Weinberg 头上是十分恰当的, 因为他不仅是第一流的研究者, 更是第一流的作者。
有时我甚至觉得, 他作为作者的影响有可能会超过他作为研究者的影响。 如果他不曾从事标准模型研究,
标准模型的完成不会有太显著的推迟, 但假如他不曾撰写那些著作 (尤其是教材), 则恐怕很长时间都不会有人写出同样水准的著作。
Weinberg 在几乎所有层次上的著作都是第一流的: 他的《引力论与宇宙论》(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场的量子理论》(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s)、《宇宙学》(Cosmology) 全都是第一流的教材; 他的《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等等则是第一流的科普; 就连他的综述、 回忆、 评论之类的短文,
比如 “标准模型简史” 或本文, 在我看来也都是第一流的短文。
如果一定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 我只能说, 他的著作中唯一让我觉得欠缺的是《亚原子粒子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Subatomic
Particles), 因为该书只用了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电子、 质子、 中子以外的其他粒子, 从而有些避重就轻。
本文所译的是 Weinberg 发表在 2005 年 11 月份的《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上的文章 "Einstein's Mistakes",
译文中的重点为译者所加, 原文的文献 (兼具注释功能) 放在下篇。
2005 年被称为 “世界物理年” (World Year of Physics), 以纪念一百年前的爱因斯坦 “奇迹年”。
Weinberg 用这篇别具一格的文章不仅纪念了 “世界物理年” 及爱因斯坦, 而且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同时也是该文的题记):
“科学通过意识到自己最伟大的实践者有时也会犯错, 而有别于寻找真理的其他途径”。 此外, Weinberg
在本文中对一些传统科学哲学思想的批评也很有特色。
|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谈论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错误, 尤其是在距其奇迹年一百周年的时候, 看起来也许有些唐突。
但是领袖科学家所犯的错误往往比他们的成功更能让人洞察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与背景1。 而且,
对于我们这些自己也犯科学错误的人来说, 知道就连爱因斯坦也会犯错多少是一种安慰。 或许最重要的则是,
通过表明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所犯的错误也被我们所承认,
我们为那些据说在循其他途径寻求真理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我们意识到我们最重要的科学先驱也不是所有文字都必须被当成金科玉律的先知,
他们只不过是为我们今天所获得的更好的理解做出了铺垫的伟人。
本文已收录于电子书《他山集》 以上预览约为本文内容之 5% 欲读剩余部分
>>>>>> 请购买该书 <<<<<<
>> 接下篇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译于纽约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五日发表于本站 https://www.changhai.org/
-
网友: 星空浩淼 (发表于 2009-10-25)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哲学家思想家素养, 也许一个具有大师风范的科学家, 到了后来都会有这类倾向。
-
卢昌海 (发表于 2009-10-25)
Weinberg 对哲学在科学中的作用是持相当否定的态度的。 他在这方面的看法比我的
小议科学哲学的功能退化 还要不客气。
他的《终极理论之梦》(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中有一章的标题就叫做 “反对哲学” (Against Philosophy),
他对哲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有这样一个评价 (大意), 那就是哲学偶尔对科学家起到正面影响,
但即便在那种情况下, 其作用也只是防止科学家被更糟糕的哲学所污染。
当然, 有些人也许会把 Weinberg 对哲学的这种态度本身也算作是一种哲学。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 把所有确切的知识都归为科学, 把对那些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则归为神学与哲学。
后两者的差别在于神学诉诸于权威, 哲学诉诸于理性 (即在方法上效仿科学)。 罗素所说的 “事物”
最初似乎是指客观事物, 但他的书所涉及的实际范围要广泛得多, 现在的很多哲学讨论似乎也有这种延展的意味,
几乎包括了所有试图诉诸理性的思辨性讨论 (比如对方法论、 伦理学、 宗教等等不属于物理世界的概念的讨论)。
从这种延展了的意义上讲, Weinberg 那种反对哲学的观点也有可能被归为某种哲学。
不过这有点诡辩的意味, 而且如果有人因接受了这种 “不要哲学的哲学”
而在科学上避免了弯路, 我们实际上很难将之——哪怕部分地——归功于哲学的帮助。
-
网友: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09-10-26)
1. 辉格历史学家们相信历史有一种演进的逻辑; 2. 因此他们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过去。——感觉从 1 到 2 有跳跃。
即便历史真的有演进逻辑, 就可以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过去了吗? 不明白这里温伯格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
网友: dfj (发表于 2009-10-26)
Weinberg 的原文: According to Butterfield, Whig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unfolding logic in history,
and they judge the past by the standards of the present.——前后两点看起来是并列关系。
-
卢昌海 (发表于 2009-10-26)
辉格历史的一个观点是将历史解读为以演化到今天的状态为潜在逻辑, 这是他们 “用今天的标准来评判过去” 的理由,
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逻辑传承关系, 因此我将这里的 “and” 译为 “因此” (“and” 除了表示并列外,
也可以表示类似于 “于是” 的语气传承)。
-
网友: 今朝有酒 (发表于 2009-11-08)
昌海站长你好, 以前就听人说 Weinberg 的书是超好超难看的。 请问本文序中提到的 Weinberg
的三部教材是面向物理系本科生的吗? 想读这些教材的话, 物理方面需要哪些预备知识呢? 数学方面,
假定——只是假定——掌握了数学专业本科知识够不够呢?
-
卢昌海 (发表于 2009-11-08)
那些是研究生程度的教材, 物理方面需要先学四大力学的东西, 数学方面本科基础应该就够了。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