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1-03-06 以来
本文点击数
50,439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80,299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826
 
备 注
 
 
 

本文收录于《因为星星在那里: 科学殿堂的砖与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年 6 月出版)。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什么是民间 “科学家”

- 卢昌海 -

One of the symptoms of an approaching nervous breakdown is the belief that one's work is terribly important.

- Bertrand Russell, 1930

1. 新民科引发的问题

2003 年 7 月,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民间 “科学家” (简称民科) 的文章: 从民间 “科学家” 看科普的局限性。 在那篇 旧作 中, 我归纳了民间 “科学家” 的两条主要特征:

  1. 民间 “科学家”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2. 民间 “科学家” 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

那篇 旧作 由于发表较早, 在本站的同类文章中影响较大, 被包括维基百科 “民科” 词条在内的很多网站引用。 不过自那篇 旧作 发表以来, 我逐渐意识到它所归纳的民科特性过于狭窄, 只适用于早年常见的传统民科。 这些年来, 我接触到了很多新类型的民科, 他们与传统民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那就是带有 “教授”、 “研究员”、 “博导” 等学术头衔。 当然, 在腐败大潮席卷神州的今天, 那些头衔不一定都货真价实 (确切地说 “价” 可能是实的, 但 “货” 不一定真)。 但不可否认的是, 也确实有一些民科是或者曾经是——以后者居多——货真价实的 “教授”、 “研究员”、 “博导” 等。 那些人都曾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从而并不符合那篇 旧作 所归纳的民科特征。 但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却与传统民科并无二致, 即通过非学术渠道发布不被学术界接受的 “论文”, 宣称自己破解了重大科学难题, 或推翻了重大科学理论[注一]

那些新民科的涌现, 使我有必要重新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民间 “科学家”?

2. 有关民科的几个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

我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 除了想弥补 旧作 的不足外, 还有一个用意是想借讨论这个问题之机, 顺便澄清一些有关民科的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 那些观点大都来自过去这些年我接触到的民科及其同情者。 若无意外, 我希望本文成为我最后一篇有关民科的独自成篇之作 (因为多写此类文章并无太大价值, 反而会让我 “日进斗敌”)。 对过去接触到的与民科有关的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一并做些分析, 可以避免留下太多有可能使我旧话重提的由头。 具体地说, 本文将分析以下三种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

  1. “泛民科” 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民科这个概念是相对的, 将别人视为民科的人 (比如在下), 在更高水平的人 (比如诺贝尔奖得主) 面前, 自己也将被归为民科。 这种 “泛民科” 观点的威力是巨大的, 它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喜剧系列片 “火星叔叔马丁” (My Favorite Martian)。 在那部系列片中, 火星人 “马丁叔叔” 的头顶可以升出一对具有隐形功效的天线, 但有一次那天线出了故障, 升起之后没能使 “马丁叔叔” 隐形。 这下麻烦大了, 因为那会暴露 “马丁叔叔” 的火星人身份。 怎么办呢? “马丁叔叔” 想出了一个高招, 那就是让那种天线成为流行饰品。 一旦大家都戴上那样的天线, “马丁叔叔” 的天线就不再扎眼了。 这种让所有人都变得相似的方法成为了保护 “马丁叔叔” 的最佳方法, 用 “马丁叔叔” 自己的话说 (大意): 把一棵树藏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藏在树林里。 “泛民科” 观点对民科所起的作用也是如此, 它通过让所有人都变成程度不同的民科, 而让真正的民科得以遁形 (当然, 这或许只是民科同情者们的一厢情愿, 民科自己恐怕非但不想遁形, 反而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独有的 “天线”)。
  2. 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的观点。 众所周知, 学术界的研究有许多类型, 其中既有主流, 也有非主流。 非主流研究的存在对学术界是有价值的, 不仅因为它们中的某些或许有朝一日会变成主流, 或具有部分价值, 而且也因为它们与主流研究的竞争有时能帮助揭示主流研究的不足之处, 或促使主流研究者将自己的理论表述得更严密。 但非主流研究按定义就意味着职位及同路人较少, 从而在谋职、 发表等方面带有一定的弱势性, 这一点往往被民科引为同类。 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 可以起到模糊民科与学术界界限的作用, 从而间接提高民科群体的地位。
  3. 对 “民科” 中的 “民” 字作字面解读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所谓民科, 就是栖身 “民间” 的科学家, 而学术界则是所谓的 “官科” (因为 “官” 与 “民” 相对)。 如果说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可以起到模糊民科与学术界界限的作用, 那么将学术界视为与 “民科” 相对的 “官科” 所起的作用则恰好相反, 那就是使民科与学术界划清界限, 并对后者进行抹黑。 因为在中国, “官” 字所代表的形象是相当负面的, 如果学术界跟 “官” 是一丘之貉, 那么很多人也许会出于对 “官” 的反感而宁愿支持 “民” 科。 除此之外, 将学术界视为 “官科” 还有一个好处, 那就是便于民科用阴谋论的手法为自己的受迫害情结寻找依据, 即把自己打扮成被 “官” 欺压的 “民”, 把自己的观点不被学术界接受说成是自己的创见被后者所打压 (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 科学史上有无数比他们新颖百倍的创见都被学术界接受了)。

3. 民科的定义

以上三种观点, 是我这些年接触到的有关民科的观点中较具误导性或典型性的。 要想澄清这些观点, 有必要对民科这一概念做一个适当的定义。 这个定义的思路在本文开头其实已经涉及到了, 那就是从民科的行为及发布渠道入手。 当我们把某些带有学术头衔的人列为民科时, 所依据的正是他们的行为及发布渠道与传统民科相同。 由此可见, 从这一角度入手定义民科要比我那篇 旧作 所列举的背景特征更具适用性。 不仅如此, 从这一角度入手也比列举民科的其它特征, 比如狂妄、 偏执等, 更具适用性, 因为后者往往与民科的具体个性有关, 不易一概而论, 而且那些特征大都具有贬义, 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意气之争。 有鉴于此, 本文拟从行为及发布渠道入手, 引进以下定义:

所谓民间 “科学家” (简称民科), 是指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宣称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或破解重大科学难题的成年人。

在应用这个定义前, 让我们对定义中的若干用语作一些简短说明:

  • “非学术渠道” 是指除学术刊物、 学术机构预印本、 学术会议等正规学术成果发布渠道以外的其它渠道。 其中目前最受民科青睐的是博客、 论坛、 垃圾邮件等渠道[注二]
  •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中的 “为主” 二字, 是考虑到托学术腐败的福或单凭运气, 民科们有时也能在学术刊物上发布 “论文”, 从而不宜一刀切。 不过由于能被民科渗透的刊物通常水平较低, 加上民科 “论文” 的水平更低, 发表之后势必石沉大海, 难以彰显 “鸿鹄之志”, 因此民科不管 “论文” 发表与否, 都会以非学术渠道为主进行长期推销, 以扩大影响[注三]。 这 “为主” 二字的另一个作用, 则是防止有人以某些科学家也撰写博客或参与论坛活动为由, 来混淆其与民科的区别。 对后者来说, 撰写博客或参与论坛活动并非发布论文、 谋求承认的主要渠道。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 这 “为主” 二字因涉及不同渠道间的比较, 有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可靠的判断 (一般来说, 民科通过非学术渠道对自己 “论文” 所做的推销越卖力, 就越便于人们作出可靠判断)。
  • 本定义所说的 “科学” 既包括自然科学 (物理、 天文等), 也包括数学。
  • 本定义所说的 “重大科学理论” 既包括意义或影响重大的理论 (比如相对论、 量子力学等), 也包括其它具有坚实基础——从而往往能 “牵一发动全身”——的命题、 定理等 (比如 “尺规化圆为方的不可能性” 等)。
  • 本定义所说的 “重大科学难题” 既包括未解决的难题 (如哥德巴赫猜想、 黎曼猜想等), 也包括已解决的难题 (如四色定理、 费马大定理等), 因为重新 “破解” 后者也是民科们所热衷的。
  • “成年人” 三个字的使用, 是为了避免将尚在系统求学阶段的年轻人列为民科。 如我在 旧作 中所说, 民科的某些特征与童年或少年时期的科学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民科们时常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辩护。 一个合理的民科定义则必须将这种混淆排除在外[注四]

4. 民科定义的应用

定义既已给出, 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分析一些东西了。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 上述定义与我 旧作 中所归纳的传统民科的两条特征是相容的 (但涵盖面更广, 因为它还涵盖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带有学术头衔的民科)。 因为满足那两条特征的传统民科显然无法跻身学术界, 从而必然只能以非学术渠道为主来宣布自己的 “发现”。 这表明传统民科符合上述定义。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到, 民科的若干常见言论与上述定义也有很好的相容性, 甚至有一定的因果传承关系。 比如正因为民科是以非学术渠道为主宣布自己的重大 “发现”, 从而往往要面对如此重大的 “发现” 为何要用如此 “简朴” 的渠道发布的问题, 对此的 “最佳回答” 莫过于是把自己比喻成当代的哥白尼、 布鲁诺, 把学术界比喻成当年的教廷 (或当今神州的官场), 这正是民科言论中很常见的类型。 而一些民科言论所展现出的病态的狂妄与偏执, 则与自以为作出重大 “发现” 后成名欲的爆棚, 及在学术渠道前 “小扣 (或猛踢) 柴扉久不开” 后的愤恨不无关系。

接下来让我们再用上述定义来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几种具有误导性或典型性的观点:

  1. “泛民科” 观点。 这种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忽略了上述定义中的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及 “破解重大科学难题”、 “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等界定。 一个人是否是民科并不单纯取决于水平高低, 即便要论水平, 也应该论相对于自己研究目标而言的水平。 一个有一定水平的人若从事的是自己水平不能及的 “研究” (比如 “破解重大科学难题” 或 “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而至偏执的程度 (即无法以学术渠道为主进行发布却仍执迷不悟), 他就会成为民科; 而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如果从事的是自己的教学研究, 他就不是民科[注五]
  2. 将民科与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相提并论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谬误之处在于忽略了上述定义中的 “以非学术渠道为主” 这一界定。 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与主流研究一样, 都是以学术渠道为主发布成果的。 一旦离开那样的渠道, 它们就不再是学术界的非主流研究了。 只有在那时, 它们才会与民科有可比性 (可惜那时它们对提升民科群体的地位往往已不起作用了)。
  3. 对 “民科” 中的 “民” 字作字面解读的观点。 这种将民科理解为栖身 “民间” 的科学家, 将学术界定义为 “官科” 的观点同样不符合上述定义。 因为上述定义丝毫未涉及人在哪里的问题, 它所关注的只是行为及发布渠道。 一个身在民间的研究者如果以学术渠道为主发布研究成果, 接受同行评议, 他就不是民科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常被民科们引为 “知己” 的尚在专利局时的爱因斯坦); 反过来, 一个身在学术界甚至有过杰出成就的人若只能以非学术渠道为主来宣称重大 “研究”, 那么无论他身在何处, 名声是否显赫, 起码在该项 “研究” 中的表现可被视为民科 (带有学术头衔的民科就属于此类)。 如果一定要对民科中的 “民” 字作一个字面解读的话, 那么虽然绝大多数民科确实身在民间, 这个字的本质含义却应该界定为发布渠道的民间性

在本文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 如我在 旧作 中曾经说过的, 对民科这样一个概念做任何定义或归纳都不可能做到完备或精确。 本定义也不例外, 除有可能存在反例或难以判别的个例外, 其涵盖面也还不够广 (虽比 旧作 来得广, 却仍不足以涵盖全体)。 比如由于将发布渠道作为定义的一部分, 使得正在从事 “研究”, 但尚未发布任何消息 (从而与外部社会尚处于绝缘状态) 的人无论其 “研究” 多么民科化, 都不在本定义的涵盖范围之内; 又比如由于将 “宣称推翻重大科学理论, 或破解重大科学难题” 作为定义的一部分, 使得 “胃口” 小, 不以之为目标的人无论其 “研究” 多么民科化, 也并不在本定义的涵盖范围之内[注六]

注释

  1. 需要说明的是, 那些曾经受过系统科学训练的民科在行为模式上与传统民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主要体现在他们不像传统民科那样 “无知者无畏”, 他们文章的措辞要比传统民科来得谨慎, 语气不像后者那样斩钉截铁。 拙作 判断民科作品的简单方法 中所列的四条方法通常只有最后一条适用于他们的 “论文”。
  2. 这里用 “垃圾邮件” 一词, 并非刻意贬低, 因为 “垃圾邮件” 是指未经对方许可强行发到用户邮箱中的邮件 (unsolicited mails), 尤其是指同时发给多个用户的邮件 (unsolicited bulk mails)。 民科以邮件方式向别人发送 “论文” 时所发的往往正是符合此定义的邮件。
  3. 顺便说一下, 这一行为隐含着民科的 “论文” 无论发表与否, 都未被学术界真正接受, 以及民科对自己 “成就” 进行反复宣称等未在定义中直接列出的特点。
  4. 另外可以补充的是, 这里的 “成年人” 一词只是简略说法, 并不等同于年龄意义上的成年人, 由于它的作用是避免将尚在系统求学阶段的年轻人列为民科, 因此其含义也是以是否仍处于系统求学阶段为界定的。 一个年龄意义上的未成年人若在从事本定义所述的民科行为的同时, 已不再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 那对于本定义来说就可被列为 “成年人”。
  5. 打个比方来说: 小蛇虽小, 若吃的是小动物, 那就是正常行为; 大蛇虽大, 若意在吞象, 且不死不休, 那就是民科行为。
  6. 不过, 我见过的民科不少, 那样的人却尚未见过, 这或许并非偶然, 而是因为 “胃口” 小, 甘心做小课题, 不好高鹜远的人不容易成为民科。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3 月 6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来自 210.73 的游客   (发表于 2011-03-06)

    站长对民间 “科学家” 的观点相当全面。 但我认为站长对 “民科” 一词有时被滥用的情况没有提及是个不足。 不知站长是否认为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1-03-06)

    本文旨在讨论民科的定义, 有了合理的定义才能判断民科概念是否被滥用, 该概念是否被滥用本身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而且我对其它网站是否滥用民科也并不清楚。 在本站, 我虽宣布禁止民科言论, 但在个案处理时其实是尽量避免将网友斥为民科的 (这一方面是我不愿做这种仲裁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没空与对方纠缠此类问题)。 对老郑你 (注: 即 “来自 210.73 的游客”) 我之所以没有采取驱离手段,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你年长, 另一方面, 是我曾经 Google 过你的名字, 知道你曾是五十年代末密云射电观测站的选址人员, 是中国科学的有功之人 (当然你可能还有过其它贡献, 我懒得进一步 Google 了)。 你只要不在本站纠缠网友, 我是不会予以驱离的。

  • 来自 210.73 的游客   (发表于 2011-03-06)

    谢谢站长大度。 “五十年代末” 这一信息有误。 本人 62 年才从北京大学毕业, 毕业后才分配到北京天文台工作。 密云射电观测站的选址我是参加了。 98 年退休前主要工作是利用该设备完成密云射电星表编制。 退休后返聘 10 年, 参加中国在国际 SKA 项目中有关工作。 谈不上什么有功。

  • 网友: 快刀浪子   (发表于 2011-03-06)

    “科学妄想家” 这个词比 “民间 ‘科学家’” 好。 1. 民间科学家根本就不是科学家。 2. 科学妄想家从字面上更好地反映出了民科的狂妄无知和 “重大发现”。 3. 科学妄想家也不易引起 “民科与官科”、 “泛民科” 等误读。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1-03-06)

    嗯, 我见老方也推荐过类似说法 (老方推荐时还添了一个 “伪” 字, 即 “伪科学妄想家”, 容易形成 “伪” 与 “妄想” 构成双重否定的感觉, 反不如 “科学妄想家” 来得合适), 此说法确实可以避免许多望文生义的误会, 也不必象我这样每次对民科中的 “科学家” 三字加引号。 唯一的不利之处是该词尚未约定成俗。

  • 网友: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11-03-06)

    “民间 ‘科学家’ 无意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除此以外, 我觉得还应加上一条: 即便有意去接受某个学科的系统训练, 科学妄想者也很难具备该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

  • 网友: 星空浩淼   (发表于 2011-03-07)

    这样来定义会让问题趋于复杂化。 因为一旦加上这一条, 就得需要定义什么叫做具备该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 一旦定义不好, 又会滑入 “泛民科” 观点。 例如, 即使以能否发表 SCI 论文来判断, 也会涉及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谈到质量, 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义论文的质量问题。 继而, 发表论文的刊物档次不可靠, 论文的他引次数不可靠, 直至圈内人评价依然不可靠。 到了最后, 唯有被实验验证的新发现才可靠。 但是这样一来, 就会滑入 “泛民科” 观点: 每年有十几万篇论文诞生, 其中能留给历史的, 只怕不到千分之一, 难道说科技工作者中只有千分之一的人不是民科?

    昌海兄给出的定义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那就是尽量避免主观意气和文人相轻式的评价, 尽量以当事人的客观表现来下定义。

  • 网友: 书虫   (发表于 2011-03-07)

    佩雷尔曼破解庞家莱猜想时只是把文章发表到非专业性的网站上, 经过数学界大师级人物的凭审, 终于承认他的研究结果。 他是不是扮演了一个民科的角色呢?

  • 卢昌海   (发表于 )

    Perelman 的文章是发在 arXiv.org 上的, 那是学术界最重要的预印本档案馆, 而不是非专业网站。

    当然, Perelman 无疑是一个相当另类的数学家, 以他的个性, 如果哪天在某个非学术网站发论文倒也并非不可能。 但他这种淡薄名利之人是不会象民科一样反复为自己做广告的。 如果他的文章有价值, 凭他的 credit, 无论发在哪里, 学术界都会主动追踪其工作。 反之, 如果他的文章已不再有价值, 他自己不广告, 学术界也不 follow up, 那就会象所有错误工作一样被遗忘。 无论哪种情况, 都不同于民科。

  • 网友: wanght   (发表于 2011-03-08)

    “民间 ‘科学家’” 字面上是对人的贬低性评价, 这不妥。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1-03-08)

    “民间 ‘科学家’” 这个称呼在所有对那群人的称呼中其实是最中性、 甚至是偏于美化的一个 (其它称呼, 比如 “科学妄想家”、 “伪科学妄想家” 等才是贬低性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 这个称呼的真正褒贬之意是由那群人自己的行为所演绎, 而非外界所能赋予的。 如果那是一群令人钦佩的人, 这个中性词的含义自然就会趋向褒义; 反之, 你就算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 (比如 “仙女”) 来称呼他们, 也会变成嘲讽。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