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二〇二三年伦敦散记
(2023.02.14 - 2023.02.21)
- 卢昌海 -
我先前任职的公司在我任职达到特定年限时, 曾赠过我四张机票。 去年 4 月, 当我辞去那份工作后,
本打算在赴新公司之前, 跟家里那位到伦敦旅游一下——两人往返正好用掉那四张机票。
可惜上网一查, 当时美国针对海外入境仍有一个登机前核酸阴性的要求。 既然仍有要求,
就不能不顾虑因之耽误回程, 乃至耽误赴新公司任职的可能性, 于是不得不作罢。
不久之后, 那个登机前核酸阴性的要求被取消了, 但那时我已进入新公司, 积累假期尚需时日,
只得继续拖延, 直拖到免费机票即将过期的今年 2 月 14 至 21 日期间, 才终于实施了 “蓄谋已久”
的伦敦之行。
跟之前的 “加州散记” 类似, 在伦敦期间, 我发了很多推文,
无形中构成了一份旅行 “日志”。 本文便是在 “日志” 基础上合并、 修订、 扩充、 配图的结果,
是为 “伦敦散记”。 同样跟 “加州散记” 类似, “伦敦散记”
涵盖的亦只是旅游所见之一小部分, 所附小图大大逊色于实景, 更多更直观的记录将留待今后的图片贴。
|
2 月 14 日
出国旅游 (目的地不久之后会揭晓) 之故, 再次来到肯尼迪机场 (John F. Kennedy Airport)。
虽挑了人少的时段 (非周末、 非假日), check-in 仍排了半个多小时队。 脱鞋、 解皮带、
把兜里的一切细软放在安检盒里曝光个底朝天…… 每次经历这些, 就觉得小时候高不可攀的乘飞机不但早已平民化,
甚至就快难民化了。
2 月 15 日
空中俯瞰目的地——虽既隔了窗玻璃, 又受薄雾影响, 应该仍有不少读者能认出这座城市吧。:-)
空中俯瞰目的地
读者目光如炬, 从上面的空中俯瞰目的地相片里认出了我所前往的城市。
是的, 此次前往的是影片英雄詹姆斯·邦德 (James Bond — “007”) 的总部所在地, 是文学大师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戏剧生涯的中心, 更是科学巨匠牛顿 (Isaac Newton) 和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生活过的地方——伦敦。 未来几天, 我将以推文形式记录我在这座城市的见闻和随感,
待回纽约后合并整理成一篇旅行散记。
2 月 16 日
五小时时差, 外加乘坐 “夕发朝至” 的所谓 red-eye 航班之故, 昨晚没来得及写推文就早早地困了,
现在来补写昨天的见闻和随感。 从发那幅空中俯瞰目的地的相片之时起, 就算抵达了伦敦,
见闻和随感也就转而用伦敦时间来界定日期了。 无数次在编程或写作时涉及过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
(Greenwich Mean Time) 或所谓协调世界时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简称 UTC),
终于首次成为了我的日常生活时间——虽只是暂时的。
| 伦敦的轨道交通 |
从伦敦希思罗机场 (Heathrow Airport) 前往市中心先后乘坐了三条轨道交通线:
Piccadilly、 District 和 Circle (其中 Piccadilly 的车厢似乎特别小)。
总体来说, 三条线都显得有些年岁, 车厢和站台看得出陈旧, 沿途更是管线外露。
不过这三条线都有一个远胜于纽约地铁的特点, 就是无异味 (这个照说很低的标准对纽约地铁却高不可攀)。
除轨道交通外, 今天到过的泰晤士河畔的 EC3、 EC4、 Southwark 三个地区 (我对伦敦的地域划分知之甚少,
这些大概是邮政或行政区划吧) 的街道及街心公园也都有无异味的特点
(对纽约同样高不可攀——尤其是街心公园)。 不过稍有些出乎意料的是, 今天走过的有些伦敦街道尘土颇多,
很多车辆脏得仿佛刚从柬埔寨空运而来, 有一次甚至遇到了一整溜 “脏车” 招摇过市, 是在纽约从未见过的。
有读者问起伦敦的轨道交通、 街道及街心公园为何无异味 (等价地, 相当于问纽约的某些街区、
相当比例的街心公园和地铁车厢为何有异味), 答案在我看来是伦敦的那些地方聚集的流浪汉比纽约少得多之故
(今天全天只看到两位流浪汉, 且远没有纽约的那么衣衫褴褛, 更没有纽约的那种骂骂咧咧, 精神失常的模样)。
流浪汉少——尤其是纽约那种类型的流浪汉少——也使伦敦给我们的感觉比纽约安全得多,
比如有些僻静街道换作是在纽约, 我们可能会想着要小心或干脆避开, 在伦敦则没这种感觉。
| 泰晤士河景观 |
出旅馆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河 (The River Thames)。 走到一座桥上, 家里那位说, 还不如 (广州段的) 珠江漂亮。
确实, 泰晤士河两岸有不少 “灰头土脸” 的旧建筑, 某些河段的行人步道也陈旧狭窄到寒碜的地步, 别说 (广州段的)
珠江, 可能还不如国内某些县城的河岸来得气派。 但恰恰是那些旧建筑, 那些陈旧狭窄的行人步道, 沉淀着伦敦的历史。
遥想那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人物曾经徜徉在河畔——甚至到过如今尚存的某些建筑里,
令我生出一种时空交叠的沉醉感。
********
以上是补记昨天 (2 月 15 日) 的见闻和随感, 下面则是今天 (2 月 16 日) 的。
今天从陆路转往了水路, 乘 Uber Boat 游览泰晤士河——买的是当日的 unlimited 票,
便于随时上下。 登船时连票都没扫描就让我们上了, 让我想起昨天入住旅馆时只报了下名字,
连 photo ID 都没查就给了房卡。 这种核查的认真程度往往是跟社会的诚信程度成反比的,
查得这么松不知是不是意味着英国社会的诚信程度较高。
| 格林尼治天文台 |
今天造访的景点里, 格林尼治天文台 (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 是逗留较久的一个。
这座大名鼎鼎的天文台在拙作《寻找太阳系的疆界》里有一幅历史图片,
今天除近距离 “视察” 外, 还到山坡上接近图片视角处拍了相片 (可惜过于信赖记忆, 事后核对,
发现角度有不小的偏差)。 前往和返回途中, 顺道也在附近的英国国家航海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和格林尼治大学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看了看。
另一处逗留较久的景点是 O2 体育馆 (The O2 Arena), 这是昔日的千禧年纪念建筑,
影视镜头里的 “常客”, 如今功能已大有改变, 有点像一个购物中心, 且人气还不错。
一天的时间真是太不经用, 乘船路过的大量其他景点——如伦敦桥 (London Bridge)、
伦敦眼 (London Eye)、 威斯敏斯特宫 (Palace of Westminster)、 大本钟 (Big Ben)、 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minster Abbey)、
威斯敏斯特桥 (Westminster Bridge) 等等, 都只是走马观花地打了下卡。 其中威斯敏斯特桥是今日 “打卡” 之终点,
抵达时天色已暗, 几乎成了夜游。 今天天气阴沉, 相片质量多少打了折扣, 但体验和记忆仍是满满的。
威斯敏斯特宫
2 月 17 日
今天参加了一个前往温莎城堡 (Windsor Castle)、 巨石阵 (Stonehenge) 和巴斯 (Bath ——不是泡澡)
的 “一日游”, 是行程最紧凑的一天, 清晨 7 时就从旅馆门前乘巴士往出发点赶。 在昏暗的晨曦映衬下,
附近一些办公楼灯火通明。 由于此时并非上班时间, 那些办公楼想必是整夜亮着灯,
看来俄乌战争对此地能源供应的影响并不大。
没记错的话, 我比较欣赏的政论作者芦笛居住在英国, 他有一次抱怨说, 美国巴士司机不如英国的耐心,
常常没等他老人家坐好就开车。 不过这次在伦敦坐巴士——标志性的伦敦双层巴士——时,
有好几次伦敦司机也没等我们坐好就开车了, 看来也不怎么耐心 (虽然我们尚不够资格当 “老人家”,
也尚有比较强的 “抗摔能力”)。
| 温莎城堡 |
旅行团的导游是一位看上去三十来岁的英国女孩, 专修英国历史, 并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以便导游事业更上一层楼 (看来英国对导游的文化素养颇有要求)。 一路上她滔滔不绝地介绍英国历史,
同时也言简意赅地提示了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进温莎城堡时不能带任何 “能闹革命的东西”
(everything that can start a revolution), 在温莎城堡内则凡有屋顶的地方都不能拍照
(whenever you see a roof, no photo)。
也许是地势较高的缘故, 温莎城堡景区内山风凛冽。 这城堡规模很大, 在旅行团给定的时间内再怎么疲于奔命仍不可能逛遍,
反倒随意了。 城堡内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不久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 的安葬之地——位于圣乔治礼拜堂
(St George's Chapel)。 这位英女王我在疫情期间还听过她的演讲, 转眼已成墓地, 令人感慨。 温莎城堡外的街区悠闲古雅、
富有风情, 比国内景区那些俗气的仿古商业街强太多了, 更没有国内景区商业街常见的乞丐 (甚至恶丐) 型小贩。
| 巨石阵 |
巨石阵是我从小如雷贯耳的景点 (那时候对一切 “神秘现象” 都如雷贯耳), 此次也是冲着巨石阵才选了这个 “一日游”。
不过下了旅游大巴, 在大体一马平川的视野里居然看不到巨石, 不禁狐疑起来, 心想难不成被 “游客中心”
遮盖成室内景点了? 旋又排除了这一荒谬念头。 后来得知巨石阵在步行半小时之外, 有 shuttle bus 往返,
才算解开了 “巨石阵之谜”, 并亲临 “瞻仰” 了一下。
先前提到巴斯时, 因其英文 Bath 有 “泡澡” 之意而特意注明了 “不是泡澡”。 当时其实没留意具体要参观什么,
这小镇在我自己记忆里的唯一印象则是天王星的发现者赫歇耳在那里住过。 不过后来发现,
此行跟 “泡澡” 还真有点关系——只不过不是我们泡澡, 而是参观罗马时代的澡堂遗址。 至于赫歇耳,
行程里没有, 但我跟导游提起时, 她居然知道 (不过以为赫歇耳发现的是彗星), 也算难得。
2 月 18 日
| 伦敦的出租车 |
今天因有会友活动, 时间偏少, 只是沿泰晤士河散了散步。 从前天乘 Uber Boat 游览的终点——威斯敏斯特桥——开始,
走到 “007” 的总部 MI6 (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6)。 “007” 影片 Sky Fall
里有一个 MI6 发生爆炸的镜头, 本打算沿相同视角拍一张相片, 可惜 MI6 前方有一部很高的起重机破坏了视野
(虽然还是拍了)。
这几天游下来, 特别喜欢伦敦出租车的模样, 感觉憨憨的, 有时让我想起憨豆先生 (Mr. Bean)。
2 月 19 日
| 牛顿铭牌 |
今天在伦敦中心城区 “打卡”。 首先是自大本钟一带开始, 经查尔斯国王街拱门 (King Charles Street Arch)
至唐宁街 (Downing Street) 和皇家骑兵博物馆 (The Household Cavalry Museum)。 其中唐宁街的路口有警卫把守,
不能走到首相官邸前; 皇家骑兵博物馆一带则正门虽有荷枪实弹的警卫, 紧挨正门的左右边门却可随意穿行
(也许警卫本就是供 “打卡” 之用的)。 不过我们对骑兵博物馆并无兴趣, 从边门进入后只到邻近的圣詹姆斯公园
(St. James's Park) 转了转。
谷歌地图显示圣詹姆斯公园东北角附近有 “皇家学会” (The Royal Society), 但走近那里却未看到相关标记,
建筑本身也很新, 不知是真新还是翻新, 总之哪怕跟历史上的皇家学会有关联也绝不可能是原貌。
不过拾阶而上有一条庄重大气的街道, 两旁皆是传统建筑。 更重要的是, 与之相交的杰明街 (Jermyn Street)
上——确切说是杰明街 87 号 (87 Jermyn Street) ——有一块铭牌写着牛顿曾在此居住。 虽建筑早已变迁, 仍欣然与之合影。
| 84 Charing Cross Road 铭牌 |
走在伦敦的中心城区, 深感一座城市的历史长短真是一种印在骨子里的气质。 伦敦跟纽约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以传统建筑的数量而论, 伦敦虽受过二战洗礼, 仍绝非纽约可比。 当然, 这是两座珍视历史的城市之间的比较,
对于擅长以各种名目——包括以 “保护” 的名目——摧残和篡造历史的城市, 纵然骨子里有过什么, 也很可能早被
“敲骨吸髓” 了, 历史再悠久也往往是鸡血多过实质。
途中路过的 SOHO 和伦敦唐人街算不上 “打卡” 点, 就从略了
(不过后者是我见过的唯一在人气上能跟纽约唐人街相比拟的唐人街, 这点值得一提)。
下一个欣然与之合影的 “打卡” 点是我在不止一篇文字里写到过的 84 Charing Cross Road (查令十字街 84 号)。
该地的故事和变迁可参阅我的同名文章《84,
Charing Cross Road》, 此处不赘述。
接下来前往的是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 可惜吃了闭门羹 (听说是由于职员罢工)。
好在旁边的罗素广场 (Russell Square) 也是熟悉的名字 (不过熟悉的是罗素,
知晓广场却不幸是因若干年前的爆炸事件——没记错吧)。 再接下来则是…… 一场悲剧:
在大英图书馆 (The British Library) 为了给一个后现代派牛顿雕塑拍照, 不慎从一座花坛边缘失足摔到灌木丛里,
差点成了 “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
大英图书馆的牛顿雕塑
2 月 20 日
昨天的 “打卡” 经历过于丰富, 来不及于当日之内尽述, 今天继续补写。
| 9¾ 站台 |
在大英图书馆 “养伤” (主要是到洗手间将裤子上蹭了泥的地方弄干净) 不久, 闭馆时间就到了。
家里那位提议去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影片里那个 9¾ 站台
(Platform 9¾) “打卡”, 于是凭着我的乌龙记忆乘车赶往了滑铁卢车站 (Waterloo Station)。
到了一问, 才知 9¾ 站台是在国王十字车站 (King's Cross Station ——其实就在大英图书馆旁边)……
这时候自然一不做二不休了, 于是即刻赶往国王十字车站, 终于看到一群人在一块 9¾ 站台的铭牌前排队。
离看哈利·波特影片已经太久, 细节早忘得七七八八, 居然直到那时还以为真有一个 9¾ 站台,
排队的人只是等着进入 (当时还闪过一个念头, 难道站台已满员了吗? 却居然没想想若真有这么个站台,
哪还有魔法什么事)……
片刻后才注意到, 人们只是在铭牌前假模假样地缠上一条长围巾, 手持一根魔法棒 (Wand),曲起一只脚,
扭头并作撞墙进入状…… 然后拍照。 我哪有这搔首弄姿的兴致? 遂告退。 不过 “打卡” 虽然失败,
滑铁卢车站和国王十字车站却毕竟是伦敦两个很重要的火车站, 地位约略相当于纽约的大中央车站
(Grand Central Station) 和宾夕法尼亚车站 (Pennsylvania Station) 吧, 本身也值得 “打卡”,
倒不算白跑。
********
以上是补记昨天 (2 月 19 日) 的见闻和随感, 下面则是今天 (2 月 20 日) 的。
| 白金汉宫卫兵换岗仪式 |
今天是在伦敦的最后一个整天, 但傍晚起有会友活动, 去掉 “通勤” 实际只余半天左右,
主要是观看了一下白金汉宫 (Buckingham Palace) 的卫兵换岗仪式 (Changing of the Guard Ceremony)。
这个仪式的管理相当宽松, 周边有大量位置可以观看, 但基本上每个位置都只能看到整个仪式的若干片段,
故很多熟悉换岗流程的人随着仪式环节的变更而频繁换位, 甚至穿越主街, 皆无人干预。
最后聊些零碎观感:
一是伦敦的街道高度弯曲。 早年在上海念书时, 对上海的印象也是如此。
记得当时有上海同学称上海的两条道路可以相交不止一次, 以形容弯曲之甚。
伦敦大约也不逊色——也许依托弯曲河道发展起来的城市会自然而然形成这种特点吧
(毕竟沿河修路是常有之举, 且道路跟河道相交时, 以垂直于河道的方式建桥最为方便,
这些都注定了道路走向会受河道弯曲所影响)。
二是伦敦人的穿着平均而言似乎比纽约人讲究, 比如穿半长大衣的人比较多
(相比之下, 在纽约似乎是轻便羽绒服之类比较 casual 的衣服更流行)。 这是家里那位首先注意到的,
我留意了一下, 似乎确然如此。
| 旅馆附近的街景 (右侧为 Amazon Fresh) |
三是多年前我曾吐槽过旅馆的 Wi-Fi 免费, 电话却贵得荒谬这一现象。
此次所住的伦敦旅馆消除了这一现象——只不过不是以我设想的方式 (虽未明说, 但我设想的方式是免除电话费),
而是干脆取消了电话 (哪怕联系前台也得用 WhatsApp)。
四是在纽约从未用过的 Amazon Go 因旅馆附近就有一家而在伦敦首次尝试了 (只不过这里称之为 Amazon Fresh)。
确实方便: 进门扫一下 Amazon 帐号的二维码, 然后只管拿了东西走人, 系统会自动记帐, 彻底省去了
check-out 环节。 这其中让我惊讶的是: 连水果之类不带二维码的东西都能自动记帐, 真有两下子。
还有一条值得一记——算零碎观感之五吧: 信用卡的非接触支付功能 (Contactless Payment, 也称为
Tap to Pay) 似乎正在成为一种 “全球通” 的公交卡。 抵达伦敦后本打算了解一下伦敦的公交系统,
以确定是否有周票及 (如果有的话) 是否值得买周票,
结果发现直接用信用卡的非接触支付功能即可——不仅免除了买票环节,
且使用频繁到一定程度会自动享有类似周票或月票的优惠, 可谓便利之极
(BTW, 这是一位地铁站工作人员告诉我的, 他说信用卡的非接触支付功能会 “自动提供最经济的方式”,
我理解为是隐含了类似周票或月票的优惠——因为纽约正是如此, 而且非如此应该不能宣称 “最经济”)。
2 月 21 日
每次旅行, 我照例会带书, 通常也总会有时间读掉一些, 此次伦敦之行却成了例外: 白天四处游览,
晚上写写推文, 值得记述的东西太多, 时间一晃就没了。 一周的行程转眼已至尾声, 即将乘早班飞机告别伦敦。
旅游终了每每有些不舍, 但转念一想, 旅游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它是生活的点缀, 倘改成天天旅游,
喧宾夺主地成了生活本身, 也许得叫流浪了吧。——于伦敦希思罗机场
赴伦敦时的飞机因是 red-eye 航班, 一直想让自己睡觉, 结果一事无成 (我这人极难坐着睡着)。
返程航班是早上出发的, 正适合看影片——尤其是那些早就耳闻却一直没时间观看的影片。
在飞机上看完的第一部影片是 The Menu。 这是一部有些无厘头的黑色幽默兼惊悚片,
环境设置有点像绫辻行人的馆系列小说,女主演是我喜欢的
The Queen's Gambit
里的泰勒-乔伊 (Anya Taylor-Joy)。 影片的亮点是女主演通过回归食客身份, 勾起了 “杀人大厨”
的职业记忆及职业荣誉感, 继而逃出生天。 那一段的对白和表演都极其精彩, 一直像神一样主宰别人生死的
“杀人大厨” 全神贯注于一个简单的 cheeseburger, 以及心怀忐忑地等待女主演品评自己手艺的那些镜头,
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看片期间, 恰逢飞机上供应早餐, 听着跟餐点有关的 announcement, 看见侍者走过来,
忽有几分走进情节的惊悚感。
在飞机上看完的第二部影片是 Top Gun: Maverick, 总体不错。
不过 Maverick 靠飞行技术折服新一代 Top Gun 显得有些过于神话 (在真实世界里, 所有依靠体力、
耐力、 爆发力、 应变力之类的职业, 本质上几乎都是 “青春饭”, 极不可能出现像武侠小说里那种
“老当益壮” 的绝顶高手)。 此外, 看到影片中 F-18 面对敌人 “第五代战机” 毫无机会这一背景设定时,
颇觉不以为然——因目前号称有 “第五代战机” 的 “敌人” 皆为吹牛国, 这一背景设定太把牛皮当回事。
不过看到后来, 发现导演其实也没把牛皮当回事——不仅没当回事, 甚至让 “第五代战机” 被老旧的 F-14 干掉了
(这 “主角光环” 未免又过度了)。
(美国东部时间) 中午时分抵达纽约, 二〇二三年伦敦散记到此结束。
2022 年 2 月 24 日整理 2023 年 2 月 24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
推特网友: John Zhang (发表于 2023-02-14)
申请个 Global Entry 走 TSA Pre-Check。
-
推特网友: Ke Chen (发表于 2023-02-16)
格林威治天文台很值得一看。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02-16)
正在去的途中, 就快到了。:-)
-
推特网友: Ke Chen (发表于 2023-02-16)
里面那个钟表博物馆, 结合当年政府悬赏下攻克精确计时工具以解决航海中确定经线的问题
[卢注: 这个悬赏有可能是拙作 “从日晷到原子钟”
里提到的悬赏。], 印象深刻。 每天下午 1 点落球报时, 是时代广场除夕落球的渊源……
-
推特网友: Javaxcourse (发表于 2023-02-19)
卢老师的这段游记有趣, 理工科人写东西简洁明白。
-
推特网友: Jerry Yang (发表于 2023-02-19)
想起来在版主的网站上关于牛顿现代雕塑的讨论
[卢注: 这里提供了链接的那条微博里的第二幅图正是让我 “失足摔到灌木丛里” 的那个雕塑, 且更清晰
(因为我那幅相片拍摄时逆光)。]。 把牛爷爷画成古希腊圣贤的样子看来是一种古典传统绘画, 相当于中国的夫子像,
给牛爷爷加上耳机滑板等等时髦青年的装备, 大概相当于中国中学生干的把课本上的杜甫像加上摩托车、
墨镜和火箭筒。
-
推特网友: 程鹗 Eddie Cheng (发表于 2023-02-19)
很多年前在大英图书馆收获颇丰。 在那里看到大宪章 (Magna Carta) 原件, 还有达尔文、
牛顿等一干名人的笔记本。 不过那些好像都是临时性的展出,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相比之下, 觉得大英博物馆很乏味。 只记得在里面吃了一顿非常昂贵的午饭。
-
网友: anobody (发表于 2023-02-25)
跟着卢兄逛伦敦, 不亦乐乎!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3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