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二〇二一年加州散记
(2021.07.14 - 2021.08.05)
- 卢昌海 -
最近这些年, 凡较长的假期, 我较常规的休假模式是乘游轮或赴中国。 今年因疫情之故, 那两者都玩不转了,
遂改为在美国境内长途旅游 (同时也是因为公司提供了免费机票),
于 7 月 14 日至 8 月 5 日赴加州, 总计游历了三个星期。 这三个星期总共住了 8 个旅馆, 租车行程约
4,500 公里, 以旧金山为起点和终点, 顺时针绕加州核心区域转了一圈。 造访之地包含了旧金山、 圣地亚哥、
洛杉矶、 圣荷西四大都市, 优胜美地、 金斯峡谷、 巨杉、 约书亚树等国家公园, 及诸多小城市及其他景点。
这也是女儿上大学之前的最后一次全家长途旅行, 并将因这一特点深留在记忆里。 旅行途中, 我几乎每天都发微博
(实为推文——因那时我的微博已转到推特), 无形中构成了一份旅行
“日志”。 本文便是在 “日志” 基础上合并、 修订、 扩充、 配图的结果, 是为 “散记”。
不过, 无论此次的 “散记”
还是昔日的 “回国散记”, 涵盖的都只是旅游所见的一小部分, 所附的小图亦大大逊色于实景,
更多更直观的记录将留待今后的图片贴——不过何时有空整理, 则非此刻所能预见。
|
7 月 14 日
早晨出发, 开始疫情以来的首度远程旅游——亦是首度乘飞机旅游: 赴加州。 安排行程时不曾留意天气——彼时的天气亦无甚可忧,
临到启程才明白, 碰上了很差的时段: 美国西部热浪滚滚, 林火四起。 偏偏我还选了从南到北, 从沿海的内陆的七八个点,
拟长途驱车, 怕是要成为历险记了。——于纽约肯尼迪机场
虽是周三这样一个旅行人数相对少的日子, 飞机仍满员了。 不过机场并不拥挤, 且除了必须戴口罩外,
已无其他限制——当然, 安检仍是被 “911” 永久改变了的繁琐模式。 昔日那种起飞过程中不能用手机,
甚至要求关闭电子书阅读器的规定倒是不知从何时起, 貌似已取消了 (起码此次未被提醒)。——于第一程飞机上
前往加州的航班要转一次机, 订票时只求出发和抵达时间的便利, 没在意中转地点, 登机前才注意到,
中转地点居然在佛罗里达, 真是很奇葩的绕道。 更奇葩的是, 佛州到加州的航程如此之远,
无论按佛州还是加州的时区计算都涵盖了晚餐时段, 机上居然不提供晚餐, 看来航空公司确实很差钱了。——于第二程飞机上
7 月 15 日
此次加州行的第一站是旧金山。 在美国西部的酷热背景下, 今天在旧金山却用上了纽约的冬天装备: 羽绒服。
让我想起了马克·吐温 (Mark Twain) 的名言 (据说其实是别人栽给他的——真希望有人往我头上也栽几句这么漂亮的话):
我所经历的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 旧金山我二十多年前曾经到过, 印象很好却已朦胧,
此次重游——起码就今天之所见而言——完美重续了昔日的印象。
| 旧金山 Salesforce 公园 |
在旧金山市区闲逛时, 逛到了一处名为 “the Gateway” 的雅致小区。 那里的住宅高低错落, “空中花园”
式的公共空间跨越地面道路, 形成了连片贯通、 不受阻隔的步行空间。 低层住宅用门洞和花坛,
在最小的空间里营造出了曲径通幽的感觉。 这样的小区闲人可入, 才真正是一个和谐社会,
迥异于那些靠着密布的铁笼、 森严的门卫及各种监控管理起来的集中营式的小区及社会。
不过说起 “空中花园”,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当属 Salesforce 公园。 这座冠着云计算先驱公司 Salesforce
大名的公园建在 Salesforce 交通中心的 “屋顶” 上, 不仅大厦环抱, 景观优美,
而且培育着世界各地的代表性植物, 配着喷泉和缆车。 乍一登临, 觉得有几分像纽约的 High Line
(虽然短得多), 但漂亮得多, 也摩登得多。
在 Salesforce 公园的本地植物区中, 有一块铭牌对旧金山地区的降水与纽约等地的作了比较,
显示此地的夏天降水极少。 我在此地——尤其远郊——见到不少植被稀疏甚至黄土裸露的山丘, 想必与之有关。
这在水源充沛、 山林葱郁的纽约州是见不到的。 或许因为反正没有植被, 不必冒 “毁林” 之大不韪,
有些山丘建了大量屋舍, 在黄土的映衬下, 简直有几分中东的景象。
7 月 16 日
沿海城市的精华往往在海滨, 旧金山也是如此。 我们昨日的观光从东北侧海滨开始。 那一带码头遍布,
都市的高楼与小岛隔海相望, 让我想起了跟鼓浪屿遥遥相对的厦门海滨。 只不过,
人的闲适优雅是此地所有而厦门所无, 高楼夹缝里的肮脏街巷则是厦门所有而此地所无。
至于每隔三五步就有人上前兜生意的赤裸裸的财欲, 则更是厦门——乃至一切中国大陆景区——所有而此地所无。
********
今日的观光则从昨日的终止之地出发, 由东北往北继续逛海滨, 间或以公交代步。 旧金山是一座活的公交博物馆,
轻轨、 地铁、 缆车…… 五花八门; 有轨电车、 无轨电车, 一节车厢的、 两节车厢的, 一根辫子的、
两根辫子的…… 应有尽有。 车费很便宜, “日票” (day pass) 只需五美元。
| 旧金山 “城市之光” 书店 |
中午在渔人码头 (Fisherman's Wharf) 用餐, 窗外遥遥望见金门大桥, 顶端高耸入云, 若隐若现。
傍晚赴唐人街吃饭, 在巴士上忽见到一家東風書店, 号称北美最大的中文书店。 于是赶紧在前方站下车,
拟杀一个 “回马枪”。 岂料扑了个空——因该店下午五点就关门。
饭后心血来潮, 明知唐人街近乎文化沙漠,
仍在 Google Map 上随手搜了搜附近书店, 结果发现大名鼎鼎的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书店居然就在一个街区之外, 当即前去留了影。 今日之行至此可谓完满。
7 月 17 日
今日赴金门大桥。 出发前到昨天只在门外匆匆一瞥的 “城市之光” 书店逛了逛——这回进到了店内。 这书店相当狭小,
若非事先知其大名, 并知道几幅装饰画——比如 Allen Ginsberg 的 “裸照”——的历史分量, 单以店内的布置看来,
实在很不起眼。 不知更著名的巴黎莎士比亚书店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是否也是如此。
这些书店的成名跟支持禁书大概不无关系——前者是 Allen Ginsberg (艾伦·金斯伯格) 的 Howl
(《嚎叫》), 后者是 James Joyce (詹姆斯·乔伊斯) 的 Ulysses (《尤利西斯》)。
当然, 唯有在自由最终能胜出的社会里, 书店才能以那样的方式成名。
| 旧金山金门大桥 |
金门大桥本身倒没什么可写——并且也早被写滥。 更何况二十多年前便已看过, 世间美景太多, 这种 “五十年不变”
(是真的不变, 不是大陆对香港的那种忽悠) 的景观, 看过一次也就够了。 不过初次造访的女儿大感惊艳,
尤其赞叹于桥塔顶端隐没在云端里的朦胧, 及仰头就能看到浮云流淌的新奇。 见她这么开心, 我也觉得此行不虚了。
看罢大桥, 转赴日本城 (Japantown) 吃点心。 这是女儿超喜欢的地方, 从餐饮到动漫到文具, 乃至从整体到局部的种种设计,
她都喜欢。 与之相比, 唐人街的寒碜和脏乱很是触目。 其实, 跟曼哈顿的唐人街相比, 旧金山的唐人街已不算太差,
但我到过的每座城市的唐人街都是该城市最脏乱的地方之一, 这个相对垫底的特色基本没有例外过。
7 月 18 日
| 从 Coit Tower 上眺望旧金山市区 |
今天是在旧金山的最后一个整天, 首先去了 Coit Tower (科伊特塔)。 这个高度约为 64
(在推特终于无论哪天都不会因这个数字而发不出贴了) 米的钢筋混凝土塔位于山丘上, 适合眺望市区,
但也让我们徒步领教了旧金山随处可见的陡峭道路。 为鼓励小孩攀登, 沿途说了很多个 “almost there”,
仿佛成了影片 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 里那只才登了两级台阶就说
“almost there” 的熊猫。
游罢 Coit Tower, 随即转赴 Golden Gate Park (金门公园)。 这公园是我在地图上因见它同时包括了日本花园、
博物馆、 科学馆、 植物园, 等等, 而 “钦点” 的。 到了一看, 果真不负期望, 除这些外, 还有摩天轮、
玫瑰园、 小湖泊 (而且居然是山丘上的小湖泊)、 小瀑布, 乃至台北市捐建的亭子, 等等。
公园西侧甚至连着海滩, 可惜没来得及造访。
7 月 19 日
今天将要离开旧金山 (不过整个旅行结束前还将回到这里, 从这里启程回纽约)。 在迄今旅游过的所有城市里,
这座城市是我们的最爱, 几乎包含了我们喜爱和看重的一切城市特质, 比如丰富的景观 (从荒漠到绿洲,
从山丘到大海), 近乎无穷无尽的好餐馆, 宜人的气温 (尤其对我这种怕热的人), 且市容明丽而相对干净。
在旧金山的巴士上, 一位大妈叮嘱我们, 要小心手机被抢, 要把包挂在胸前而非后背…… 我们谢过她的好意,
并告诉她我们来自纽约。 她惊讶得仿佛见到了地狱余生的游魂, 说纽约是个可怕的地方。
那样的惊恐在我们见过的海外华人里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通过中国媒体了解美国, 相信中国媒体胜过自己生活的人。
今天同时也是旅行之初所说的 “历险记” 的真正开始 (前几天的旧金山部分自然不是历险), 中午到租车行取了车,
踏上了深入加州内陆的征程。 这征程才行进了一小时, 车外气温就从 20 摄氏度攀升到了 40 摄氏度。
沿途的某些体验, 则确实有历险的意味, 直到晚上 11 点多的此刻, 才有时间来记述, 但细节只能留待明日了。
7 月 20 日
【清晨】 坐在山区旅馆的游泳池旁, 对着被旭日照亮的远方山峦, 补写我的 “历险记”。
早年有一次听说好莱坞影片里的某些沙漠是在加州拍摄的, 曾大感惊讶。
后来知道了加州内陆确实有大片干燥炎热的不毛之地。 此次亲自驱车, 更是深感加州 “阳光之州”
美誉里的 “阳光” 其实——或同时——乃是大大诗意化了的 “毒日”。
| “正前方出现了一片烟雾……” |
此次驱车, 在理想状况下——即据出发时的 GPS 预计——应于傍晚七时左右抵达旅馆。 但实际上, 中途的吃饭、
休息、 堵车都延长了旅程。 等判断出抵达时间将在日落之后, 心里不免开始有些忐忑。
这种在空寂无人的旷野和荒原开车, 看着日头渐渐落下的感觉, 在纽约是从未有过的。
有点理解阿西莫夫小说《钢窟》 (The Caves of Steel) 里那些害怕旷野的未来人了。
其实旷野倒还罢了, 沿途起码有两小时左右是在优胜美地 (Yosemite) 一带的山区, 某些路段紧临悬崖,
才真算有些惊心动魄。 不过要说最惊悚的, 悬崖只能排第二, “头把交椅” 得归林火。 在山林中,
一路见到了许多片被烧炙过的枯树, 及林火风险的警报 (有些标着 “Very High”, 有些 “仅仅” 是 “High”),
前者是过去时, 后者我们希望至多是未来时。
但最终, 在我们的正前方出现了一片烟雾……
|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
提心吊胆地开进烟雾里, 看到的是一片刚被扑灭的林火, 一些焦木仍在冒烟, 甚至还有少许明火。 在烟雾的笼罩下,
暮色更显迷离, 仿佛某些角色扮演游戏里那种随时有东西会扑出来的氛围。 那些残存的明火在专家眼里想必已不足为患,
连一个消防员也没看到, 在我们却有些触目惊心。 惊心的另一个方面是怕被告知前方不能通行——若如此,
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所幸那样的事并未发生。
【深夜】 昨天的 “历险记” 只剩一点要添加, 今天的却又来不及写了。
不过昨天要添加的跟今天要写的都是关于优胜美地的风景, 从而都不写也罢——因为一来跟金门大桥一样已被写滥,
二来手机时代的风景千言万语赶不上一张相片, 不如等未来发图片贴。 就只说这样一句吧: 那风景之优美,
使我在昨天那样的 “历险” 中都不止一次地停车欣赏。
7 月 21 日
今天是在优胜美地附近的第二个整天。 震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大名, 在这里的三天原本都打算逛这公园,
结果到了才知道, 从我们的旅馆到公园的入口虽不远, 从入口到几个最著名的景点却都得先在同样的道路上开两三个小时的车
(包括堵车)。 风景虽美, 重复度却实在太高, 遂决定其余两天另找目的地。 其中今天上午去了 Twin Lakes 和 Lake George。
| Sherwin Lakes Trailhead 的高原小湖 |
下午去的则是 Sherwin Lakes Trailhead。 这是一条登山路径, 随着地势升高, 景色越来越壮美。 最终,
在越过山顶并续走二十分钟后, 抵达了一个远山映衬下的高原小湖。 这空寂宁静的景观若是昔日见到,
定会震撼到晕眩, 不过这几日所见的湖泊大都美丽如斯, 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的定力, 故仅仅是心旷神怡而已。
这两天所逛景区都有很多锻炼者。 今日印象最深的有两人: 其一是在 Twin Lakes 见到的一位老太太, 穿着跑鞋、
戴着护腕, 身材精悍、 皮肤古铜, 那气质, 仿佛刚从武侠小说里跑出来; 其二是在 Sherwin Lakes Trailhead
下山时遇到的一条汉子, 那下山之路满是沙砾和岩石, 绊脚滑倒皆有可能, 我等小心翼翼, 踉踉跄跄,
此君却跑步下山!
7 月 22 日
| Mono Lake |
今天上午造访了 Devils Postpile National Monument。 此地的山路甚至比优胜美地更险峻, 好在是乘坐巴士,
让我能全心欣赏风景而不必专注于开车。 当视线越过巨大的山谷眺望遥远的群山时,
一种个人相对于自然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完全直观的感觉, 跟面对星空生出的基于科学想象力的渺小感各有千秋。
下午驱车转往 Mono Lake。 这个湖从优胜美地返回时远远看见过, 成为目的地则要感谢推特网友的推荐。 经推荐后,
我搜了搜, 果真漂亮, 于是决定前往。
在结束这一带的行程前, 还有一点感想: 这一带的某些地形地貌只要 PS
一下颜色, 简直就是火星, 能将包含这片广袤的大比例荒芜之地的州经营成发达州, 加州人有两下子。
7 月 23 日
今天启程前往下一站。 为避免重复穿越优胜美地的园内道路, 选了一条增加一小时车程的新路——反正是旅游,
只要线路不同, 车程亦是旅程, 何况在疫情引致的报复性旅游热潮下, 穿越优胜美地的园内道路单堵车就不止一小时。
该线路沿途的几片广袤牧场实系生平仅见, 翻越山岭时的最高海拔将近 10,000 英尺, 亦是前所未有。
7 月 24 日
虽已在热浪笼罩下的加州内陆待了六天, 但直到今日, 实际上几乎未受影响。
因为前一站的造访之地——包括旅馆在内——的海拔多在 7,000 英尺以上, 今天前往的 Kings Canyon (金斯峡谷)
及 Sequoia (巨杉) 国家公园的海拔亦在 6,000 英尺左右, 皆高处不甚热。
真正遭遇高温只在优胜美地山谷 (Yosemite Valley) 附近及此次所住旅馆附近, 时间都不太长。
7 月 25 日
| Kings Canyon 国家公园 |
原本为 Kings Canyon 及 Sequoia 国家公园各留了一天时间, 但实际上, 这两个公园相互毗邻,
一天的行程就囊括了各自的代表性景观: 峡谷及巨大的红杉树, 遂决定第二天另觅景点。 高达 40
摄氏度的气温为此举制造了不小的障碍。 最终, 在地图上勘察良久后, 找到了一个跟 “高处不甚热”
相对偶的地方: Forestiere Underground Gardens。
这个地下花园是花园主人 Baldassare Forestiere 以一人之力穷 40 年时光的创造。
如果说前几天观赏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么这个地下花园则堪称个人力量的奇迹, 规模之宏大,
让进入时漫不经心的我在离开时面对 Forestiere 的肖像肃然起敬。
7 月 26 日
【本日未写日志】
7 月 27 日
昨天继续 “转场”, 途中没什么可记, 就顺便聊聊前三站旅馆所在的城市吧——皆为小城。 第一座是 South San
Francisco——顾名思义, 在旧金山以南。 离旧金山约 20 分钟火车车程。 该小城的火车站尚在建设,
噪音刺耳, 尘土飞扬。 不过略走几步便可抵达的商业区则不错, 餐馆之多样简直不输于大城市:
中日韩泰一应俱全, 还有中东、 意大利等, 美国连锁餐饮自然更不在话下。
第二座是 Mammoth Lakes。 那是一座非常漂亮的高原小城, 四周皆可望见远山, 可谓处处是景。
更难得的是, 高原小城通常会因交通不便而物价昂贵, 此城的物价却不贵。 第三座小城 Dinuba
则乏善可陈, 连当地人都告诉我们, 该地极为 boring。 若不是碰巧找到一座地下花园,
在那里的区区两天就会有一天无所事事。
顺便也聊聊加州的 “交通费”。 从这些天的所见来看, 加州的油价每加仑比纽约起码贵一美元左右。
不过旧金山的公共交通却比纽约便宜。 比如公交日卡只需五美元, 从 South San Francisco
到旧金山的火车票价亦只及同样车程的长岛火车票价的一半左右。 至于这是旧金山独有,
还是加州城市之共有, 则待我去过圣地亚哥和洛杉矶之后再见分晓。
********
| Joshua Tree 国家公园 |
今天去了 Joshua Tree (约书亚树) 国家公园。 这公园在夏天——也就是我们此次造访的季节——大概能算是准沙漠公园,
除招牌树 Joshua Tree 及少许灌木外, 相当荒芜。 山丘要么铺满乱石, 要么本身就是层层巨石, 仿佛人工堆垒,
倒也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这种跟前几个国家公园截然不同的景观, 是我们造访的根本原因。 不过, 在游览其中的
Barker Dam 的过程中, 我经历了思之颇有些后怕的意外。
前往 Barker Dam 的是我只身一人 (女儿累了, 另两位也趁便休息)。 由于该地没有手机信号, 我便将手机留在车上
(事后想来, 这是一个错误, 因为哪怕没有信号, 手机仍有一定的定位能力), 只拿了相机就出发了。
抵达目的地的过程倒还顺利, 只是景观令人失望: 所谓的 Dam 不仅很小, 而且根本无水。
于是草草拍了几张相片就踏上归途。
但归途却越走越长, 我有几次疑心走错了, 可地上仍有脚印, 前路仍有箭头……
终于, 在几乎无限循环的荒漠乱石的缝隙里, 遥遥现出了人工建筑。 我判断出那是停车场的厕所, 于是快步前往。
但很快就察觉不妙, 因为那显然是一个不同的停车场, 而且是一个空寂无车的冷门之地, 连地面都是沙石而非水泥的。
我没地图, 不知此地离我停车的地方有多远, 放眼四望, 除了乱石还是乱石, 等了一会, 则唯有死寂。
没有手机、 没有地图、 没有人迹…… 饶是我素来镇定, 这时也不禁有些紧张。 判断了一下,
觉得唯一的选项是原路返回, 试图找到正确的岔路或碰见其他游客。 钟爱冷清的我从未如这段归途那样希望见到他人,
但这个季节的这个公园委实是冷清之极。 最终, 还是靠着侥幸找到岔路, 才走了出来。
事后想起来, 除这侥幸外, 还亏得有另两大侥幸:
一是此地海拔较高, 从而并不太热, 无中暑之虞 (虽仍走得一身大汗); 二是没吃中饭的我居然折腾到下午两点多,
仍未像平常那样出现逾时不吃东西会引致的类似低血糖的体力虚弱现象 (这不知是侥幸还是人体面临危险时的应急潜力)。
这意外的最后插曲是: 离园时在门口见到一则寻找失踪者的启事, 推特上也有网友提到迷路者死在园内的事情。
(亏得都是事后所知, 否则迷路时恐怕会更紧张。)
7 月 28 日
| Palm Springs |
前往下一站之前, 聊聊本站旅馆所依傍的城市——也是小城, 只不过是大漠小城: Palm Springs。
昨天傍晚在该城的一家泰国餐馆吃饭, 沿途的街景漂亮而摩登, 是不折不扣的沙漠绿洲。
道旁的棕榈树勾勒出一派热带风情——也确实是热, 42 摄氏度, 逼我们放弃了街头漫步。
跟 Mammoth Lakes 类似, 此处也可望见远山, 只不过地处沙漠, 山色是苍黄的。
聊完了小城, 也聊聊本站的旅馆本身。 我对中国和美国的旅馆有一个经验定则: 美国 N
星级旅馆的综合水准——尤其清洁程度——约相当于中国的 N+1 或 N+2 星级。 当然,
具体到特定旅馆上, 水准的涨落是时常会遇到的。 比如本站的旅馆 Staybridge Suites
就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超乎平均的好, 破例点出名字替其广告一下。
********
| 远眺圣地亚哥 La Jolla 海滩 |
下午一时许抵达圣地亚哥。 由于未到 Check-in 时间, 先去了 La Jolla 海滩。 GPS 将我们引至停车场,
但那里已爆满, 沿周边街道转了转, 路边车位亦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所幸正要放弃时, 意外见到一个 “空穴”,
总算不白跑。 不过这海滩人满为患, 让习惯了在长岛一家人独享一片海滩的我们觉得很一般, 只粗粗逛了逛。
整个下午基本就在 La Jolla 一带转悠。 除海滩外, 还去了 La Jolla Natural Park
及被一小段海堤半围着的所谓儿童泳区 (Children's Pool La Jolla)。 其中前者名为公园,
我们却被 GPS 引入了私宅的包围圈中, 没见到什么公园, 不过倒也没妨碍我们鸟瞰海滩 (该处地势很高);
后者名为儿童泳区, 实则大人比儿童更多, 且景观比 La Jolla 海滩更丰富, 只是范围甚小。
7 月 29 日
| 圣地亚哥 Balboa 公园 |
今天在圣地亚哥市区游览。 时间关系, 只选了 Balboa 公园和老城区 (Old Town) 这两个点。
其中前者类似于旧金山的金门公园, 同样包含了博物馆, 甚至同样有一片日本园林, 但建筑情调更胜一筹;
后者的风情也很好, 其中店铺最集中的一小片堪比旧金山的渔人码头, 只可惜小得多, 其余部分的店铺分布则太稀疏,
虽有老店风情, 却不太有老城区的感觉。
从 Balboa 公园前往老城区的途中, 曾路过一片现代街区, 想来属于中心城区, 便停车步行了一会儿。
从这片街区看, 圣地亚哥的人气比旧金山低得多。 我们想找一家咖啡馆吃点心, 才不过下午三点多,
照说是标准的下午茶时间, 各店居然大都已关门 (其中有一家虽还开着, 却宣称厨房已 “打烊”, 让我们白高兴一场)。
好容易找到一家 Starbucks, 却又不设桌椅。 总算附近一栋写字楼旁有一些户外桌椅, 遂买了转移到那里。
7 月 30 日
离开圣地亚哥前, 绕道海滨看了以著名相片 “胜利之吻” (V-J Day in Times Square) 为蓝本的雕塑。
扫兴的是, 雕塑旁盘踞着一个法轮功宣传点, 如同一块牛皮癣。 法轮功是党文化最丑恶的果实之一,
表面上, 它比任何人都更厌恶共产党, 骨子里, 却比任何人都更彻底地浸淫了党文化的盲信和不容异己,
还满世界丢人现眼。 连反对者都成了骨子里的继承者, 这是洗脑的最高境界。
7 月 31 日
| 洛杉矶好莱坞大道 |
今天在洛杉矶, 首先去了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oulevard)。 那其实就是一条商业街, 只是店铺装饰颇有风情。
星光大道 (Hollywood Walk of Fame) 原以为比香港的气派, 结果简朴得差点被我忽略 (细想一下倒也合理,
因为好莱坞的明星实在太多了)。 唯一有些激动的时刻, 是透过 Hollywood & Highland
购物中心廊桥间的空隙, 忽然远远望见了电影里见过无数次的立在山坡上的好莱坞字样。
前些天曾表示要试试圣地亚哥和洛杉矶的公交, 实际 skip 了圣地亚哥
(因事先接到网友 “线报”, 得知圣地亚哥那几个景点停车不难), 而只在洛杉矶试了: 日卡七美元,
比旧金山贵, 但考虑到城市更大, 仍算便宜 (纽约也曾有过这种价位的日卡, 但已是很多年前,
后来取消了)。 不知是否是疫情之故, 旧金山和洛杉矶的巴士都不检票, 上下极为方便,
日卡只起了个有备无患的作用。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不检票, 巴士上精神不正常者的数量也较多——尤以洛杉矶为甚。
8 月 1 日
| 洛杉矶 Santa Monica |
昨天晚了, 未及写完, 今晨补记一二: 乘公交首先去了 Santa Monica。 此系滨海小镇, 有沙滩及游乐设施,
新建筑比例很大。 这种看上去新兴的小城在纽约州很少看到, 在加州却已见到不止一座。
之后在金融区和小东京一带逛了逛, 并乘坐了所谓的 Angels Flight Railway (其实就是旧金山 Cable Car 的迷你版)。
在金融区及小东京之间 “转场” 时, 还路过了 The Last Bookstore、 City Hall 及 LAPD 总部。 前者是旧书店,
以前没听说过, 但店内装饰非常别致, 门外还有人拍照, 看来有些名头。 后两者的建筑很气派。 LAPD
可能是美国最著名的警局, 部分是拜好莱坞所赐, 但洛杉矶这座城市恐怕也确有足够多的 “挑战” 来支撑这种大名。
********
| 洛杉矶盖蒂中心 |
今天上午前往盖蒂中心 (The Getty Center)。 沿途先到比弗利山庄 (Beverly Hills)
及相距不远的张爱玲最后居所看了看 (毕竟我好歹写过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
盖蒂中心是一个建筑美轮美奂的博物馆, 可俯瞰洛杉矶市区 (可惜距离很远),
而且是免费的——连停车费都只要停留时间不足一小时就可免除。
但我估计盖蒂中心有这底气, 即任何人一旦抵达, 都绝对会忘掉停车费!
离开盖蒂中心后转赴 Griffith 天文台——该处亦可俯瞰洛杉矶市区 (距离也很远)。 Griffith 天文台前方有一个色泽洁白的科学家纪念碑,
上面雕刻着喜帕恰斯、 哥白尼、 伽利略、 开普勒、 牛顿、 赫歇尔六人的立像, 我很喜欢。 不过赫歇尔在其中稍显逊色,
且时间线既已延伸到他, 似乎不如干脆再延伸一点, 将他换成爱因斯坦 (虽然爱因斯坦不是天文学家,
但他的广义相对论奠定了现代宇宙学及强引力场天文学的基础, 挤到天文学家阵容里, 不至于 “遭嫌” 吧)。
8 月 2 日
昨天又晚了, 只能继续在早晨补写: 昨天离开 Griffith 天文台后, 还费了很大劲, 试图近距离看看好莱坞字样,
却屡遇道路关闭而未果 (Goople Map 居然也屡屡失察)。 最有希望的一次是指示牌显示两英里, 怀着类似于昔日玩电脑游戏时的
one more turn syndrome 那样的 obsession, 每每期待转过下一个山头就会柳暗花明, 结果走了一小时后得知实际有八九英里
(都是山路)。 时间已晚, 走得也累了, 只得放弃。
之所以对好莱坞字样如此感兴趣, 除觉得它是洛杉矶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值得近距离一观乃至合影外,
更重要的是, 好莱坞是伴随我——乃至伴随这个星球上很大比例国家的很大比例人口——成长的一个相对愉快的文化因素
(虽然有时也不免会拿好莱坞调侃一二)。 到了一定岁数后, 这种因素无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怀旧色彩。
********
| 加州 1 号公路 |
今天离开洛杉矶, 沿著名的加州 1 号公路北上。 这条路比内陆的 101 公路多了一小时车程, 但实在实在太值得了。
即便经过了优胜美地等一系列国家公园的自然审美熏陶, 1 号公路沿线的某些景观依然有一种我前所未见的
breathtaking 的美 (相片实难显示其万一)——也许是我酷爱大海的缘故吧。
北上途中在 Santa Barbara 的 West Beach 一带逗留了一下, 那是此次加州行遇到的第 N+1 个漂亮小镇。 忽然想起,
数学家张益唐正是 UC Santa Barbara 的教授——当然, 未便打搅。 不过自 2019
年回国参加数学文化活动以来, 家里那位跟张太太偶尔互有问候,
以物理距离超近的今天为由头, 她二人在电话上好一通神聊。
加州 1 号公路对我的另一重吸引是穿过了 Big Sur。 这是被我在微博中类比为古龙小说里的
“夜帝” 的名作家 Henry Miller 居住过很多年, 且写过一本 Big Sur and the Oranges of Hieronymus
Bosch 的地方。 1 号公路沿线有一个 Henry Miller 纪念图书馆, 本以为无缘 (因事先查过,
得知今天不开), 没想到开着开着, 余光赫然瞥见路旁的图书馆牌子, 于是赶紧停车, 好歹在门外 “瞻仰” 了一下。
8 月 3 日
| 苹果公司总部的游客中心 |
今天赴 San Jose 看了闻名已久的苹果公司总部。 那里的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风格简约优雅,
恰似一款巨型的苹果公司产品——哪怕事先并不知晓, 也能一看就联想到苹果公司, 因为创意里刻着公司的基因。
相比之下, 华为那种土豪式的 “欧洲城堡” 则是山寨胜于创意的写照——很大程度上倒也刻着该公司的基因。
徜徉在苹果公司总部的花园般的氛围里, 想起以前看过一段 Steve Jobs 就建设该总部接受当地居民质询的听证录像。
当时 Jobs 的身体已很差, 来日无多了, 录像下面有很多留言为这种天才接受蠢材质询的听证感到不平。
不过 Jobs 毕竟说服了蠢材, 几年前, 纽约的蠢材却让有可能落户纽约的
Amazon 却步了。
除苹果公司外, 谷歌公司的总部也在 San Jose 外围, 此次也顺便看了看
(以前曾参观过谷歌的纽约总部)。
San Jose 这座城市本身则是我二十多年前就造访过的, 只不过留下的印象很淡 (包括那两个总部在内的很多
“标志性建筑” 当时都还不存在), 甚至没觉得那是一个城市, 此次重游 (分别在 Santana Row 及 Downtown
看了看) 则大不相同。
8 月 4 日
| 旧金山 Cable Car |
加州之旅即将结束, “终点又回到起点”, 于今天在旧金山还了车。 顺便聊聊在加州开车的感觉吧:
加州中心城市附近常有双向十几车道的高速路, 比纽约州的宽得多——宽得几乎让我不适应。
在纽约州那些多为双向六或八车道的高速路上, 我一般喜欢行驶在右数第二或第三车道上, 既便于出去,
又不易被进入的车流所干扰。 但在加州的高速路上, 有些出口就占了两到三个车道, 那样行驶一不小心就会
“出局”。 另一个感觉是: 这几天行驶过的所有高速路, 印象中都是卡车与其他车辆混杂的,
纽约州那种 passenger vehicle 专用的 parkway, 加州貌似没有。
另外要补充的是: 返回旧金山的途中, 顺便到昨天没时间造访的微软硅谷园区也看了看。
********
抵达旧金山后, 住在离还车点步行距离处的 Union Square 附近。 外出散步时发现 Cable Car 八月份免费
(我们的旅游不知不觉间已从七月进入了八月), 于是选了一条线乘坐, 至黄昏返回。 这应该就是此次加州行的尾声了。
明天将飞回纽约。
8 月 5 日
【本日未写日志】
【借整理之机, 再补写几句对加州的整体感觉: 加州的 “黄土地” 比纽约多得多,
几乎从每座中心城市都望得见远处的荒山——或起码是不太绿的山。 给人的感觉是那些城市是地貌上的另类,
其舒适的环境是现代技术驱退黄土的产物, 这种跟外围环境的反差甚至偶尔会让我想起科幻小说里的海底城市——当然程度低得多。
由于 “黄土地” 多, 加州的尘土也较多, 虽从未在城市里直接见到扬尘, 久居纽约的我们仍感觉得到空气里的尘土较多。
不过另一方面, 加州也有一个让我们极感愉快的优点: 蚊子特别少 (想必是干燥之故吧)。 返回纽约的当天,
纽约的蚊子就帮助我们强化了对加州这一优点的记忆。】
2021 年 8 月 15 日整理 2021 年 8 月 15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4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