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2-12-21 以来
本文点击数
28,181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80,309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836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答《中国科学报》记者问

- 卢昌海 -

本文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为撰写一份 采访稿 而发来的问卷式采访提纲的回复。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 怎么开始的, 为什么要写?

答:我大约是从十年前 (2002 年) 开始写科普的, 最早撰写的是一个 有关星际旅行的系列。 该题材承袭了我在天文与科幻两方面的兴趣, 那种兴趣可以说是促使我写科普的最初动机。 除此之外, 我对以逻辑上尽可能优美的方式来表述内容一直有偏好, 这曾经是我在专业 (物理) 上的一种风格追求, 当我不无遗憾地 转行 之后, 将这种偏好付诸科普则成为了对旧日梦想的一种怀念, 那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写作动机。 至于更堂皇——从而有时也乐意提一下——的动机, 比如为传播科学尽一份绵力之类的, 反倒是次要的。

问:您是学理科的, 以前是不是爱好写作, 第一篇科普作品是什么?

答:以前 (中、 小学时期) 是否爱好写作我已记不确切了 (这本身大概就说明即便爱好也并不强烈)。 粗略地回想起来, 小学时期我对语文和数学都很感兴趣, 那时对作为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应该是有兴趣的。 尤其是小学时期可以说是我唯一对文字本身感兴趣的时期, 从课内外学到的每一个生字、 每一个新词都能让我感到兴奋, 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则是那种兴趣的自然延伸。 不过到了中学时期, 一方面是对文字本身的新鲜感降低了, 另一方面是由于对语文课本中日渐增加的古文及政治类文章不感兴趣, 我对语文的兴趣有了明显滑坡, 虽不至于 “恨屋及乌” 到写作上, 但起码是无助于写作兴趣的进一步培养。

我最早撰写的科普——如前所述——是一个 有关星际旅行的系列。 如果不算只有千字左右、 略有些散文意味的 序言 的话, 第一篇科普是 Wormhole: 遥远的天梯, 写于 2002 年 9 月。 第一篇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则是 生命传输机, 写于 2003 年 1 月, 发表于 2003 年 10 月的《科学画报》。

问:您除了专业书, 平时喜欢读什么书? 喜欢写科普是不是和您读的什么书、 什么人有关?

答:除专业书外, 我平时喜欢读科幻、 武侠、 侦探类的小说, 以及历史 (尤其是科学史)、 传记、 散文等。 喜欢写科普对我来说是一种长期兴趣的演变结果, 与读的什么书、 什么人没有显著关联。 不过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有可能对我写作风格的形成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我在科普中使用的典故和比喻等提供素材, 并对我选取某些写作题材起到启发作用。

问:怎么选题材, 为什么要写太阳的故事?

答:除少数题材已被指定——从而我只能在 Yes 和 No 之间作选择——的约稿外, 我在挑选题材上的首要出发点是兴趣。 这种兴趣有的是自己长期以来就有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 有关星际旅行的系列 就来自那样的兴趣), 有的则是受阅读的启发而突然萌生的 (比如今年出版的 黎曼猜想漫谈 就来自那样的兴趣)。

太阳的故事 这一题材的选取稍有些特殊, 可以说是在题材已被指定的约稿与依据兴趣挑选题材之间的一种折中。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之后, 曾问及今后的打算。 我当时的主要打算有两种, 一种是介绍人类发现太阳系以外行星的故事, 作为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的续篇; 另一种是介绍太阳系以内的天体, 作为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的姊妹篇 (前者介绍天体本身, 后者介绍发现史)。 两者之中, 编辑倾向于先写读者熟悉的题材, 即太阳系以内的天体, 并具体提议了有关太阳的题材, 于是就有了 太阳的故事

问:您的科普与一般知识性科普有什么区别?

答:我小时候读过很多科普作品, 也逐渐积累起了自己在科普风格上的喜好, 比如我不喜欢概念不清或逻辑不顺的科普, 不喜欢堆砌词藻而内容贫乏的科普, 不喜欢将争议写成定论、 对缺陷避而不提的科普, 不喜欢以讹传讹、 理据粗疏的科普, 也不喜欢人云亦云、 了无特色的科普。 这些喜好在我还是科普读者的时候, 曾左右过我的阅读兴趣, 而当我自己也成为科普作者的时候, 则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 在我的科普中, 一个很自然的倾向就是尽量避免那些我不喜欢的风格, 把科普写成起码能让我自己喜欢的样子。

另外, 我的科普中注释较多, 并时常提出一些让读者自行思考的问题。 我喜欢用注释的方式对某些正文内容作出补充或进行更深入的阐释, 这可以对因约稿等因素的限制而不得不损及的严谨性作出适当弥补, 同时又避免因枝杈太多而使正文陷于繁琐或文气不畅。 提出一些让读者自行思考的问题则一方面是便于读者加深对正文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是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 即读科普不见得非得以完全被动的方式来读, 在被科普省略的细节中, 有一些是并不艰深, 从而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予以补全的。

在我的科普中, 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 专业科普, 比如今年出版的 黎曼猜想漫谈 和明年将要出版的 从奇点到虫洞。 这类科普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刻意回避数学公式, 从而能对所涉及的主题作出远比普通科普更深入的介绍, 这类科普与一般知识性科普的差别是最大的。

问:做科研与写科普怎么区分? 您认为两者怎么同时进行?

答:粗略地说, 做科研与写科普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做别人尚未做过的东西, 而后者通常是介绍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 以所涉及的知识而论, 前者重在创新, 后者意在欣赏。 至于两者怎么同时进行, 我无法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来回答, 因为我做科研的时候尚未开始写科普, 而当我开始写科普的时候已不再做科研。 不过, 我愿意引述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 (George Gamow) 的经验, 他是科研与科普 “两手抓, 两手都很硬” 的一个成功范例。 他在自传《我的世界线》(My World Line) 中曾经写道: “从事科研需要有灵感和想法, 但激动人心的好想法并不是每天都有的。 当我没有任何新想法可资利用时, 我就写一本书。”

问:您的作品最初在网上就得到了好评吗? 得到认可是不是更有写作的动力?

答:由于不无固执 (或偏执) 地觉得投稿或到公共网站发表文章有一种恳请别人赏脸阅读的意味, 我基本上只在自己网站上发布作品 (偶有例外), 而我网站在最初几年里几乎没有读者, 更没有评论, 因此好评与否无从谈起。 忘了是哪位作家说过大意这样的话: 写作首先是娱乐自己。 我在挑选题材上以兴趣为首要出发点, 在写作风格上以让自己喜欢为基本要求, 都可以说是在无形中印证着这一说法。 当我刚开始在自己网站上发表作品时, 每天的点击数可以掰自己的手指数过来, 唯一认真读我文章的人大概就是我自己, 那时的写作动力主要就是一种类似于自我娱乐的心态。 不过, 这绝不表示我不在乎读者的认可。 无论写作的动机和动力是什么, 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好评, 我想对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是一种欣慰, 我也毫不例外。 我很珍视读者对我作品的好评, 并视之为鼓励。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12 月 21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