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5-12-10 以来
本文点击数
9,726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80,073
昨日点击数 3,237
今日点击数 55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5.11)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今天美国进入冬令时, 昨天在某商店听见 “两大人辨时”, 就冬令时相较于夏令时是 “提前” 还是 “推后” 争了起来: 一人说 7 点变成 6 点, 是 “提前”, 另一人说 6 点代表 7 点, 是 “推后”。 其实, 这不就是坐标值的改变 vs 坐标系的改变, 或张量分析中所谓的 “主动观点” vs “被动观点” 吗? 不过讲这个他们一定更晕。:-)

发布于 2015-11-01

读到一句有趣的话, 是加拿大政治学家兼作家 Stephen Leacock 说的, 虽然黑了统计学, 但黑得有趣, 还是值得转一下: 【古代没有统计学, 因此古人只能靠撒谎。 因此有了古代文学中极度夸张的巨人、 奇迹、 奇观…… 他们用撒谎来做的事我们用统计来做, 但实质都一样。】

统计学是好东西。 好东西才有不怕黑, 且可以拿黑来欣赏的底气, 一看到黑就如丧考妣、 暴跳如雷、 想要压下、 拿下或骂走的才多半不是好东西。

发布于 2015-11-02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5-11-03

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断定自己已经老了?——当别人开始称赞他 “看上去一点都不老啊”, “气色真不错啊”, “身子骨真硬朗啊”, “还耳聪目明、 头脑清晰、 健步如飞啊”…… 时。 思考题: 如何判断一个党并不 “伟光正”?

发布于 2015-11-03

有一类统计被称为 “无意义统计”, 它一方面给出定量的统计结果, 另一方面却包含了未界定并且也不存在公认定义的模糊术语。 比如 【75% 的居民的生活水准有了显著提高】 就是 “无意义统计” 的一个例子, 其中 “75%” 是定量的统计结果, “生活水准” 和 “显著提高” 却都是未界定并且也不存在公认定义的。

媒体上的统计陷阱对我来说大都是足够显而易见的, 但这条是在我眼皮底下也很容易马虎过去的。 这种统计若出自认真的统计者之手也许只是表述上的疏漏, 但在商人、 政客等的手里则耍滑空间大大的。

发布于 2015-11-03

“无意义统计” 的提法来自 S. K. Campbell 的 Flaws and Fallacies in Statistical Thinking 一书, 例子则是我自拟的。

偶然看见一张《杜拉拉升职记》的宣传画, 这片子也算励志片吧, 但若把女主人公换成长相平庸的女人, 不知故事里的情节还有多少能重现? 我总觉得, 真想拍励志片——而不仅仅是励美女的志——就别用美女演员, 否则主题再怎么包装都是偶像片, 偶像升职是不需要理由的, 粉丝跟着学却有东施效颦的危险。

发布于 2015-11-06

1918 年, 罗素因坚持和平主义被判入狱 6 个月, 在狱中不仅读了很多书, 还写了一本 “科普”: 《数理哲学导论》。 罗素对监狱印象不错, 对狱友评价也不低, 说他们的道德水准丝毫不比别人差, 只是平均智力稍逊, 体现在他们都被抓进来了。——这最后一句融幽默、 自嘲及高级黑于一体, 真妙语也。

发布于 2015-11-06

#我的魔鬼词典# 【真理】 真理是一个被诚实者用得越来越少, 被撒谎者用得越来越多的概念, 是谎言的最高境界——当谎言得到权力的支持, 成为免检的东西后, 它就上升为了真理。

在网上搜 “颠扑不破的真理”, 越是不严谨、 甚至不可能严谨的领域里 “颠扑不破的真理” 越多, 比如 “列宁提出的这个原则至今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等等。 这些 “真理” 之所以 “颠扑不破”, 关键是不许颠扑。

发布于 2015-11-07

在我接触过或见过其文字的谈基督教的人之中, 对基督教最无知的恰恰大都是基督徒。 理查德·道金斯讽刺伊斯兰教时所说的 “起码应阅读不止一本书” 也适用于讽刺基督徒, 很多基督徒对基督教的了解正是止于一本书: 《圣经》, 且还只是翻译链末端版本 (比如中文版) 中的一些片断。 偏偏这些人还特爱作懂行状, 劝别人多了解基督教。

发布于 2015-11-07

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里的王后常常问自己的魔镜 “世界上谁最漂亮?”, 魔镜总是回答 “王后最漂亮”, 直到有一天回答变成了 “白雪公主最漂亮”, 于是麻烦就来了。 很多人是不是常被家里那位 “王后” 当成魔镜问自己看上去怎么样啊? 如果是, 千万别学魔镜那么老实, 否则麻烦也会来的。:-)

发布于 2015-11-08

抗战神剧应该当作外星球部落战争来看, 以避免历史荒谬感。 一旦用这种视角来看, 则部落 C 的生物可徒手撕裂部落 J 的生物, 可在后者的枪林弹雨中毫发无伤, 可用冷兵器对付后者的热兵器且以一当十…… 等等就都不是问题了。 但逻辑荒谬感仍是有的, 即这么厉害的部落 C 为何会被这么孱弱的部落 J 蹂躏得这么惨?

发布于 2015-11-09

阅读中节省时间的小窍门: 大义凛然的文字不要读。 大义凛然是一味极浓的调料, 特别适合于烹饪已经坏掉的东西。

发布于 2015-11-10

终于抽时间看了电影《The Martian》, 可圈点之处甚多, 尤其欣赏滞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员的行为被地球上的专家快速解读, 并因此而建立通讯的那种一流人物之间心有灵犀的感觉。 我一向喜欢这种感觉, 无论在工作中、 生活上, 还是仅仅一条微博的隐藏含义被博友正确解读, 都能让我生出愉悦而温暖的感觉。

当然, 在现实生活中, 隐藏含义被正确解读只是偶尔才有, 连字面含义都被错误解读倒是时常发生。 也唯其如此, 心有灵犀才弥足珍贵, 若事事都被透彻解读, 恐怕反会觉得失了隐私——人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生物。:-)

影片中一场事故摧毁了 Mark Watney 的菜棚, 消息传到 NASA: “植物死了”, 气氛凝重——让我想起奥威尔日记中的 “今天早晨一场灾难, 一只母鸡死了……”, 都是艰辛生活放大了细小事物的例子。

发布于 2015-11-10

后两条微博发布于 2015-11-11。 所引奥威尔日记为 1938 年 10 月 16 日的日记。

科学家的情绪、 喜好、 偏见等都会造成观测或实验错误, 那是科学数据中最大的错误来源,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罗威尔 “发现” 火星运河。 曾经协助过破案的美国天文学家泰森 (Neil deGrasse Tyson) 问: 为什么法律上迄今仍将目击证据视为最重要的证据, 以至于一两条那样的证据就能将人置于死地?

发布于 2015-11-12

接下来有关泰森的微博若无特殊说明, 皆以其自传 The Sky is Not the Limit 为参考。

美国天文学家泰森高中毕业时, 赴康乃尔大学面试, 见到了他最仰慕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萨根陪他参观校园, 并交谈良久, 送到车站时还留了电话, 叮嘱他交通不顺时打电话来, 自己将开车接他至家中暂住。 泰森终生铭记了那次相见, 在后来的岁月里, 在他自己跟学生打交道时, 一直模仿着萨根这一榜样。

发布于 2015-11-12

在开放运动中, 起点附近的轻轻一拨, 往往有深远的后续影响, 人生亦如此。 美国天文学家泰森 9 岁参观天文馆, 从此爱上了天文; 18 岁见到萨根, 从此领会了师道。 不材如我, 也起码由顽劣小孩变得无需父母操心。 回想起来, 那些在人生起点附近帮过我们的人和事真的很值得感谢——读泰森自传的小感想。

发布于 2015-11-12

恐怖组织不具国家形式的渗透性存在, 使其对手无法与之打堂正之战。 恐怖组织只要厉害到迫使现代国家动用类似昔日极权政府对付民众的手段来对付它, 就会在部分人心目中激起同情, 指责那些现代国家开历史倒车。 恐怖组织若有宗教背景则好处更大, 不仅便于统治追随者, 还有人会把遏制它视为干预信仰自由。

小时侯生活在城乡接合部, 环境很脏, 毛虫、 蜈蚣等随处可见, 不仅不怕, 还常拿水枪等戏耍之。 如今再看见那类东西却头皮发麻, 因为离昔日环境已太远, 不再适应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 ISIS 也是一种在如今这个时代才令人头皮发麻的东西, 若放在动辄屠城的旧时代, 与对手的实力相比, 它那点破烂根本不够人踩的。

发布于 2015-11-14

这两条微博写于巴黎恐怖袭击之后。

很多人年轻时都难免碰到不合意的老师, 一个人若成了大人物, 那不合意的老师就算倒了霉, 成为烘托大人物在逆境中顽强成长的反面道具。 这种亦真亦假亦夸张的故事真太多了, 以至于昨天陪女儿看泰森版的《Cosmos》, 看到法拉第遭遇 “坏老师” 时, 女儿问了一句: “怎么坏老师的班上总有最好的学生?”

就像老套的童话故事里美丽的公主常有一个冷酷的继母。

当然, 伯乐型的故事也不少, 比如归国科学家大都记得外国公司的高薪挽留, 以便他们能毅然拒绝。

发布于 2015-11-16

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5-11-17。

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执教的早期, 实验物理的地位高于理论物理, 索末菲虽做理论, 按规定也必须维持实验室, 他把实验室和做实验的人都赶往了黑暗的地下室。 不过索末菲手下拿诺贝尔奖就像胖子喝凉水也长肉一样, 他的编外讲师冯·劳厄 (Max von Laue) 凭那地下室里的工作就拿了诺贝尔奖。:-)

发布于 2015-11-20

一方面高调纪念胡耀邦, 另一方面, 引述其观点的帖子却不能转了, 真是怪事。 其实, 他那观点针对的只是个人崇拜, 是所有崇拜中崇拜对象最低级的一种, 党派崇拜和主义崇拜也有同样恶果。 胡的 “相信” 或许还有点希望, 但靠党的决议来 “严禁” 后两者怕是缘木求鱼了。

发布于 2015-11-20

所提到的胡耀邦的观点是 “我相信我们的党总有一天将会作出这样的历史性决议: 永远永远地严禁个人崇拜。 因为一搞个人崇拜, 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 谈不上实事求是, 谈不上解放思想……”。

#百字科普# 虚数单位 i=√-1 让很多初学者乃至成年人感到神秘。 其实, 它是极普通的东西, 一点也不神秘, 它无非就是那样一个 “口令”, 连续执行两次的效果是 “向后转” (即 -1)。 那样的 “口令” 我们都很熟悉, 它就是 “向左转” 或 “向右转”。 我们把前者称为虚数单位 i (后者则是 -i)。

发布于 2015-11-22

Ref: The Strange Story of the Quantum by B. Hoffmann.

如果有两种食物, 一种好吃, 一种不好吃, 必须都吃, 我会先吃不好吃的; 如果有两件事情, 一件喜欢, 一件不喜欢, 必须都做, 我会先做不喜欢的。 如此, 则前半部分可以因憧憬而冲淡, 后半部分可以因轻松而加强。——可惜有件不喜欢的事情却没法先做完了再去做别的事情, 那就是死亡……

发布于 2015-11-23

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 (Grigori Perelman) 的早期成名工作是证明了一个名称很有趣的猜想: 灵魂猜想 (跟人的灵魂没半点关系)。 因为这项工作, 普林斯顿大学愿意给他职位, 请他提交简历。 他问: “你们已听过我的报告, 为何还要其他信息?” 最终他谢绝了所有邀请, 回到故乡俄国并在那里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佩雷尔曼的导师之一亚历山德罗夫 (Aleksandr Danilovich Aleksandrov) 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数学家。 有一次有人问他能不能写写苏联几何学的历史。 “那将是不谦虚的,” 亚历山德罗夫回答道: “那个领域除了我没别人。”

发布于 2015-11-25

Ref: Perfect Rigor by Masha Gessen (后面关于 Perelman 的微博亦大都参照此书, 不再一一旁注。 此书我在 2014-05-01 曾有过微辞, 作者的叙述逻辑也不够清晰, 但优点是确实做了很多功课, 采访了很多人)。 另: 后一条微博写于 2015-11-26。

我偶尔也下厨——虽手艺很一般且家里那位从不给 credit。 有一点稍可夸耀, 那就是我的下厨过程是 “收敛” 的, 边做边把橱具清洗归位, 结束时除食材变成菜以外一切复原。 相比之下, 家里那位的下厨过程则是 “发散” 的, 结束时菜是有了, 但锅碗瓢盆一片狼藉——当然, 她手艺确实比我强 (没这句能过关吗?:-)。

发布于 2015-11-25

2002 年 11 月 12 日, 佩雷尔曼发邮件向几位美国同行介绍了自己刚刚发到预印本档案馆的关于几何化猜想的论文。 虽已沉寂多年, 但这位俄国数学天才的声誉很好地体现在了数学家们对他邮件的反应上: 消息快速扩散, 很多知名数学家连夜攻读他的论文, 他很快收到了来自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学邀请。

对术语略作解释: 几何化猜想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 是美国数学家 William Thurston 于 1982 年提出的猜想, 庞加莱猜想可视为其特例。 因庞加莱猜想更出名, 人们常说佩雷尔曼概述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 其实他针对的乃是更宏大的几何化猜想, 庞加莱猜想这一名称在他论文中提都没提。

一个有趣的差别: 佩雷尔曼无论在给美国数学家的邮件还是三篇论文中, 都只字未提最吸引眼球的 “庞加莱猜想” 这一名词; 而后来的三组 “封顶” 者皆以显著方式提及庞加莱猜想, 其中两组——Chao & Zhu、 Mogan & Tian——更是在标题中就提及了庞加莱猜想。

发布于 2015-11-28

“黑色星期五” 买了一本红色的书 (当然是大降价)。 这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出版 150 周年的所谓 “豪华纪念版”, 由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作了文理兼备的详细注释。 用一位评论者不无夸张的话说, 加德纳的注释使人们意识到了根本不存在所谓儿童文学, 因为成年人也能从中得到乐趣和有意义的洞见。

加德纳注释的发散度及详尽度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对爱丽丝掉落过程的评注涉及到了等效原理、 穿过地心的通道里的落体运动, 等等。 别以为都是闲扯,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路易斯·卡罗尔是一位数学家, 他的作品融入了不少理科元素, 由加德纳来注释确实别有趣味。

加德纳对《爱丽丝漫游奇境》怀有毕生兴趣, 他的注释版自 1960 年出版以来持续扩充, 先是《注释版》, 后变成《更多注释版》, 1999 年变成《终极版》, 此次的《豪华版》包含了直至他去世为止积累的百余条新注释, 图文并茂, 当是真正的《终极版》了。 此书从 $40 打折到 $13。

发布于 2015-11-28

所提到的 “豪华纪念版” 为: The Annotated Alice: 150th Anniversary Deluxe Edition。 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5-11-29。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他总是想像天堂如图书馆, 我的天堂比他的更小: 一间安静的屋子, 几书架钟爱的图书, 就是我的天堂。:-)

发布于 2015-11-29

读完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 这是一本带科幻元素——时间机器——的小说。 客串至科幻领域的东野没有像科幻作家那样在科幻元素的 “科” 字上着墨 (虽然他的理科背景跟很多科幻作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作为社会派推理作家, 他笔下的人物却远比我读过的任何科幻小说中的人物更有血有肉。

不知不觉间已发过十几条跟东野圭吾有关的微博。 在他的作品中,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白夜行》、 《嫌疑犯 X 的献身》、 《谁杀了她》等, 最喜欢的人物是汤川学 (这只是最喜欢, 而不是指刻画得最深刻, 后者恐怕还得算是某几位罪犯)。

发布于 2015-11-30

佩雷尔曼最后一次访美时, 曾是著名数学家、 跟陈省身合作提出 Chern–Simons 理论 (我念研究生时曾在该领域做过 小工作), 后转行金融、 成为富豪的西蒙斯 (James Simons) 试图留他在自己任教过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工资想多高就给多高, 时间完全不限, 哪怕每年只待一个月也行, 仍被佩雷尔曼婉拒。

发布于 2015-11-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