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3-10-10 以来
本文点击数
53,677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81,515
昨日点击数 3,237
今日点击数 1,497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第三只眼看《圣经》之创世七日谈 (1)

- 卢昌海 -

<< 引言

创世记 (Genesis) 是《圣经》的第一卷书, 其名称来自希伯来语的 “בְּרֵאשִׁית” (bereshith)——括号里是用现代英文字母标注的读音 (下同), 含义为 “起初” (in the beginning)。 这个希伯来语书名其实是正文的开篇词。 这种以开篇词作为书名的做法在希伯来《圣经》中并非绝无仅有, 而是一种小传统。 不过, 在《圣经》被译成希腊语时, 这一小传统并未得到保留, 人们开始采用更具描述性的书名, “创世记” 这一名称便由此产生。

包括创世记在内的《圣经》前五卷书曾被认为, 且由《圣经》本身——比如申命记 (Deuteronomy) 第 31:24 句——首肯为是宗教领袖摩西 (Moses) 所撰, 统称为 “摩西五经”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或 Pentateuch), 在希伯来语中, 则被称为 “תּוֹרָה” (Torah)。 不过, 以现代眼光来看, 很大程度上由《圣经》等经书塑造起来的摩西的生平存在大量的荒谬及可争议之处。 比如他是否为《圣经》前五卷书的作者? 甚至他是否真有其人? 等等都属于可争议之处。 许多近、 现代研究者从文体、 事件、 考古等诸多角度出发, 提出《圣经》前五卷书的来源及作者并不单一, 成书时间则在公元前 5 至 10 世纪之间, 远晚于传说中摩西的生活年代 (公元前 13 至 14 世纪)。 这方面目前存在许多相互竞争的理论, 考虑到年代的久远, 很多细节性的争议估计会长期存在。

以上是对创世记的背景简介, 接下来我们品读正文, 将采用逐句 (verse) 品读的方式, 即逐句——也可称为 “行”、 “诗节” 等——给出 “詹姆斯国王版” 的英文及相应的 “和合本” 中文, 然后加以品读。

1: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1:1 起初, 神创造天地。

这是《圣经》的第一句。 如前所述, 这句中的 “起初” (in the beginning) 一词是 “创世记” 这一书名——确切地说, 是其希伯来语书名——的出典。 这个 “起初” 所对应的究竟是什么时间呢? 17 世纪爱尔兰教会 (Church of Ireland) 的大主教厄谢尔 (James Ussher) 曾推算出过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年份: 公元前 4004 年。 很多其他人——其中包括早期的科学家——也推算出过数量级相同 (即皆为公元前几千年), 甚至数字相近 (即接近公元前 4004 年) 的年份, 比如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 推算出公元前 3977 年, 牛顿 (Isaac Newton) 推算出公元前 4000 年, 等等。 这些推算大都是以《圣经》中的人物及事件为依据进行的。 以现代眼光来看, 无论对 “神创造天地”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中的 “天地” (heaven and the earth) 作何种并非胡搅蛮缠的理解, 这些创世时间都是与现代科学明显冲突的。 但直至今天, 仍有许多人坚信这些创世时间, 并且相信上帝的创世过程——如我们即将品读的——是像《圣经》所描述的那样, 在为期 6 天、 每天 24 小时的过程中完成的。 他们所相信的这一理论被称为 “年轻地球创造论” (Young Earth creationism)。 这也是很多宗教书籍所持的理解, 比如《麦克阿瑟研用本圣经》就明确表示, 创世发生在 “几千而非几百万年前” (thousands not millions years ago), 并且是在 “6 个被称为 ‘天’ 的彼此相连的 24 小时周期” (6 consecutive 24 hour periods called "day") 内完成的。 我其实很欣赏这种措辞明确的观点, 它比那些利用语言的模糊性, 有选择地附会现代科学的做法诚实得多。 一个明确的观点倒下了, 我不会取笑它; 一个不诚实的附会被戳穿, 才是笑柄。

接下来可以品读的是: “神创造天地” 中的 “天地” 究竟是什么? 这其中 “地” (earth) 没什么悬念, 就是我们脚下的地球——虽然编撰《圣经》的人未必视其为 “球”。 “天” 这个概念则比较微妙, 它实际上是指天堂 (heaven), 从而并不对应于科学术语。《圣经》中的天堂不是单一结构, 而是分层的, 这一点在 “新詹姆斯国王版” 中有一定的体现, 那里单数形式的 “heaven” 被修正为了复数形式的 “heavens”, 相应地, 在 “和合本” 之外的一个比较流行的中文新译本——成书于 1999 年的 “恢复本”——中, “天” 也被修正为了 “诸天”, 从而也不再对应于科学术语。 那么, 这个非科学术语所描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各种宗教书籍给出的答案倒是比较一致的, 那就是 “天” 对应于除 “地” 以外的一切——或者换句话说, “天地” 对应了整个宇宙。 这可以说是最合乎想象、 甚至唯一合乎想象的答案, 因为创世记的第一句通常被理解为是对整个创世过程的总括, 倘若 “天地” 不是整个宇宙, 则要么上帝不是所有东西的创造者, 要么《圣经》没有总括上帝的全部创世行为, 无论哪一种都是 politically wrong (政治上错误) 的。 不过, “天地” 被确定为整个宇宙, 虽然最大限度地彰显了上帝的伟大及《圣经》的完备, 却也给《圣经》所描述的 “天地” 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比较对象。 比较的结果如何呢? 我们将在品读到相关内容时进行介绍。

关于 “天地” 对应于整个宇宙这一点, 还有一处需要说明, 那就是这个宇宙并不包含上帝本身, 因为上帝被认为是永恒存在的, 这不仅是其神圣性及作为唯一创造者的身份所要求的, 而且也是由《圣经》本身——比如诗篇 (Psalms) 第 90:2 句——所确认的。 但这样一来, 就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那就是在创造天地之前, 上帝在做什么? 对于这个别有用心的问题, 早在公元 4 世纪末,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 (St. Aurelius Augustine) 就在《忏悔录》(Confessions) 一书中作了很不客气地回答: “他在给这种问得太多的人准备地狱”。 当然, 奥古斯丁也作过认真的回答, 那就是 “I know not” (我不知道), 他并且从逻辑上大胆地猜测: 在创造天地之前, 上帝不做任何创造, 因为 “创造天地” 已将一切创造包含在内, 不能有例外。 这是比较诚实的回答, 虽然它显得——这大概也是提问者的 “别有用心” 之所在——上帝的日子过得有些贫乏。 而比这诚实更令人称道的, 是他在公元 5 世纪初的《上帝之城》(City of God) 一书中所作的回答, 那就是: “创造天地” 之前, 时间本身不存在, 因此问题无意义。 在如此久远的过去, 能从这种角度展开思维, 是令人钦佩的, 值得为他点个赞。

现在这第一句就只剩下一个字没有品读了, 那就是 “神”。 “神” 是 “God” 一词的中文翻译之一, 其它常见的翻译还有 “上帝”、 “主” 等, 由于本系列时常会引述资料, 而被引述的资料所用的译名互不统一, 因此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形下, 本系列对这些译名也将不加说明地交互使用。 “神” 这个名称从中文里看不出什么玄机, 但英文的名词是有单复数之分的, 因此 “God” 一词的使用表示 “神” 是一个。 但有意思的是,《圣经》首句中的这个英文名词 “God” 乃是来自希伯来语的 “אֱלֹהִ֔ים” (Elohim), 那个名词却是复数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即《圣经》中的 “神” 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个? 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有两种观点相互竞争。 一种观点是认为《圣经》中的 “神” 原本是多个, 后来一神论 (monotheism) 观念占了上风,《圣经》的编撰者设法抹去了多神论 (polytheism), 所以才变成一个。 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两条, 一条是特殊理由, 即《圣经》中还残留了一些多神论的痕迹——比如创世记的第 3:22 和 11:7 句, 可被理解为是抹去得不够彻底所致; 另一条是系统理由, 即几乎所有远古宗教都是多神论的, 一神论是后来才兴起的,《圣经》应该也不例外。 另一种观点——宗教书籍多持此见——则认为 “神” 在希伯来语中的复数形式乃是特例, 表示的或许是神的 “三位一体” 性 (不过 “三位一体” 观念的出现在时间上其实要晚得多), 也或许是神的荣誉或各种力量的全体, 而非多个神。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即便在希伯来语中, 虽然表示神的名词是复数的, 与神相关的动词却仍是单数的, 比如表示 “创造” 的动词 “בָּרָא” (bara) 就是单数的, 从而表明神原本就只有一个。

1:2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1:2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创世记的第一句通常被理解为是对整个创世过程的总括, 从这第二句开始, 则是对创世过程的细述。

对于这句中的 “地是空虚混沌”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有一种理解是将之视为上帝创世之前的形态, 比如著名的《圣经》评注 “船锚圣经系列” (Anchor Bible Series, 也译作 “安克圣经系列”) 就持此见。 这类似于希腊神话中世界始于混沌 (chaos) 的传说, 也比较容易附会现代科学对地球形成过程的描述。 但是, 这种理解对上帝的能力是一种削弱, 因为它意味着上帝创世的原料是现成的。 对上帝的能力比较有利的是另一种理解, 即上帝的创世是 “out of nothing” (出自虚无)。 按照这种理解, “地是空虚混沌” 指的只是创世之初地球上的状况, 尤其是点明其尚无生命存在这一特点。《麦克阿瑟研用本圣经》及其它若干现代研用本都明确注明了这种理解。

这句中一个不易直接看出含义的词是 “deep”, “和合本” 译为 “渊”。 这个词来自希伯来语的 “תהוֹם” (Tehom), 含义为 “深” (deep) 或 “深渊” (abyss)。 这个词同时也被认为是受到过苏美尔语 (Sumerian) 中的 “Tiamat” 一词的影响, 后者的含义为 “盐水” (salt water) 或 “生命之母” (The Mother of All Life)。 在现代《圣经》注释中, 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原初时期覆盖地球的水 (primordial water), 与接下来的 “水面” (the face of the waters) 及后文中更多有关水的内容——比如大洪水 (The Great Flood)——相衔接。

这句中一个比较微妙的词则是 “spirit”, “和合本” 译为 “灵”。 这个词的中英文都有些玄乎, 但其实是来自希伯来语的 “רוּחַ” (ruakh), 含义只是 “风” 或 “呼吸”。 有一种猜测是认为上帝是《圣经》中最 “非物质” (immaterial) 的存在, 因此希伯来语《圣经》用当时直觉所能想象到的最无形、 最虚无飘渺的东西——“风” 或 “呼吸”——来描述之。 后来的译本则将之译成了更不可捉摸的 “spirit” 或 “灵”。 不过, 一些新近的英译本已将该词还原为了本意, 比如完成于 1989 年的 “新修订标准版”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就将 “the Spirit of God” (神的灵) 还原为了不那么玄乎的 “a wind from God” (来自神的一阵风)。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这句通常被诠释为上帝 “像鸟儿看护自己幼鸟” (just as a bird watches over its young) 那样看护自己的创造物。 这种形容并非我有意不敬, 将上帝比喻为禽类, 而是直接引自《霍尔曼研用本圣经》(Holman Study Bible)。 其它一些宗教书籍也有类似的形容, 有的还将 “鸟儿” 具体为 “老鹰”。 在做这一诠释时, 人们一般还强调这种 “爱心看护” 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不仅能为教徒的祷告提供动力 (因为它表明人类直到今天仍是上帝的关注对象), 还便于为新发生的 “神迹” 提供理由 (若上帝已不再看护自己的创造物, 新发生的 “神迹” 就不易说通)。 但另一方面, 这也使得人间的种种悲剧发生时, 上帝失去了 “不在现场” 的便利, 从而容易生出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即人间的悲剧发生时, “像鸟儿看护自己幼鸟” 一样的上帝在做什么? 当然, 奥古斯丁那句 “他在给这种问得太多的人准备地狱” 或许也是给问这一问题的人准备的。 另一方面, 如果将 “神的灵” 如 “新修订标准版” 那样还原为 “来自神的一阵风”, 则虽然 “像鸟儿看护自己幼鸟” 那样的 “爱心关怀” 恐怕只能算教徒的自作多情了, 上帝的责任却可减免一些, 可谓利弊参半。

细心的读者也许还会注意到, 这句中 “水” 的英文是复数的, 即 “waters”,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将在品读到后文时加以介绍。

关于这句,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那就是在一些早期的《圣经》英文版中, 所有不能与希伯来语直接对应的词都是用斜体等方式特别标出的, 比如这句中的 “was” 一词就如此, 它是希伯来语中没有, 被英文版所添加的。 现代英文版大都已不再注明这些。 一般来说, 添加词是足够显明, 从而并不带来争议的, 但也有例外, 比如为了调和《圣经》的创世时间与现代科学的矛盾, 有些《圣经》注释者提议将本句中的添加词由 “was” (是) 改成 “became” (变成), 同时不再将 第 1:1 句 视为总括整个创世过程。 这样一来, 在 第 1:1 句 的 “神创造天地” 和这第二句的 “became” (变成) 之间, 从词义上讲就可以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并未被《圣经》直接提及, 因此可用来附会成任意长的时间, 把第一句的发生时间任意推前——甚至推前到 138 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不仅如此, 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任意想象, 比如想象成是撒旦 (Satan) 在反抗上帝, 使上帝的美好创造物 “变成” 了 “空虚混沌”——这就把 “空虚混沌” 这个负面形容词的责任推给了撒旦, 使上帝的审美品味变高了, 可谓一举两得 (只是上帝用 138 亿年的漫长时间来对付撒旦, 创造物仍被 “变成” 了 “空虚混沌”, 力量上似乎有些不尽人意)。 而 20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时代宗教 (New Age) 也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自己的私货——比如 “亚特兰提斯” (Atlantis) 的传说——塞进了这段时间。 不过,《霍尔曼研用本圣经》在介绍了上述提议后表示, 对希伯来语的推究表明, 添加词 “became” 不如 “was” 符合原意, 从而给这种做法泼了一瓢冷水。 而更重要的则是,《圣经》与现代科学的矛盾绝非只在于一个创世时间, 而是——如下文即将看到并将反复看到的——比比皆是, 上述提议及想象哪怕真能附会创世时间, 也只是杯水车薪。

1:3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1:3 神说: 要有光, 就有了光。

这句讲述的是上帝创造 “光” (light) 的过程。 所采用的 “God said, let ...... be” 的句式在英文中很出名。 著名英国诗人蒲柏 (Alexander Pope) 就曾仿照这一句式为牛顿撰写了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夜中; 上帝说, 让牛顿去吧! 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后来, 英国诗人斯夸尔 (John Collings Squire) 又添上了两句: “It did not last: the Devil shouting, Ho! Let Einstein be! Restored the status quo.” (但不久, 魔鬼咆哮道, 嚯! 让爱因斯坦去吧! 于是一切重回黑夜)。 这是题外趣话。

回到主题上来, 这句中的 “光” 无论是泛指一般意义下的光, 还是特指太阳光, 甚或是指上帝本身发出的光, 宇宙中最早的 “光” 出现在 “地” 和 “水” 之后这一事件顺序都是与现代科学明显矛盾的。 常有教徒热衷于附会创世记中的时间或时间长度, 比如上面提到的对创世时间的附会, 或附会创世过程中那些 “天” 的长度, 殊不知若真用现代科学来考察《圣经》的话, 它的创世顺序也充满了谬误。 而这些谬误之所以凸显, 恰恰是因为教徒们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要让《圣经》背负 “严整性绝对无误”、 “权威而终极”、 “真理的源泉” 之类的包袱。 假如《圣经》只是一本普通的古书, 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问题, 作为普通古书的《圣经》不仅不荒谬, 甚至是可敬的, 因为在如此远古的年代里,《圣经》的编撰者们就把注意力和想象力投向了远离日常经验的角落, 那是一种可敬的智力探索。 可惜教徒们却不惜用歪曲附会、 乃至胡搅蛮缠的手段来包装它, 结果反而凸显了它在真理性上的千疮百孔——疮疤, 哪怕镀上黄金也依然是疮疤, 反而只会更触目。

关于这句还有一点值得一提, 那就是: 这是《圣经》里上帝第一次说话。 按照现代文法, 话的内容——即 “要有光” (Let there be light)——应该放在引号里, 一些现代译本——比如 “新詹姆斯国王版”——也确实这么做了。 不过 “詹姆斯国王版” 诞生的年代要比英文中引号的问世还早了一个世纪左右 (英文中的引号出现于 18 世纪), 因此 “詹姆斯国王版” 中上帝的话是不带引号的。

1:4 And God saw the light, that it was good: and 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1:4 神看光是好的, 就把光暗分开了。

如果说上一句是上帝第一次说话, 那么这一句则是他老人家第一次 “看世界”。《霍尔曼研用本圣经》对这一点的注释很有意思, 指出 “God saw” (神看) 意味着上帝 “完全知晓自己的创造” (fully aware of His creation)。 这话的用意当然是虔诚的, 但似乎虔诚得不是地方, 把多数普通人都具有的神志清醒性当成了需要特意点明的上帝能力, 且语气和措辞都像是法庭上针对嫌疑人的清醒性及行为自主性所说的辩论语。

这句中 “光是好的” (that it was good) 这一提法也受到了一些《圣经》注释者的关注, 因为它是 “神看” (God saw) 之后所下的断语, 从而意味着上帝创造物的好坏是需要看过才能下断语的, 换言之就是不能仅凭 “上帝” 这块金字招牌就保证其是好的。 这种推想显然有损上帝的威望, 对此, 某些宗教书籍——比如《新国际版研用本圣经》(NIV Study Bible)——特意强调: “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everything God created is good), 这句所说的 “好” 实际是指 “非常好” (very good)。 不过, 到了后面——比如 “创世记” 的 第 1:31 句——上帝自己也用起了 “非常好” (very good) 来, 其含义想必该是 “非常非常好” (very very good) 了。 另一方面, 无论添加多少个 “非常” (very), 若不能仅凭 “上帝” 这块金字招牌就保证那些个 “非常”, 而需要看过才能下断语, 恐怕依然是有损其威望的。

像上面这种攀附式的注释在宗教书籍中比比皆是, 体现出教徒们维护上帝之心的细密。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 对上帝的意念擅下断语 (比如指出他 “完全知晓自己的创造”), 或对上帝的话语擅动手术 (比如添加一个额外 “very”) 又何尝不是一种狂妄? 而且是不容上帝辩驳的狂妄——因为当教徒们这么做时, 用的通常是斩钉截铁的语气。

至于 “把光暗分开了”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是如何一个 “分开” (divide) 法? “分开” 之前——但在有 “光” 之后——是什么样子的 (“暗” 乃是 “无光”, 它与 “光” 如何才算没 “分开”)? 这些就都语焉不详了。

1:5 And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first day.
1:5 神称光为昼, 称暗为夜。 有晚上, 有早晨, 这是头一日。

这句表明, “光” 和 “暗” 是与 “昼” (day) 和 “夜” (night) 相联系的。 由于昼夜之分是由阳光昭示的, 这似乎表明, 第 1:3 句 中上帝创造的 “光” 乃是太阳光。 此外, 这句首次引进了 “day” (“日” 或 “天”) 的概念, 而《圣经》中 “地” 是不动的, “日” 或 “天” 乃是由太阳的运动产生的, 这似乎也意味着所涉及的 “光” 是太阳光。 但我们很快将会看到, 这跟后文是有冲突的, 因为这时候上帝还没有创造太阳。 关于这一点, 我们品读到后文时会作进一步介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这句——以及后文中另几行同类句子——的措辞有一个特殊的明晰之处, 那就是在引进 “day” 这个概念时特意注明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有晚上, 有早晨”)。 这个明晰之处是值得赞许的, 因为 “day” 这个概念——以及其所对应的希伯来语的 “יוֹם” (yom)——同时具有 “天” 和 “白天” 这两层含义, 从而可以造成歧义, 注明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则可以消除歧义。 这一点, 以及希伯来语中与数字形容词——比如 “first”——相连的 “天” 总是表示 24 小时这一文法特点, 为人们——如我们在品读 第 1:1 句 时介绍过的——将创世记中的 “天” 理解为普通的、 长度约为 24 小时的 “天” 提供了依据。 不过, 这种值得赞许的明晰措辞——以及几乎所有相对明晰的措辞——给试图用《圣经》附会现代科学的人带来的麻烦也不小。

引言 | 下一篇 >>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10 月 10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zhangqq   (发表于 2013-10-10)

    强烈建议斑竹出书。 我断定必大热!

  • 来自 114.91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10-10)

    圣·奥古斯塔,《忏悔录》作者, 可以翻译为奥勒留, 因为罗马皇帝都是 “凯撒……奥古斯塔”, 前后夹在一起, 意思即皇帝, 或者这样子圣皇乾隆帝, 你是要说圣帝, 还是说乾隆呢? 当然乾隆更明确。

  • 网友: labniz   (发表于 2013-10-10)

    刚看到这个系列的时候, 还担心站长被教义俘虏了, 现在放心了……

  • 网友: 宇澄   (发表于 2013-10-10)

    看了昌海品圣经, 就没兴趣看什么中天品三国了。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10-10)

    谢谢诸位。

    “强烈建议斑竹出书。我断定必大热!”——谢提议, 如果写得足够长, 会设法寻求出版。

    “圣·奥古斯塔,《忏悔录》作者, 可以翻译为奥勒留”——貌似习惯上仍以译作 “奥古斯丁” (或 “希波的奥古斯丁”) 为多, 维基和百度百科都以此为译名, 我已标注英文, 当可去除歧义。 “奥勒留” 在中文中常被用于特指那位写《沉思录》的罗马帝国的皇帝。

  • 来自 58.241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10-10)

    关于光的问题, 我看到过一个解经, 说 “let there be light” 是驱散笼罩地球的乌云, 让光照耀在地上。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10-10)

    可否提供一个出典? 我自己想到过这种可能的解释, 之所以未予述及, 是因为此说一来未找到资料佐证 (为控制篇幅, 我一般只评有出典的解释); 二来有违创世前六天每天都有实质创造物的特点 (第一天唯一的实质创造物就是光, 若将之变成只是驱散乌云, 这一天就没有实质创造物了); 三来神看过之后才说 “光是好的”, 表明光并非原本就有, 而是初次见到。 不过, 此说若存在有份量的出典, 我可将之纳入品读范围。

  • 网友: dfj   (发表于 2013-10-10)

    对中国古代的经典, 比如《黄帝内经》, 我觉得可以作出类似的解读, 特别是站长这几句话也完全可以用来评价《黄帝内经》:

    “假如《圣经》只是一本普通的古书, 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问题, 作为普通古书的《圣经》不仅不荒谬, 甚至是可敬的, 因为在如此远古的年代里,《圣经》的编撰者们就把注意力和想象力投向了远离日常经验的角落, 那是一种可敬的智力探索。”

  • 来自 58.241 的游客   (发表于 发表于 2013-10-11)

    “可否提供一个出典?”——出典忘了, 可能不是很著名。 不过解经的话, John Gill 和 Champbell Morgan 的非常著名, 如果不看的话有点可惜。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10-11)

    “John Gill 和 Champbell Morgan 的非常著名”——谢谢推荐。 现代研用本及我参阅的其它宗教书籍的编撰者应该已参照过它们, 由于本系列并非意在讲述解经的完整历史, 如果旧时的某些解经观点已不被那些现代作者所采用, 我也未必采用。 不过这两位老解经者的主要作品我确实也有, 将会适当参照。

  • 网友: sage   (发表于 2013-10-22)

    “《霍尔曼研用本圣经》对这一点的注释很有意思, 指出 ‘God saw’ (神看) 意味着上帝 ‘完全知晓自己的创造’ (fully aware of His creation)。 这话的用意当然是虔诚的, 但似乎虔诚得不是地方”——在后来的翻译中, 例如 NIV, 这句话直接译成了 “God saw that the light was good”。 “saw” 的意思变了, 可能 “解释” 起来更方便一点。 但是还是有为什么 God 要看到好而不是自然而然就好的问题。

    这个变化似乎是 20 世纪中期发生的, 在初期的版本例如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还是与 KJV 一样的。 其实还有很多不同的翻法, 比如在 60 年代的 Good News Translation 中是 “God was pleased with what he saw. Then he separat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略有不同, 不知道是不是稍微说的通一点。 随着新版本的出现, 这些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少的。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10-22)

    《圣经》的英文版本确实很多, 我对新译本的总体感觉是: 新译本如果是以忠于原文而不是以应对非议为主旨编写的, 则最有可能是会在某些地方消除或减轻问题, 而在另一些地方造成新的问题, 因为《圣经》的原文是如此远古, 实在是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严谨性——包括文字的严谨性。 如果新译本不惜偏离原文, 则确实可以利用现代人的脑筋来弥补某些方面的问题。

  • 网友: sage   (发表于 2013-10-23)

    我的感觉是新译本的很多变化都是从应对非议的角度出发的。 很多非议是早期译本成型时没有想到的。

    “最有可能是会在某些地方消除或减轻问题,而在另一些地方造成新的问题”——继续改就是了。:-) “不惜偏离原文” 是一贯的传统, 没有什么奇怪的。

    其实将旧约看成一个历史文件来进行研究是很有趣的。 用研究历史文件的方法, 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犹太民族和他们的邻居的信息。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