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5-10-07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0,072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81,569
昨日点击数 3,237
今日点击数 1,551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5.09)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读微博宜有逛菜市场的心态, 看到爱吃的就买 (转发或收藏), 看到不爱吃的就走。 看到同一个菜贩子既卖你爱吃的, 也卖你不爱吃的, 也不必大惊小怪, 更不必失望、 痛心、 甚至觉得背叛了自己的信赖——人家卖人家的, 你挑你自己的。

发布于 2015-09-01

费曼对哲学的印象不是一般的差, 他曾经跟戴森抱怨过自己儿子的职业选择, 他说他自认为是不错的父亲, 从不干涉子女的选择,哪怕他们想当卡车司机或跳芭蕾舞, 他也乐见。 可儿子偏偏能挑出他受不了的选择, 竟然想当 “该死的哲学家”! (戴森评论说幸好那选择只是暂时的兴趣, 他儿子很快就 “变心” 了)

发布于 2015-09-01

Ref: The Scientist as Rebel (by Freeman Dyson).

【炀帝道: “劳你们百姓种树, 朕心甚不过意, 朕也亲栽一棵, 以见恤民之意。” 遂自家走到柳树边, 选了一棵, 亲自用手去移。 手还不曾到树上, 早有许多内相移将过来, 挖了一个坑儿栽将下去。 炀帝只将手在上面摸了几摸, 就当他种了一般。 群臣与百姓看见, 都齐呼万岁。 炀帝种过几棵, 大臣也依次儿各种一棵。】

发布于 2015-09-01

这是成书于明朝年间的《隋炀帝艳史》的一个片断。

在书店随手翻看英国作家 Clive James 的随笔《Latest Readings》, 被作者的前言吸引住了。 这位作者 2010 年被诊断出晚期白血病, 他说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时钟的嘀嗒声, 但 “假如你不知道关灯的确切时间, 不如继续阅读直到它真的灭了”, 于是他让家人将书搬来, 继续阅读。 这本书就是他的最新阅读随笔。

发布于 2015-09-02

1703 年, 老对头胡克去世, 次年, 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此前数年极少光顾学会的牛顿在此后 20 年的无数会议中只缺席 3 次, 牢牢控制了学会。 牛顿对皇家学会的控制具有极强的专断色彩。 1710 年, 牛顿以 “不适合公布” 的 “良好理由” 宣布皇家学会迁址。 在迁址过程中, 仅存的一张胡克画像 “不小心” 失落了。

发布于 2015-09-03

Ref: Newton's Notebook (by Joel Levy).

芝加哥大学请美国地球物理学家 Merle Tuve 评估泰勒 (Edward Teller, 后来的美国氢弹之父) 的水平。 Tuve 表示: 如果你们想要一位天才, 可以找伽莫夫 (George Gamow), 但天才多如牛毛, 泰勒是比天才厉害得多的人物, 他能帮助所有人, 解决所有人的问题, 他毫无疑问是你们的最佳人选。

说到泰勒, 再介绍一点跟奥本海默事件有关的信息: 在被问及是否认为奥本海默对美国不忠诚时, 泰勒的回答是: “我无意作任何这类暗示。 我所知道的奥本海默是一位智力上最敏锐的非常复杂的人, 试图以任何方式分析他的动机对我来说都是冒昧和错误的。 我一直假定, 并且现在仍假定他对美国是忠诚的。 除非有决定性的反证, 否则我相信这一点。”

发布于 2015-09-04

Ref: The Scientist as Rebel (by Freeman Dyson)。 关于泰勒与奥本海默事件, 可参阅 2014-03-15 的微博

向大家推荐理论物理学家 Brian Greene 对 Richard Dawkins 的访谈。 这是在 Dawkins 自传的第一卷出版之后的访谈 (最近自传的第二卷也出版了, 我打算等发行平装本之后两本一起买)。 Greene 问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两人既有唇枪舌剑又不失幽默, 完全不同于 “鲁豫有约” 之类问题幼稚得像 “托” 的访谈。

发布于 2015-09-05

1986 年, 杨振宁在《The Second Creation》一书中读到中国物理学家谢玉铭早在 1933 年就发现兰姆移位, 并提议了被该书称为 “现在看来是惊人的” 的正确理论机制。 次年, 杨在中国《物理》杂志上撰文记述了此事, 标题为 “一个真的故事”。 杨的文章被《中国物理学史: 近现代卷》、 “谢玉铭——本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中国人” 等图书和文章所援引, 且援引时都强调了 “现在看来是惊人的” 这一评价 (做出类似实验的有不止一组, 提议正确机制的却只有一组, 这可能是强调的原因)。 不过杨的文章其实忽略了《The Second Creation》一书中的一句关键性的说明, 那就是该提议是来自奥本海默和玻尔的, 有必要补正一下。

发布于 2015-09-06

这是对两条微博的合并整理。

宗教信徒们最令人厌恶的地方是试图将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别人——比如以自己的信仰为由干预安乐死。 对此理查德·道金斯讽刺道: “若他们果真相信天堂, 难道不该对为别人去那儿提供点协助表示欢迎?” 他的另一句讽刺我也很欣赏, 那就是: “为什么拒绝基督徒干预别人的自由, 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信仰自由被侵害了?”

发布于 2015-09-07

Ref: Dawkins' twitter on 2015-09-05 and 2015-09-06.

最近在旧书店买了一本《歌德谈话录》的英文版。 此书与鲍斯威尔的《约翰逊传》齐名、 曾被尼采称为 “最好的德文书”。 《歌德谈话录》有一个朱光潜先生翻译的中文版, 不过只选译了 “比较健康” 的部分, 且删去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 其中包括歌德与牛顿关于颜色的争论, 而那恰是我最感兴趣的。

“对于我作为诗人所做的, 我毫不自豪。 有优秀的诗人与我同时代, 有更优秀的诗人在我之前, 并且在我之后也会有。 但在我的时代, 在艰深的颜色科学里我是唯一知道真理的人——对此, 我要说, 我的自豪不是一点点。”——歌德在谈话录中如是说, 他并且将牛顿的颜色理论斥为 “太愚蠢”。

发布于 2015-09-07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5-09-14。

霍金在一次演讲中抨击了科学哲学家, 并解释说那是因为他们对他一直很不客气, 常给他贴上某某主义的标签, 这是一种诋毁人的高招, 因为一旦贴上某某主义的标签, 就不必费力指出其错在哪里了——大家都知道每种主义有哪些缺陷。 我觉得现在网上动辄将别人贴上 “公知” 一类标签——而且是已经声名狼藉的标签——的做法也与之相类。

发布于 2015-09-08

资料来自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后面有关霍金的微博也是同一来源, 不再标注。

1988 年, 霍金在一篇题为《〈时间简史〉之简史》的文章的末尾表示, 他的经纪人建议他允许别人以他生平为素材拍摄电影, 但他认为 “假如我们让演员来表现我们, 那么我和我家人的自尊将会荡然无存。”——如今重读这段话, 深感话是不能说得太满的。:-)

发布于 2015-09-08

背景信息: 2014 年, 以霍金生平为素材的电影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上映。

霍金在《时间简史》一书的末尾写道, 假如找到终极理论, 并且搞明白宇宙及我们自己为什么存在, 那么 “我们将会知晓上帝的想法”。 他后来回忆说, 在最后定稿时差点决定要删了这话, 而从后来书评家对这句话的兴趣来看, 若删了, 书的销量可能会减半。——看来删了上帝跟添上爱因斯坦的 E=mc2 差不多效果。:-)

发布于 2015-09-08

向所有博友推荐美国物理学家、 科普作家 Lawrence M. Krauss 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文章 “All Scientists Should be Militant Atheists” (所有科学家都应是激进的无神论者)。 这篇文章的标题有可能是编辑定的, 有些弄巧成拙的标题党意味, 但内容很好, 迥异于很多科学家谈宗教时爱用的和稀泥态度。 我没时间全文翻译, 将发几条微博介绍其背景及主要内容。

前些天, 美国的一位名叫 Kim Davis 的 “乡村芝麻官” 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由, 违背美国法律, 拒绝给一对同性恋者发放结婚证。 这位知法犯法的官员被依法短暂监禁。 在监禁期间, 包括州参议员兼总统候选人 Rand Paul 在内的大量宗教支持者表示那是信徒的宗教自由。 这是 Krauss 撰写这篇文章的大背景。

我虽从不敢低估政客的愚蠢, 但以往的印象是美国政客虽不敢得罪信徒, 且本身就有相当比例是信教的, 但在政教分离这么多年之后, 公然主张宗教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不至于的。 此次的事件大大打破了以往的印象。 也更加觉得 Krauss 的文章写得很应时。

Krauss 问那位总统候选人, 假如那位 “乡村芝麻官” 以信仰为由的违法行为应该作为 “宗教自由” 网开一面, 那么一个圣战者依据自己的信仰斩首异教徒是否也是宗教自由?

Krauss 表示, 被一个人视为神圣的思想或信仰在另一个人眼里完全有可能是无意义甚至令人讨厌的, 因此现代社会的立法主要针对的是行为。 法律不应将任何思想或信仰视为违法, 但另一方面, 也没有任何思想或信仰可以 “神圣” 到让一个违法的行为变为合法。

Krauss 提到, 最近这些年出现了不少个人和团体, 打着宗教自由的幌子试图获取超越法律的权力。 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以及此次事件的发生, 是因为美国社会对宗教情感有了过度的尊重, 将之抬升到了不应有的地位, 从而危及而不是增加了社会的自由。

Krauss 表示, 科学家害怕得罪教徒、 避谈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是一种不自洽的态度, 天文学家从不避讳指出占星术的荒谬, 医生也毫不介意抨击反疫苗人士危害儿童健康, 唯独在面对宗教时常常以担心疏离大众与科学的关系为由作礼貌状。 这种姿态哪怕往好了说也是居高临下, 往坏了说则是虚伪。

Krauss 还表示, 在科学上任何不容置疑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的危害。 同样的道理, 假如所谓的宗教思想或行为能获得 “有罪不罚” 的特权, 那将从根基上危及现代社会及民主。 为了我们自己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不应轻易授权政府以保护所谓 “神圣” 观念为由压制质疑, 或对这种压制持支持、 鼓励态度, 甚至将这种压制合法化。 500 年的科学发展让人类摆脱了强制性无知的桎梏, 我们应热忱而公开地庆祝这种自由, 无论那会冒犯到谁。

最后, Krauss 呼应了自己文章的开头, 他在开头提到自己有时被指责为是 “激进的无神论者”, 他表示如果上面这些观点就是被称为 “激进的无神论者” 的原因, 那么没有一位科学家应该为此而羞愧。 他文章的标题估计来源于此, 但语气有别, 容易引来偏离主题的攻击, 知名无神论者 Richard Dawkins 对炮制标题的小编不无微词。

发布于 2015-09-09

这些微博皆发布于 2015-09-09、 2015-09-10 两日, 其中有一条是两条合并整理而成的 (从篇幅不难判断出), 因数量太多, 不罗列日期了。

以 “担心疏离大众与科学的关系” 为由避谈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或避免揭示宗教的荒谬之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谈论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或揭示宗教的荒谬之处所应面向的其实并非信徒 (他们是不可改变的), 而是那些尚未成为信徒, 从而尚有可能作出理性选择的人。 那些人越来越多地成为信徒才是真正、 并且永久性地增加大众对科学的疏离。

另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是利用 “科学家要有开放视野, 别轻率否定一样东西” 来维护宗教。 持这种观点的人忘了, 科学一向就是在否定中前进的——而且那种否定并不是轻率的。 开普勒天球模型、 笛卡尔漩涡理论、 热质说、 经典电子论…… 每个都比创世记之类的宗教教条高明得多, 却都被否定了。 真正的开放视野正是要勇于否定经不住逻辑和证据考验的东西。

理查德·道金斯曾在一次访谈中被问到他跟一位信徒在电视上的某次鸡同鸭讲的辩论真有意义吗? 道金斯回答说 (大意), 他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那位辩论对象的观点, 但有大量电视观众在观看, 这才是他参与辩论的意义。

我自己的兴趣则是: 表述自己的观点, 句号。 别人做选择之前参照到我的观点, 我乐见, 但具体选什么是各人的自由, 我没兴趣理会。 对于已经是信徒的人, 我甚至没兴趣将观点呈给他们看。 假如微博上信徒可以自设标签, 我可以拖黑标签, 我会很乐意将信徒一揽子拖黑, 大家互不相扰。

发布于 2015-09-10

后两条微博发布于 2015-09-11

《倚天屠龙记》第 35 章, 张无忌和赵敏装作不会武功的人, 混到一对 “阶级斗争的弦” 绷得很紧的老夫妇家中, 居然在房中议论对方的武功, 实在是忒不小心了。 虽然一开始是 “低声”, 后来毕竟还是被听见了, 哪怕只听见最后两句 “亲热笑谑之声”, 也大有可以起疑之处 (因为跟武功有关), 幸好金老爷子扑灭了对方的疑心。:-)

发布于 2015-09-11

更多金庸小说中的不合理情节可参阅拙作 略谈金庸小说中的不合理情节

周末谈点八卦——有关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八卦: 这两人最早的合作之一是参加一家报纸的字谜竞赛。 那次竞赛的第一名奖金超过 5 万美元。 李、 杨动了心, 伙同几位老外研究生一起 “攻坚”, 并顺利进入了决赛。 但在决赛中他们认为题目有歧义, 并按两种理解各提供了一个答案, 结果因提供过多答案而被取消了资格!

为了参加竞赛, 李、 杨等不仅交了 8 美元报名费, 而且还花 40 美元买了竞赛指定的大词典, 破费不小, 结果却因物理学家的严谨而被取消了资格。 让我想起费曼说过的, 他没法做那种看一幅图, 然后猜测图上的人下一步会干什么的题目, 因为在他眼里这种题目远比出题者以为的困难得多。

发布于 2015-09-12

Ref: A Question of Parity (by J. Bernstein).

送小孩参加周末活动, 地点在某大学, 便信步逛进了学校的图书馆。 很不巧, 馆内正在装修, 书架大都关闭。 但进门处有些书在卖, 其中居然有 Michael Frayn 的剧本《Copenhagen》, 才 5 毛钱, 当即买下。 与此书配套的我还有表演的 DVD, 以及一本有关此剧的学术讨论文集。

此书的中译本系戈革所译, 末尾附有一篇作者单独寄给戈革的、 未收入英文版的 “后记补遗”。 比较有意思的是, 此书对海森堡的态度比戈革所认可的温和得多, 戈革在译者序中居然无一字差评, 反倒是作者单独寄给戈革、 从而盛情可嘉的 “后记补遗” 遭了老先生几句批评, 有趣而耐人寻味。

发布于 2015-09-13

在《今日物理学》 (Physics Today) 网站读到美国物理学家戴森 (Freeman Dyson) 的一篇答问, 其中提到他正在编注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家信, 作为计划中的下一本书。 很期待这本书。 我对戴森的很多观点性东西的欣赏程度一般, 但他是一部活着的历史, 我很喜欢听他说掌故。 他已 91 岁了, 祝他能顺利完成此书。

发布于 2015-09-15

所提到的答问为: Questions and answers with Freeman J. Dyson (by Jermey N. A. Matthews, 12 August 2015)。

从口气与实力不成比例的角度讲, 朝鲜蛮有民科范儿的。 继上个月宣称拥有不为世人所知的最新武器, 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之后, 最近又宣称已做好了随时用核武对付美国的准备。——当然, 比普通民科还是有料得多, “不为世人所知的最新武器” 起码是微积分水平吧。:-)

发布于 2015-09-15

NASA 刚刚公布了一批 “新视界” 号 (New Horizons) 探测器从相距 18,000 公里处拍摄的冥王星新相片, 清晰地显示出雾气、 山川和冰原。 值得提醒的是, 某些日常概念在行星天文学上的含义是因行星而异的。 比如拙作 堕入地狱的姊妹——金星 中提到过的金星上的 “雪” 是所谓的 “金属雪”, 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 冥王星上的 “冰” 则是另一个极端, 是固态氮一类的东西, 温度低达零下两百多摄氏度! 这是天文世界的迷人之处。

有博友问: 冥王星离太阳这么远, 光照这么差, 相片是怎么拍的? 我不是摄影专家, 不过可以介绍的是: 冥王星的光照条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 比如正对太阳那一面的光照比地球上满月下的光照强几个数量级, 哪怕背面, 在其卫星反射光的照射下, 也相当于地球上 1/4 满月的光照。 对专门设计的相机应该不算太大的挑战。

发布于 2015-09-18

第一条是两条微博合并而成。

通达的一个要点是适度地看淡世事, 尤其是不要试图改变中国。 否则自以为的唤醒或造福对象——他们中的很多本就是醒着并且是在享受盛世的——反会给你最大的绝望, 就算不绝望, 也很难通达起来。 更糟糕的是, 真有能力改变中国的人造成的变化未必是往好的方向变, 成功了也不见得是幸事。

发布于 2015-09-18

时常从书架上拿起金庸小说, 从随便翻到的一页开始读, 每每重新生出高山仰止的感觉。 很怀念中学时代, 不仅有尚未读过的金庸小说可以期待, 且不知金庸写过几部小说。 天天去书摊看, 一旦看到没读过的简直是寻到宝藏的惊喜。 且那时分册很细, 比如《天龙八部》居然分十册, 细水长流地满足了 “寻宝” 的乐趣。

快乐仿佛希望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张力, 希望与现实离得太近, 要什么有什么, 张力也就没了; 希望与现实离得太远, 弦因绝望而绷断, 张力也会没有。 不远不近、 细水长流正好。:-)

发布于 2015-09-19

1936 年, 爱因斯坦将一篇证明引力波不存在的论文投给美国《物理评论》杂志, 后者却寄来了匿名审稿人的意见让他回复。 初次遭遇审稿人制度的爱因斯坦生气地表示并未授权杂志在文章发表之前给别人看, 于是改投他刊。 但在 “同事罗伯逊教授友好地帮助” 下, 他发现并订正了错误——他不知道的是, 罗伯逊教授其实正是审稿人。

审稿人制度是保障论文质量的有效而系统的制度, 但在早年, 在科学还没有成为如此庞大的 “产业” 的阶段, 没有该制度倒也未必全无好处。 比如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期间发表的大量 “半成品” 若有审稿人制度可能就毙掉了, 如今却都是研究广义相对论起源的重要史料。

发布于 2015-09-21

Ref: What Einstein Got Wrong by L. M. Krauss.

偶然看到自己十年前的帖子, 觉得蛮有趣: 【初中时有一次去绍兴玩, 街上有人在摆摊搞电脑算命。 那时电脑还比较少, 对一些人来说颇有神秘感。 我看到一个被算命的中年人正在嘀咕, 似乎是抱怨算得不准。 只听那摊主哼了一声, 大声说: “你不要骗我! 你骗得了我, 骗不了电脑!” 那中年人登时像是矮了半截, 不吱声了。】

发布于 2015-09-22

时间旅行:科学还是幻想? 一文中我曾写道, 研究时间旅行的动机之一是 “探索现有物理学定律的边界, 探索在最离奇的情形下物理学定律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在人文方面也有类似的兴趣, 喜欢了解伦理的边界, 了解在最悖理的情形下, 比如在沦陷区、 在纳粹或文革的统治下,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发布于 2015-09-23

如此大规模的聚会不知会不会出现踩踏事故?

发布于 2015-09-24

这是有感于麦加朝觐 (Hajj) 每年都出现踩踏事故, 今年迄今已踩死 700 多人。

美国物理学家贝特 (Hans A. Bethe) 眼里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物理学黄金岁月是这样的: 所有发现都是用不太大也不太贵的设备作出的; 所有国家的物理学家都彼此相识; 哥本哈根和哥廷根的生活如田园般悠闲, 完成的工作却极多, 几乎每天都有新发现, 从原子物理到化学的重大难题被一个接一个地纳入理论体系……

怎么一切都变了啊! 贝特感慨道, 现在有了巨大的加速器, 每个都要一大群科学家; 论文多到了紧跟一个小领域都不再可能; 每年很多次地跨越大洲大洋参加连朋友都找不着的巨无霸会议…… 基础性发现的步伐却没有加快反而变慢了。 (BTW, 这些都不是原话, 而是我归纳的。)

发布于 2015-09-25

Ref: The Road from Los Alamos.

我电子邮箱里主题特别宏大的邮件全是民科的; 与之类似的, 我普通邮箱里语气特别紧急, 诸如 “Open Immediately” (立刻打开)、 “Time-Sensitive Material” (有敏感时效的材料)、 “Important Notice” (重要通知), 的邮件大都是广告; 更高级, 诸如 “You have won 1,000,000” (你赢了100万), 的邮件则是骗局。

发布于 2015-09-26

读一篇论文或文章时, 宜侧重于思考它有什么不周到、 不严密的地方; 读一条微博则恰恰相反, 宜侧重于思考它有什么有道理、 有见地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你已从其他途径对作者的思维水准有基本的了解, 而不是说对无论什么破烂文字都要费时间去思考它的道理。

这是文体特点所决定的阅读策略: 论文通常旁征博引、 雄辩滔滔, 若缺乏批判眼光, 很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微博则注定不会周到严密, 若不懂得品其精髓, 把微博当论文批, 拿论文的标准质疑其不够全面或缺乏论证, 则很容易将自己不乐见的东西全都意淫为错误甚至荒谬。

发布于 2015-09-27

2015-08-30 的微博中我曾提到李秋零翻译的《康德书信百封》有些奇怪的译文, 后来基本确定是错译, 且是中文都不通顺的错译。 类似地, 在此人所译的《康德著作全集》中, 康德认为的行星上的生物 “居处离太阳越远” 就越完善被错译成了含义相反的 “居处离太阳越近” 就越完善, 并且跟他自己所译的上下文都是矛盾的。

这一错译是以前查阅康德星云说时察觉的; 发现上次的错译则是因为欧拉是那本书信集中我最感兴趣的通信对象, 因此读了。 这是李秋零译作中我唯一读过的几页, 且这些错译都是单凭译文的不通顺就能察觉的部分, 极可能只是冰山之一角。 用此人的译本研究康德者需格外小心。

发布于 2015-09-27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5-09-28。

我在 2015-06-18 的微博中曾经议论过但丁笔下的地狱。 最近发现冯小刚对地狱也有过酷评: “传说中地狱里所有的酷刑看上去都是对人肉体的惩罚, 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我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肉体是带不走的。 没有肉体的灵魂下了地狱, 下油锅等等所有刑罚都是虚设了…… 由此我得出结论, 地狱里的种种恐怖折磨都是瞎话, 目的是把人骗进天堂。”

发布于 2015-09-29

Ref: 冯小刚《不省心》

【朋友玩牌, 遇手气不好时, 又不想认输弃牌, 就拿着一把傻牌冒充顺子诈对手, 俗称 “偷”。 但每次都被对方识破, 推了也敢看。 朋友急了, 问对方: 你是不是认得这牌呀? 对方答: 我不认识这牌, 但我认识你这人。】——冯小刚《不省心》

发布于 2015-09-30

遭美英两国通缉的爱德华·斯诺登 (Edward Snowden) 正式登陆推特, 不到 24 小时粉丝数便已突破百万。 包括科学家 Lawrence M. Krauss、 Neil deGrasse Tyson 在内的大批名流欢迎了他的登陆。 BTW, 斯诺登在推特的唯一关注对象是美国国家安全局。:-)

与要求民众相信党和政府的体制截然不同, 民主政治是以党和政府不可信赖为基本观念设计出来的。 在这种观念下, 斯诺登因泄漏对政府不利的机密而一举成名是不意外的。 不过他得自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的资本吃光后还有没有别的能力是值得观察的——仅仅在推特上秀幽默毕竟成不了长久之计。

发布于 2015-09-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