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文
|
|
一则有关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孙 (开尔文勋爵) 的八卦: 汤姆孙授课时爱做一个危险的演示实验,
用来福枪轰击弹道摆。 结果有一次打偏了, 子弹穿过黑板打到了隔壁教室。 汤姆孙冲到隔壁查看。
万幸, 那边的老师未被伤着。 但那边的学生对他大喊: “没打中, 再试一次吧!”
|
|
阿西莫夫绝大多数科幻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没有 “外星人”。 他在自传里解释了这一特点的由来:
因为不想把地球人写成优于外星人 (当时科幻的习惯是但凡同时有地球人和外星人,
最终大都由地球人占主导——就像某些当代科幻喜欢吹捧本国人)。 他不在乎把人类写得优于机器人,
因此他的科幻里有机器人。
|
|
The vastness of ocean made it convenient to mystify ship and airplane accidents, and
created popular myth such as the "Bermuda Triangle". Carl Sagan once commented in a TV program by
saying it is strange for ships and airplanes to disappear mysteriously but never trains.
BTW, as Sagan mentioned in his book Broca's Brain, after he
made his point, the host of the TV program counter-commented: "I can see you’ve never waited
for the Long Island Railroad." :-)
|
|
绵延数十公里的俄军车队停滞在乌克兰北部已有多日, 各界猜测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企图重组; 二是缺乏油料;
三是用了中国山寨轮胎, 无法泥地行进。 无论哪一种, 都是很出丑的: 倘若是一, 显示训练水平低下
(多长时间才能重组?); 倘若是二, 显示后勤补给太差; 倘若是三, 显示军工自给能力滑坡。
也不排除两者或三者并存。
前不久看一则访谈, 谈到北约是否会军事干预俄乌战争时, 有专家在表示不会之后补充说,
这就是很多穷国当了裤子也要造原子弹的原因 (当然, 人家说话没这么粗, 是我盗用了某国元帅的话)。
确实, 像俄军这种车队, 若遇空袭, 会死得比当年沙漠溃败的伊拉克车队更难看, 但由于是核武国家,
就只是出丑而已。
|
|
过去的新闻造假好歹还要 “造”, 如今的俄国及亲俄媒体连这都省了, 直接把不利新闻的主语反转,
说成是乌克兰人自己干的。 面对这种 “乾坤大挪移”,
读者若意识不到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跟有新闻自由、 允许纠错的国家在新闻信誉上的天壤之别,
那就好比民科意识不到自己跟学术界水平的天壤之别, 是一种悲哀。
谈这个话题必然会扯出的一个法宝是: 西方媒体也有假新闻。 是的, 甚至不少。
但它们可以彼此纠错, 也时有订正和道歉之举, 跟强横的 “真理部” 媒体相比,
依然有天壤之别。 在媒体的世界里, 很遗憾没有一家如晴天般敞亮, 但新闻自由的有和无,
依然足以造成阴天和黑夜之别。
|
|
几年前买过一本 The Mark Twain Anthology,
收录了几十位著名作家对马克·吐温的评介。 今天随手翻了其中鲁迅的一篇,
是 “《夏娃日记》小引”。 这本 Anthology 的编者为每篇文章都添了引言。
由于编者是老外, 我原以为对鲁迅文章的引言不会有料, 但扫视之下,
发现它居然提到《夏娃日记》是鲁迅两岁的儿子在隔壁刚搬走的西人留下的垃圾里找到的。
我粗略查了下, 这则花絮在中文文献里多数是援引《夏娃日记》中译者李兰在鲁迅去世后所撰的回忆,
或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 两者都比这本 Anthology 所用的 “《夏娃日记》小引” 的英译更晚——后者系
1931 年 Gongzhao Li 所译。 那老外编者能挖出这则花絮放入引言, 颇有两下子 (毕竟,
鲁迅此文只是该书几十篇文章之一, 且不算最有份量, 编者若每篇引言都如此着力, 大是了得)。
又莫非是那 1931 年的英译已包含了花絮? 若如此, 那是比李兰和许广平都更早了,
译者莫非是鲁迅的熟人? 从时间上看, 鲁迅此文撰于 1931 年 9 月 27 日, 英译当年就问世,
译者是熟人的可能性还真不小。 若哪位读者知道 Gongzhao Li 是何人, 望不吝提醒 (那译者若真是鲁迅的熟人,
说出来我可能是知道的, 看拼音却想不起来)。
|
|
俄国侵乌战争的几种可能走向——及后果:
1A. 北约不直接介入, 俄乌死磕到底——战争阿富汗化, 俄国因制裁而衰落。
1B. 北约不直接介入, 俄国找台阶终止战争——后续影响取决于俄国和北约在终止制裁方面的谈判。
2A. 北约直接介入, 俄国像 “古巴导弹危机” 时的苏联那样退缩——经济后果与 1B 相似,
北约成为政治赢家。
2B. 北约直接介入, 并导致常规战争——俄国为最大输家, 其次有可能是北约的欧洲部分 (取决于常规战的规模),
中、 印等不介入的大国和介入但不太可能被常规战殃及的美国成为相对意义上的赢家。
2C. 北约直接介入, 并导致有限度核战 (核战启动却不升级的最可能原因是: 1. 俄国核战指挥系统被摧毁;
2. 普京被击毙或被内部推翻)——俄国和北约同为输家, 中、 印等不介入的大国成为相对意义上的赢家。
2D. 北约直接介入, 并导致大规模核战及 “核冬天”——全球皆为输家。
从可能性上讲, 1A 和 1B 最大。 假如北约直接介入, 最可能的原因是: 1. 北约在谴责俄国过程中煽情失控,
不介入无法自圆立场 (煽情失控有可能导致民意绑架政策, 这是民主社会的风险); 2. 普京在被制裁拖垮前孤注一掷,
主动扩大战争 (只要独裁者个人玩命, 就能让世界陪葬, 这是独裁制度的可怕)。 另外,
被入侵的乌克兰在所有情形下都是损失最大的, 干脆不列了。
|
|
翻了翻马斯克 (Elon Musk) 的推特, 看到几条有趣的, 在这里分享兼闲聊几句:
首先是 2 月 26 日, 应乌克兰请求, 马斯克宣布向乌克兰开放 “星链” (Starlink)。 这条推文如今已很出名。
数日后, 马斯克提醒用户, “星链” 作为突破信息封锁的手段可能引来 (俄国) 攻击。 这让我想起他以前说过,
中国能攻击卫星, 因此 “星链” 将不对中国用户开放——我还由此看到了一条精辟评论: 祖国强大了, 就没人敢来救我们了。
3 月 4 日, 马斯克提议增加开采油气, 并表示此举虽对他的电动车不利, 却能解决新能源无法快速取代俄国油气的问题。
目前美国正在评估终止进口俄国油气的可能性 (需要评估, 说明有一定依赖性, 俄国没有以此反制, 主动终止出口,
看来经济已然濒危), 马斯克的提议虽是显而易见, 但跟拜登的能源政策有冲突, 能否言中, 尚难预料。
3 月 6 日, 马斯克谈交通堵塞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不幸 “躺枪”。
马斯克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会使交通量疯长——因人们将不再直接感受交通堵塞的痛苦。
这个看法大可商榷, 且似乎有悖他一贯的 futuristic 视野。 自动驾驶技术一旦普及,
在我看来能大大提升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 (因车辆可由计算机统一调度)。
至于交通堵塞的痛苦, 哪怕不驾驶, 也能从时间成本上感受到, 不至于麻木。
最后, 3 月 7 日 (也即今天), 马斯克强力推荐核能, 表示害怕核辐射的人可以举出一个最糟糕的地点,
他会前往那里, 在电视镜头前公开吃那里出产的食物。 这听起来像胡吹,
但他宣称自己曾于福岛事故后不久在日本干过此事——我搜了下, 福岛事故后不久,
他曾赞助福岛地区发展太阳能, 是否到那里吃过 “土产”, 则不得而知。 :-)
总之, 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不仅有趣,
而且——如我以前所说——对美国这种政府权力受到高度制约的国家有极大的重要性。
此次危机进一步提升了这种重要性。 比如要是没有他的 SpaceX,
俄国就能在航天发射上卡美国脖子——因美国自航天飞机停飞后, 一度将大量航天发射委托给俄国。
|
|
曾经考虑过写一本书, 用真实事例来评析各种逻辑谬误及诡辩。 但考虑归考虑, 从未付诸实施,
一是从未认真汇集过真实事例, 等到要写的时候再回想, 难免挂一漏万; 二是写这书得阅读无数脑残言论,
实在不想吃这苦; 三是所谓真实事例, 十之八九有敏感词。
|
|
胡适曾读过大陆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 有一次, 唐德刚指着那七八本批判问胡适:
“这几十万字的巨著里, 难道就没有一点学问和真理?!” 胡适回答说: “没有学术自由,
那里谈得到学问?”——把 “学术” 换成 “新闻”, 把 “学问” 换成 “真相”,
那回答也正适用于大陆对俄乌局势的 “报道”。
|
|
2020 年, 我写过一篇 “Lorenz 规范简史”。 在其中,
我将文章的缘起回溯为 “8 年多前” (也即 2012 年), “一位友人在我主页……发帖说 ‘Lorenz 规范’ 被许多人错成了
‘Lorentz 规范’”。 但今天, 在制作新电子书《我的 “航海日志”》
(2002 - 2007) 的过程中, 我发现, 早在 2004 年 (即比那位友人还早 8 年),
我就在日记里记叙过从
Relativity, Groups, Particles 一书中知悉了
“原来 ∂μAμ = 0 是 Lorenz condition, 而不是 Lorentz condition”,
甚至还 “查了一下”。 这样一件事, 到 2012 年友人发帖时居然变得毫无印象, 更不用说 2020 年写文章之时了,
真是太意外了! 当然, 这倒也意味着 “Lorenz 规范简史” 一文不必修改, 因为那篇文章的缘起确实是友人 2012 年的帖子,
而不是彼时已遗忘的 2004 年的记忆。
|
|
在网上看到一些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少年科学》杂志, 出于怀旧下载几册翻了翻。
有一点很感慨: 那些杂志配有大量依内容而创作的插图。 反观如今的中文科普杂志,
经费和技术虽远胜往昔, 插图却基本都是从网上搜来的, 契合度大为不如, 特色更无从谈起。
或许是不再有百废待兴时期的职业热情和使命感了。
|
|
「读书未必有成, 因之也未必有用, 但我以为这总是人间最好的东西,
值得用最热切的感情去爱。」——谷林 (1992 年 4 月 26 日致扬之水信)
|
|
偶然看到一位人文领域的写作者晒自己的稿费: “没有一年到过六万”,
“自由职业 15 年了……年收入还不及 15 年前的 1/3” (以前是程序员兼平面设计师)。
发现原来自己也能靠写作在国内 N 线 (N ≫ 1) 城市当个自由职业者——没留意他在哪个城市,
看他时常远游, 在咖啡馆写作, 不到六万能这么滋润估计不会是一二线城市吧。
|
|
本月——尤其是最近一周——以来, 我主页的访问数有一个显著下降, 降到了类似春节的程度 (那一向是最冷清的时段)。
从地区数据来看, 下降主要体现在中国大陆 (那是我主页的最大读者来源地)——从原本约为美国的 200% 左右,
降到了 140% 以下。 不知是否反映了疫情、 经济, 或影响网络访问的其他层面的变化?
|
|
几天前, 我罗列过俄乌战争的几种可能走向及后果。
这里进一步聊聊它对经济格局的可能影响。 冷战结束后, 世界一度走上了以经济为重,
搁置意识形态的发展模式, 欧盟对俄的能源依赖, 及中国之成为世界工厂, 都源自于此。
但俄乌战争显示出, 国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有 “本性难移” 的一面。 苏联的解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
都并不是西方一度以为的那种本性上的改变。 几十年后的今天,
双方的对峙重又尖锐——仿佛《神雕侠侣》里的欧阳锋和洪七公的 “重逢”,
欧阳锋虽连洪七公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却 “自然而然的见到他就生气”。
此次俄乌战争势必会让西方重新评估经济格局上的风险, 除导致与俄国经济的快速脱钩外,
长期地讲, 很可能也会逐渐与中国经济脱钩, 将供应链转向更分散、
同时也更不容易对立——起码更长时间不曾对立过——的东南亚和印度等, 这对中国经济将是很不利的。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融合, 对俄乌战争已不存在隔岸观火的空间。 同时要看到的是, 追随苏俄的国家,
事实上没有一个不倒霉的——前苏联的卫星国、 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小国, 及朝、 蒙等都是例子。
中国自己也不例外, 发展最快的时期乃是跟西方而非苏俄关系最好的时期。
|
|
俄国 “央视” 员工 Marina Ovsyannikova 在播报乌克兰新闻期间闯进演播室, 在镜头前展示了包含
“停战, 别相信官宣, 他们在欺骗你们” 的标语。 该员工遭羁押后, 在律师陪同下出了庭,
被罚三万卢布。 俄国 “央视” 能出这样的抗议者, 抗议者有律师, 说明俄式威权体制跟极权相比,
控制民众的能力仍是大为逊色的。
|
|
在昨天的微博里, 我提到俄式威权跟极权相比, 控制民众的能力大为逊色。
这里做一些展开说明。 有推特网友留言提到——并且我同意, 普京对付异见者的某些手段其实比如今的极权国家
(也许朝鲜除外) 更厉害。 比如暗杀, 如今的极权国家已经不用了。 就连昨天提到的那位俄国 “央视”
员工, 虽目前只是罚款, 却不排除后续会被判刑——若判刑, 力度也就不在极权国家之下了。
但俄国仍不断出现有影响力的反对声音及反政府示威。 这是什么缘故呢? 或许有民风彪悍的因素,
却不尽然, 因为民风并不彪悍的中国在民国时期也有过威权体制, 暗杀和枪毙力度比普京更大,
却同样不断出现有影响力的反对声音及反政府示威。 威权社会真正逊色于极权社会的地方, 是没有后者那种
“从娃娃抓起” 的洗脑机制。 由于这种机制, 极权社会的异见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民众的敌人。
这些年因言获罪的人大都是被民众举报而不是被政府 “破获” 的,
质疑政府——乃至仅仅跟官宣口径不一致——的言论会引来大批辱骂, 等等,
都是例子。 有这样天网恢恢的民众为后盾, 哪还用得着暗杀之类的 “单挑” 手段呢? 那种手段不仅效率低下,
且会因粗暴而被极权社会的民众在比烂时拿来垫背。
|
|
【别书记】 读马嘶《学人藏书聚散录》毕。 书已太多, 此书当不会重读, 别前撰此札记。
此书介绍了 20 世纪数十位学人的聚书失书之事。 其中聚书故事五花八门, 失书却基本源自两场共同劫难:
一是战争 (抗战), 二是文革。 其中有三则哭笑不得的故事值得一记。 一是文革后阿英的部分藏书被归还时,
一些古籍上多了几种藏书章, 分别是 “江青藏书”、 “伯达藏书”、 “康生” 等。 二是 1957
胡适在遗嘱里表示 “确信中国北平北京大学有恢复学术自由的一天,
我将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已离开北平时所留下……的书籍和文件交付并遗赠给该大学”——这话在我看来有一定歧义,
是说已确信北大会有恢复学术自由的一天, 还是说等到能确信的那一天? 前者意味着当时便可交付,
后者则直到今天仍明显不合条件。 当然, 北大用了第一种诠释。 但胡适藏书早在北大知晓遗嘱之前就因批判胡适而被瓜分了,
(截至此书撰写之日) 未能合并。 三是 1966 年红卫兵抄没周作人藏书时, 顺便把 “大汉奸母亲”
鲁瑞的牌位砸了, 却不知鲁瑞也是鲁迅的母亲。
|
|
一则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趣事: 1940 年, 去完奥本海默学生们的一个报告会后, 费米对好友 Emilio Segre 说:
“Emilio, 我老了, 落伍了, 再也跟不上奥本海默学生们的那些高端理论了。 我去了他们的报告会,
却为无法理解他们而沮丧。 只有最后一句话让我振作了起来, 它是: ‘这就是费米的 beta 衰变理论。’”
|
|
【别书记】 翻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毕, 不拟留存, 略评几句作别。 此书以图为主, 但图片质量不佳,
尤其是报纸影印部分, 多处于看得清看不清的边界上, 不知是没法影印得更清晰, 还是不宜让人看得太清晰,
总之很费眼睛。 西南联大是民国教育的骄傲, 但在此书为数不多的文字里, 却时不时冒出某 “反政府武装”
令人熟悉的居功之语, 如同一股馊味。
|
|
俄国《共青团真理报》日前一度披露了一组数小时后即遭删除,
之后则宣称是黑客所为的俄军伤亡数字: 死 9,861, 伤 16,153。 该数字是否系黑客所为不得而知,
但攻势受阻及大量其他证据显示, 这支号称世界第二的军队在短短数周之内确已受到重创。
俄军这些年频繁动武, 它的 “世界第二” 并非纸上谈兵, 而且它若强撑到底, 或许终将达成某些战术或战略目标。
但乌克兰这样一支弱旅, 在仅仅得到一些单兵层级的防空及反坦克武器援助的情况下, 就能让俄军受到如此重创,
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这样一个有可能不受欢迎的事实, 即起码就常规军力而言, 俄系装备已远远落伍了,
军力排序的 “1” 和 “2” 之间已不像数字本身那样紧邻, 而是一条鸿沟。 夸示军力,
用阅兵激励自豪感是几乎所有威权或极权国家的嗜好, 那些国家宜以俄军的受创为清醒剂
(何况那些国家的装备——并非偶然的——多为俄系装备, 或以俄系为基础研发的)。
|
|
读绫辻行人《水车馆事件》毕, 感觉有颇多不合情理之处 (以下有剧透, 未读而拟读此书者慎阅)。
比如杀了水车馆主人藤沼纪一并顶替其身份的正木慎吾居然想让岛田洁助他找寻密道,
就很不合理——尤其是他明明怀疑藤沼纪一进了密道, 而藤沼纪一身有残疾且已负伤, 若进密道,
有很大可能死在那里, 既如此, 他又怎敢让外人助他找寻密道?
此外, 在岛田洁解开水车馆事件真相的过程中, 身为凶手的正木慎吾没有用其所顶替的主人身份进行干预,
也很不合理。 还有一个不合理——确切说是不应该——之处, 是作者居然用上帝视角误导读者,
屡次用正木慎吾的第一人称心理活动暗示自己的面具之下是一张残疾毁容了的脸 (后者是藤沼纪一才有的特征)。
|
|
读弦论 “教父” Edward Witten 的自传, 读到他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天文学家, 却又担心自己长大后,
天文学家都得到外层空间去工作, 太危险了…… 不仅哑然失笑。 想起我小时候对长大后的世界也有过种种想象——倒都是美好的,
比如以为癌症什么都不是事儿了, 尤其憧憬外层空间 (没觉得危险)。 唯一相同的是, 都跟后来的现实大相径庭。 :-)
|
|
乌克兰近日在局部地区改守为攻, 俄国则阿 Q 式地宣称第一阶段目标已然达成,
将转为以控制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为重点。
这是战争风向的首次转变——是俄国向着我之前分析的 1B 方向转变, 有可能祸延世界的
2x 基本可以排除了。 不过俄国若为颜面之故定要拿下一片乌克兰领土, 则长期走向有可能会是 1A。
技术水平远胜于俄的北约军援会从西侧源源进入乌克兰, 这将是俄军在以往侵略别国时从未遇过的情形;
同时, 俄国所受之制裁亦史无前例, 若不快速以 1B 告终, 军事和国运将双双惨败。
|
|
偶然看到下面这条推文, 说得非常好, 言简意赅地击中了好几个思维死角。 支持台湾不等于反对 “一个中国”,
支持 “祖国统一” 未必就得支持 “劣币驱逐良币”。 看不到这些死角的人, 往往视台湾胜利为中国失败,
从而潜意识里是侵略而非融合的心态, 是持 “一中一台” 而非 “一个中国” 的思路。
|
|
「Is man just God's mistake? Or is God just man's mistake?」—— Friedrich Nietzsche
I once wrote something similar (and I'm sure some other authors
had something of this sort too): the evidence of man created God is far stronger than the evidence of
God created man.
|
|
读绫辻行人《迷宫馆事件》毕 (以下有剧透, 未读而拟读此书者慎阅)。
很早就猜测了宫垣叶太郎装死杀人, 及模仿死者撰写中的小说片段杀人乃假象 (片段实系凶手所撰)。
结果前者遭反转 (反转的线索——即宫垣年老病重, 我也想到了,
但以为是作者的破绽, 反转的真相则有赖上帝视角, 无从猜测), 后者则猜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