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3-06-18 以来
本文点击数
38,37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826,119
昨日点击数 2,590
今日点击数 2,226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从奇点到虫洞 (后记)

- 卢昌海 -

返回目录

终于到了可以写后记的时候, 这大概是写一本书的过程中最轻松的时刻吧。 这本书前后拖了七年多, 跟上一本书——黎曼猜想漫谈——相比虽还算 “高效”, 也终究够得上写点回忆了——毕竟, 人生能有几个 “七年多” 呢?

本书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我写科普的起点: 2002 年。 那一年, 我开始撰写一个题为 星际旅行漫谈 的科普系列。 那个系列承袭了我在天文和科幻两方面的兴趣, 是我最早的科普。 其中 有关虫洞的部分 则可以说是本书的先声。 记得很早的时候——也许是还在念中学的那会儿吧——我曾从一本科普书上读到过一位科学家 (或科普作家) 的话, 大意是: 光速是有限的,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在极度的孤寂中体会它的深意。 那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可惜却记不起出处了, 只能把惭愧推给年岁), 在撰写 星际旅行漫谈 时, 也常常会想起它来。 我喜爱物理, 但物理规律有时连我自己也觉得有些冷——或许所有真正的规律都是冷峻的吧, 想到浩瀚星空中被光速极限无情分隔开的遥远部分, 是我们几乎永远也不可能有机会前往的, 不免有些惆怅。

在那样的背景下, 虫洞这种似乎能变相突破光速极限的手段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而且跟其它一些科幻设想——比如 Asimov 笔下的 “跃迁” (jump), 或某些天知道怎么造出来的 “超光速飞船”——相比, 虫洞的物理色彩要浓厚得多, 甚至可以算是有一定理论根基的, 这对于我这种既喜欢科幻, 又是物理专业的人来说, 是格外有吸引力的。 当然, 如果您已经读过本书, 那么也许已经跟我一样不无遗憾地注意到了, 依据我们现在所知的物理规律, 虫洞作为星际旅行的通道, 实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作为科幻爱好者, 我期盼正面消息, 甚至梦想着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听到那样的消息; 但作为科普作者, 我只能忠实于现代物理, 那是确立科普作品价值的核心坐标系, 也是它有别于幻想的存在理由。 当然, 凡存在显著争议的部分, 我都尽量给出了提示——不仅为了严谨, 也是因为那是某种程度的希望所系, 是我私心里乐意见到的。

在虫洞这个题材上, 我虽然已写过文章, 但前面提到的 星际旅行漫谈有关虫洞的部分, 以及后来发表在《科幻世界》上的 虫洞: 旅行家的天堂还是探险者的地狱? 都是普通科普。 而要想把虫洞介绍得透彻些, 显示出它在现代物理中的理论根基, 则必须采用所谓 专业科普 的形式, 这使我萌生了撰写本书的念头——也就是本书的缘起。

不过, 撰写本书的念头虽来自对虫洞的兴趣, 本书的题材却并不仅限于虫洞。 因为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 我注意到在虫洞物理学中有一组条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能量条件, 而能量条件在其它一些广义相对论题材——比如 奇点与奇点定理正质量定理宇宙监督假设——中也有重要应用, 那些课题也很有意思, 并且大都是普通广义相对论教材中不介绍或介绍得不深入, 从而对专业科普来说可算是好课题的。 于是我决定扩展写作范围, 以能量条件为线索, 对那些课题一并进行介绍。 由于这一原因, 本书最初在我网站上连载时, 所用的标题乃是 “现代物理中的能量条件”。 同时, 也是由于这一原因, 本书的篇幅才膨胀为了 “书”。

本书的撰写始于 2005 年 12 月, 前两章的内容 (即 能量条件简介奇点与奇点定理简介) 曾于 2007—2008 年间在《现代物理知识》上连载。 可惜, 该连载就只进行了两章, 第三章 (即 正质量定理简介) 因 “不够通俗” 而遭审稿编辑 “枪毙”, 整个连载遂告 “腰斩”。 当时我网站上的连载已进行到了第四章 (即 宇宙监督假设简介), 由于约稿压力的终止, 在 2008 年 9 月写完该章之后, 我就停了下来, 将写作兴趣转向了其它方面。 于是本书也像 黎曼猜想漫谈 一样, 一度成为了 “烂尾楼”。

本书的重新启动是在 2012 年 4 月, 当时 黎曼猜想漫谈 已经写完, 在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讨论下一本书的计划时, 我提到了这个已经完成了大半的题材。 编辑表示感兴趣, 并寄来了出版合同。 于是自 2012 年 12 月起, 我开始撰写本书的最后一章 (即 虫洞物理学简介), 并于 2013 年 3 月完成了全书。

本书作为我的第四本书, 它的出版已不再有出版第一本书那样的新鲜感, 但它的完成仍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意义, 那就是填补了一个不应有的空白。 有些读者也许知道, 我这位写过两本天文书、 一本数学书的 “非著名科普作家” 其实是物理专业的。 一个物理专业的人, 写了三本书却没有一本是关于物理的, 多少有些愧对专业, 也有些缺憾。 本书的完成可以算是弥补了缺憾, 从这点上讲, 它的出版对我有一种不同于前三本书的欣慰感。

当然, 出版一本物理书终究是小事, 真正的欣慰——如果有的话——应该是这本物理书得到部分读者的喜爱, 这一点是我的期盼, 但自知是不容易的, 起码要比前三本书都更难, 因为与同为 专业科普黎曼猜想漫谈 不同, 本书没有多少科学家的逸事, 也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 这对于博取读者喜爱是非常不利的。 但我希望, 本书凭借 “事后诸葛” 特有的时间优势, 能做到在叙述逻辑上比原始论文更顺畅或更易被理解, 以及对所述课题的后续发展有更清晰的视野。 若如此, 则它对那几个广义相对论专题可以起到导读作用。 我并且希望, 起码有一部分读者能喜欢那样的导读, 并从中受益。

在结束这篇后记之前, 有一点关于笔误的小小感想要在这里提一下。 众所周知, 在所有错误中, 笔误是相对轻微的, 往往读者自己就能分辨。 但 专业科普 由于带有数学公式, 笔误一旦出现在公式中, 影响就会变大, 且看上去不像笔误而像硬伤。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写过一句关于笔误的体会: “拿到出版的书后, 每次都会有很多问题闯入我的眼帘, 为此而坐卧不安”。 我曾经觉得自己的脸皮要比汤川先生厚, 不至于坐卧不安的, 但后来在 “豆瓣读书” 看到一位读者针对 黎曼猜想漫谈 中一处公式笔误的留言 “才看几页, 就发现了公式错误, 原本很期待的一本书, 很怀疑严谨性了” 时感到脸上发热, 才不无遗憾地意识到自己的脸皮其实也不厚。 而更遗憾的是, 那公式在我网站上其实是正确的, 纯属整理文稿时的疏漏——那种感觉, 宛如昔日大考之后发现一个粗心大意的错误。 为了减少笔误的影响, 我决定在这里公布一下自己的网址, 以便读者发现笔误或疑似笔误时, 可以核对网络版, 也可以发邮件告诉我。 任何笔误一经确认, 都将第一时间在网络版上更正, 并等待重印或再版的机会在书面版上更正。

最后, 谢谢诸位的阅读, 并请大家相信一位有着几十年读书史和十几年爬网史的 “书虫” 兼 “网虫” 的经验: 阅读实体书的感觉绝对要比阅读网络版好得多。

返回目录

站长往年同日 (6 月 18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来自 111.15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06-18)

    喜欢你的文风, 让我长知识的同时感觉到了乐趣, O(∩_∩)O 谢谢。

  • 网友: 往事如昨   (发表于 2013-06-18)

    反正我从来不看公式, 嘿嘿…… 此书会包含 星际旅行漫谈 系列吗? 如果没有的话那基本上不可能给孩子买了。

  • 网友: labniz   (发表于 2013-06-18)

    什么时候出版?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06-18)

    谢谢三位。

    “此书会包含 星际旅行漫谈 系列吗?”——不会, 此书的内容为网站上的 从奇点到虫洞 系列。

    “什么时候出版?”——应该会在今年内。

  • 网友: labniz   (发表于 2013-06-18)

    如果 星际旅行漫谈 也能扩充成书就好了……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06-19)

    今后若有将散篇合并出版的机会, 那个系列可能会收录于其中。

  • 网友: rainbow   (发表于 2013-06-26)

    “于是本书也像 黎曼猜想漫谈 一样, 一度成为了 ‘烂尾楼’”——站长主页 科学园地 中似乎还有一处 “烂尾楼”: μ 子反常磁矩之谜。:)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06-26)

    那栋楼有可能不续了, 在顶上铺几块 “水泥板” 直接封顶了事。 主要是对 “谜” 的介绍已大体完整, 原本想介绍的是若干猜测性的解释, 但不介绍也没什么关系。

  • 网友: henring   (发表于 2013-07-12)

    终于要出版了, 我等了好多年。 估计全世界没有同类的文章了。

    买两本! 一本收藏一本看!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