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7-01-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0,570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450,101
昨日点击数 6,661
今日点击数 7,399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6.11 - 2016.12)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X.com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常有人转来民科或宗教性的言论让我驳斥, 有些是挑战, 看我能不能驳, 有些是好意, 确实希望我驳。 容我引《倚天屠龙记》中谢逊同学的话作答: “此辈宵小, 江湖上要多少有多少, 多杀一个, 少杀一个, 有何分别?” 其实这方面的文字我写过很多, 简直已太多, 希望引发的是读者举一反三的能力, 否则写再多亦是枉然。

发布于 2016-11-01

特朗普的很多言论, 若两年前有人问我, 我会认为那是政治自杀, 绝想不到会受如此广泛的追捧, 从这个意义上讲, 此次美国总统大选无论花落谁家都已出乎我的意料, 也变更了我对美国的认识。 虽不喜欢特朗普, 但我现在觉得: 美国出现一位特朗普型的总统哪怕不是此次, 大概也是早晚的事。

特朗普型的候选人无论在他自己的领域有多少劣迹, 说话多不靠谱, 在政治上却因没有历史, 从而没有劣迹。 只要选民对政客型总统的不耐烦积累到一定程度, 认为他们已把国家带到谷底 (虽然国家的沉沦其实是无下界的), 就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意愿变更类型——哪怕是难以预料的类型。

发布于 2016-11-03

我在 2016-10-25 的微博中也谈过这两位候选人, 可参考。

如果能任选一个问题来知晓它的答案, 我最想知晓的不是宇宙的终极规律, 而是其他智慧生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于 2016-11-03

一个并非搞笑的建议: 喜欢科学哲学的读者, 去读《费曼物理学讲义》吧。

发布于 2016-11-04

在金女郎中, 王语嫣被称为木头美人实在是受金老爷子将她所爱之人写成半个反角之累。 王语嫣不像某些其他女一号那么刁蛮, 可以说是文静而不失可爱, 比如段誉夸她名字时她微笑道: “名字总是取得好听些的。 史上那些大奸大恶之辈, 名字也是挺美的。 曹操不见得有什么德操, 朱全忠更是大大的不忠。”——这哪是木头美人?

如果一定要在《天龙八部》中找出一根感情上的木头的话, 王语嫣所爱的慕容复倒是个不折不扣的木头帅哥。 过去的女孩不能主动, 一旦爱上木头帅哥就杯具了, 种种可爱都没了用武之地。 但金老爷子的人物描写是很立体的, 只要别代入到段誉的立场上去看王语嫣, 还是能看出她的可爱来的。

对博友提到的王语嫣忽然接受段誉一事我也觉得突兀, 不过此事发生在她为慕容复自杀之后, 性质有点像慕容博与萧远山在生死门前走一遭后毕生仇恨的冰消玉释, 可能是金老爷子在卖弄佛学心得吧。 BTW, 老爷子在 “新修版” 末尾又把王语嫣 “修” 回给了慕容复……

发布于 2016-11-04

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6-11-05。

打脸三境界: 看到一个不喜欢的观点时, 用拳头去打脸是流氓的境界; 用唾液去打脸是阿 Q 的境界; 用事实去打脸是智者的境界。 三者之中只有前两者可以随心所欲, 因而更为流行。

发布于 2016-11-05

瞧瞧人家数学家是怎么指责别人撒谎的: 匈牙利数学家费耶尔 (Lipót Fejér) 有一次愤怒地指责一位匈牙利拓扑学家撒谎, 称对方所说的一切乃是 “对真理的拓扑映射”!

发布于 2016-11-05

Ref: "Some Mathematicians I Have Known" by G. Pólya.

最近才注意到, 我很欣赏的福尔摩斯居然连地球绕太阳转都不知道, 甚至宣称知道了也要尽力忘掉。 但这不妨碍我继续欣赏他。

欣赏一个人不需要欣赏他的全部, 这跟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全部” 之类的爱情糖衣炮弹或粉丝心态是两码事。

发布于 2016-11-06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6-11-07。

当一位信徒驱车前往教堂时, 他其实已放心地把自己的命托付给了科学——若他车子背后的科学像他膜拜的上帝一样喜怒无常, 他恐怕到不了教堂就玩完了。 另一方面, 若科学认为某种做法会造成死亡或伤残, 没几位信徒敢把自己的命托付给上帝的佑护而去尝试。

当然, 信徒可以辩称说: 科学本身就代表上帝的意思。 但这样一来, 《圣经》就成冒牌货了。

发布于 2016-11-07

前段时间发了几条有关美国总统选举的微博, 有人问我会不会去投票, 我说不会。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我对它有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也会间或议论几句, 但没有参与的热情。

回想起来, 在自主的情形下我参与政治活动总共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 1989 年, 我跑到市中心广场去近距离观看——或曰 “声援”——当时的 “群众运动”。 当看到游行队伍里嘻嘻哈哈的笑脸及被老师领到广场的幼儿时, “闹剧” 二字涌上心头。 后来有一次回家时, 连换了几条道路全被游行者封死, 心中闪过一个城市遭到绑架的念头, 又想: 若救护车、 消防车像我一样被堵, 需要救护的人跟谁评理去?

第二次是 1999 年,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之后, 我参加了纽约华人的抗议活动。 当几位不忘宣称自己是 “忠诚的美国公民” 的首脑带领大家呼喊文革色彩浓郁的口号时, 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忽有一种羞于为伍的感觉——好在活动地点是只适合意淫的僻静街区, 无人围观。 如芒在背地看完了整个活动, 散场回家。

从此再无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

有人不满我没谈前一事件的后续发展, 也有人称我是因环境不许可才没谈。 其实不谈乃是因与主题无关。 但既然大家好奇, 倒也没啥不能谈的, 总共三层意思: 1. 群众运动很渣 (这是我疏离政治活动的原因, 也是文章的主题); 2. 群众运动很渣不说明血腥镇压有理; 3. 镇压的血腥不能反证群众运动的正义。

发布于 2016-11-08

这是一条长微博, 标题为 “我与政治那点儿破事”。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6-11-09。

一觉起来, 特朗普同学赢了。 听了他的胜选演说, 基本符合传统: 从收到希拉里的祝贺电话开始, 对希拉里的努力表示敬意, 对后者为美国的长期服务表示诚挚感谢, 然后呼吁弥合大选产生的隔阂, 表示要倾听没有支持他的选民的指点和帮助, 大家一同建设美国…… 一段值得观看的历史开始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抗议特朗普当选, 并焚烧物件、 堵截公路, 真是一群戴着名校光环的无头苍蝇。 特朗普以前的很多言论皆可抗议, 以后若实践那些言论亦可抗议, 今日的当选却是公平竞争的结果。 学生还宣称政府没倾听他们的反对, 倾听了如何? 废除选举, 以他们为尊吗?

发布于 2016-11-09

对一个独立思考者来说, 世界是一所学堂, 可以跟所有人互称同学, 但绝不跟任何人攀为同志。

发布于 2016-11-10

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曾表示: “一切圣经以外的知识若是有害的就是圣经已谴责的, 若是有益的就是圣经已包含的。” 无独有偶, 穆斯林首领奥马尔下令焚烧亚历山大城的图书时表示: “那些书的内容要么已包含在了古兰经里, 从而没必要读, 要么是与古兰经冲突的, 从而必须不读。” 两种态度堪称一丘之貉。

发布于 2016-11-11

从真理性方面鼓吹宗教的文字, 自奥古斯丁、 阿奎纳斯, 直到十五六世纪仍有可观之处, 因为证据的不充分使得宗教与科学哪怕在逻辑和实证方面亦有可辩之处, 某些教士也尚能诚实地从逻辑和实证角度入手辩论。 再说那也是人类思想史的重要阶段, 值得了解。 现代宗教的此类文字则纯属垃圾, 只剩下无知和诡辩。

很多教徒喜欢拿牛顿等人的信神说事, 我曾从若干角度评论过, 还可补充的是: 在一个演进的历史中, 像宗教那样本质上凝固不变却自居为真理的东西, 其愚昧性是与时俱增的。 同样是信神, 今天的信神远比牛顿时代的信神愚昧得多。

发布于 2016-11-12

关于牛顿信神这一话题, 我在 2015-04-06 的微博中引述过温伯格的评论, 并提供了指向我自己评论的链接, 可参阅。

现代人比古代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人人都有地方发表见解, 而且人人都学会了如何 “证明” 自己是对的。

发布于 2016-11-18

以前发过一则有关食人族的笑话, 有件真事可与之比拟: 俄国内战期间, 后来很著名的物理学家塔姆不幸落到一个乌克兰匪帮手里, 匪帮首领以为他是共产煽动分子, 要处决他。 塔姆解释说自己是数学教授, 为找食物才来此地。 “麦克劳林级数取到第 n 项的误差有多大? 答对了走人, 答错了枪毙!” 首领冷冷地宣布。

此事见于伽莫夫的自传, 据他说是塔姆亲自告诉他的。

发布于 2016-11-18

所提到的有关食人族的笑话参阅 2016-07-14 的微博。

听郭德纲于谦的相声若干年, 仿佛习惯了重口味的菜系, 再听以前喜欢过的那些主流相声, 都觉得索然无味了。 拿捧哏演员寻开心、 唱太平歌词、 封箱开箱等等都变得——或重新变得 (假如那曾经是传统的话)——天经地义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 郭德纲不仅救活了相声, 而且重新定义了相声。

发布于 2016-11-21

思想的火花多出自个人, 暴力的冲动多源于群体。

发布于 2016-11-21

人生太短——尤其是用好奇心来衡量。

发布于 2016-11-23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Felix Klein 名著《数学在 19 世纪的发展》的中译本总体上不错, 印刷、 制作都很精美, 译者齐民友也是国内知名的数学家。 不过对 “译者注” 的处理却比较奇特, 有的嵌在正文中, 有的放在脚注里。 其实不用脚注则已, 既然用了, 则所有注释都宜放在脚注里, 以避免干扰正文文气。

发布于 2016-11-24

比如第一卷第 16 页就有两种 “译者注” 混杂的现象。

在粗略的意义上, 我觉得确实存在所谓民族气质或时代气质那样的东西, 且能反映在国民的脸上, 像凌峰所说的中国五千年的苦难都写在他脸上, 或如陈丹青所言的美国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 当然, 这是难以论证的东西, 哪怕 1% 的反例也可蔚为壮观, 不过在两国间往返时, 确实看得出气质差异。

发布于 2016-11-25

经过 “小数据” 分析, 我发现在特朗普的演讲中如果去掉 “unbelievable” 一词, 他夸人的能力会减弱到 1/2, 再去掉 “fantastic”, 则减弱到 1/4, 如果连 “amazing” 和 “tremendous” 也去掉, 就基本玩不转了……

发布于 2016-11-25

一向觉得文革是一场有着浓厚 “狗咬狗” 色彩的运动, 虽也搭上了无数小鸡、 小鸭、 小兔子、 小狐狸等……

发布于 2016-11-26

几种典型的命题混淆: 将 “有些 A 具有性质 B” 混淆为 1. 有些 A 只有性质 B; 2. 所有 A 都有性质 B; 3. 所有 A 都只有性质 B; 4. 只有 A 具有性质 B。 如果性质 B 是好的 (或坏的),则还会衍生出: 5. 有些 A 是好的 (或坏的); 6. 所有 A 都是好的 (或坏的);7. 只有 A 是好的 (或坏的)。

发布于 2016-11-28

《天龙八部》里有个奇怪的情节: 第三十回中邓百川被丁春秋的化功大法化去了内功, 后面休息了几天居然就完全恢复了。 化功大法如果只是一个使人暂时精疲力尽的玩艺儿, 丁春秋真是白顶了一辈子恶名了……

发布于 2016-11-29

如果有一天, 谷歌眼镜 (或隐形眼镜) 成为人人必戴的东西, 且具备语音识别、 信息核实、 及识别命题混淆等功能, 使人们听到任何话的同时都会自动看到对其中事实部分的核实结果, 以及是否有命题混淆等。 那时的社会生态恐怕会发生有趣的变化, 野心家的煽动和总统竞选的手法等也多半得换新招。

当然, 任何技术都不可能一刀切地影响所有人, 就好比教育哪怕达到博士程度, 也依然有信基督的。 但正如教育毕竟对社会有系统影响, 我觉得这种使低级错误无所遁形的技术若能普及, 也会对社会、 对人的习惯产生系统影响。 细节就任由脑补了。

发布于 2016-12-01

一些典型的命题混淆可参阅 2016-11-28 的微博。 另外, 任何技术都有反面应用, 比如相对于谷歌眼镜会有 “百度眼镜”, 对相应的社会也会有系统影响。

批驳宗教主要针对两个领域: 一个是宗教在真理性上的宣称; 另一个是行骗式的传教逻辑。 前者主要集中在宗教与科学的交叠部, 后者则无处不在。

有人说非理性并不都是不好的, 说得没错, 只不过非理性中最坏的部分往往要以宗教的形式、 靠宗教的力量才能调动起来, 正所谓让坏人做坏事怎么都行, 让好人做坏事需要宗教。

当然, 除宗教外, 个人或主义崇拜也能起类似作用 (广义地讲那也是宗教, 比如马列主义被称为 “马列教”)。 不过长远地讲, 个人或主义崇拜比宗教容易被放弃, 因为前者出自人, 而后者被认为出自神。 法西斯等主义远比宗教衰落得快就是例子。

发布于 2016-12-02

后两条微博发布于 2016-12-03。

批评某个东西的某个方面时, 常会有人举出一个跟批评对象有一定关联, 但广泛得多的概念, 宣称那概念并非都是不好的。 这是一种比插科打诨恶劣得多的搅和, 因为除分散注意力外, 它还特别便于营造混淆, 使所批评的那个东西的那个方面得到不属于它的好。

发布于 2016-12-03

「如果你将一生所为局限在没人有可能挑得出错的事情上, 你将做不了什么事。」——Charles L. Dodgson, 笔名 Lewis Carroll, 《爱丽丝漫游奇境》作者

发布于 2016-12-06

「今天阳光明媚。」 『哪有的事,今天是下雨天。』 「我奶奶的奶奶说过, 五月初五总是阳光明媚。」 『你往窗外看看就知道了, 明明在下大雨。』 「你这是傲慢, 眼睛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眼睛也有看不见的东西。」 『……』——谁都会觉得宣称 “阳光明媚” 的那位很愚昧, 但其实他并不比笃信《圣经》的教徒更愚昧。

这是受理查德·道金斯某次演讲所举例子的启发撰写的, 用了一些我自己跟信徒打交道时了解到的对方的逻辑和口吻。 宗教有漫长而庞大的存在, 很多说辞已具有了使人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的习惯性, 换个语境更能凸显其荒谬。

发布于 2016-12-07

出于对理查德·道金斯的欣赏, 虽有免费的电子书和有声书, 还是买了他的自传。 不过要批评出版社一句: 明显成套的两本书, 且同为平装本, 封面设计却毫无系列感, 这还罢了, 连开本也不一样, 放在书架上一高一低, 忒难看了。 给出版社支个歪招: 招装帧设计人员时最好要求有集邮经验, 那样就不至于成套感太弱。

我称这两本书为 “成套的两本书” 而非 “上下册”, 希望他长寿, 未来还能出第三本。

发布于 2016-12-10

所提到的道金斯自传为 An Appetite for WonderBrief Candle in the Dark

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时代都是科学革命的时代, 但也许可以这么说: 爱因斯坦很幸运地处在一个科学革命的时代, 牛顿则相反, 是时代很幸运地拥有牛顿——因为有了他, 那个时代才是科学革命的时代。

牛顿建立了第一个以数学形式表述的、 能定量解释广泛现象的科学体系, 几乎重新定义了科学。 可以不夸张地说, 所有学术生涯跟牛顿有重叠的科学家——比如费马、 惠更斯、 胡克、 莱布尼茨等等——的科学贡献哪怕全部加在一起, 跟牛顿的宏伟体系相比, 也只是零打碎敲。

两点说明: 第一, 这条微博谈的不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谁更伟大 (那将是关公战秦琼——虽然跨时代并非绝对不能比, 比如可以很有把握地说牛顿比爱丁顿伟大, 或爱因斯坦比哈雷伟大, 但牛顿和爱因斯坦则比较难比), 而只是说相对于各自的时代, 牛顿的重要性高于爱因斯坦。 第二, 有人以莱布尼茨是政治、 历史、 语言等方面的通才为由替其叫屈, 其实大可不必, 这条微博谈的只是科学。 在政治、 历史、 语言…… 乃至饭量、 酒量、 跑步速度、 泡妞水平…… 等等一切其他领域自然都另有高手, 不在本微博的涵盖范围之内。

发布于 2016-12-10

最后一条微博 (实为两条微博之合并) 发布于 2016-12-11。

有句话叫做 “爱一个人就要爱他 (她) 的全部”, 在肯定其价值——尤其是在俘获恋爱对象方面的价值——的同时, 必须认真地指出: 在思维领域, 这是非常要不得的观点。

发布于 2016-12-11

杨振宁对建造大型加速器曾有过很正面的看法, 1988 年接受采访时, 曾针对当时热门的 “超级超导对撞机” 表示: “我们想建造这些大机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花 40 亿公共资金, 也不是因为我们想把粒子分类。 这些根本不是原因。 原因是这里面有极美的、 神秘的、 可能有大威力的东西——同时也是非常美妙的。”

发布于 2016-12-11

Ref:《曙光集》

有一本讲述物理学史的书从伽利略、 牛顿一直讲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在正文和索引中却只字不提爱因斯坦的名字。 这不是搞笑, 而是一本可以向所有物理爱好者推荐的名著:《物理学的进化》, 它的作者之一是唯一能写这种书而不会因忽略爱因斯坦的名字被人批评的人——爱因斯坦。:-)

有人说这本书是英菲尔德写的, 爱因斯坦只是 “友情赞助”, 其实不然。 这本书可以套这么一个句式: “没有一句话是爱因斯坦写的, 没有一个观点是英费尔德出的。”——虽执笔者是英菲尔德, 但熟悉爱因斯坦文字和观点的人不难看出这本书有多么 “爱因斯坦”。

发布于 2016-12-11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6-12-12。

在这个微博上, 有件事——即每条微博的存废——是诸位可以 “play God” (扮演上帝) 的, 大体上转发数达到 10 就保留, 否则删除。 因此看到不喜欢的微博可通过不转发促其被删, 反之则可转发以增加其被保留的概率。 当然, 是否如愿还得看其他 “上帝” 的意思——因此诸位扮演的是多神论而非一神论的上帝。

另一方面, 我主页上的 “微言小义” 则完全是按我自己的喜好收录微博, 很多被删的微博可在那里找到。

发布于 2016-12-12

在宏观世界的所有物理定律中, 最可靠的不是那些形式上 “严格” 的定律, 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或广义相对论等, 而是带统计背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学家们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信任, 就跟相信房间里的空气不会自发聚集到一个角落, 将他们憋死在椅子上一样。 没有任何其他物理定律曾被赋予如此高的可靠性。

爱丁顿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一个幽默评价, 大意是: 如果你的理论跟麦克斯韦方程组冲突, 那也许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不幸; 如果你的理论跟观测相左, 那也许是观测物理学家的错误; 但如果你的理论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我无法给你任何希望, 你的理论只能在最深的耻辱中倒下。

发布于 2016-12-15

介绍一个过几天就可以庆祝的节日:Newtonmas。 它的中译名应为 “牛诞节”, 只可惜该名称已名花有主了。

发布于 2016-12-17

#百字科普# 若太阳——如某些天文学家猜测的——有一颗轨道周期约 2,600 万年, 质量为太阳质量的 1/10 上下——从而是褐矮星或红矮星——的伴星, 则整个内太阳系将绕离太阳 0.14 光年左右的太阳与伴星的共同质心转动, 使背景星空呈现周期约 2,600 万年的细微变化, 这是除直接观测外, 另一种搜寻伴星的方式。

发布于 2016-12-18

看形形色色的自杀新闻, 有时会想: 自己的命自己作主, 害怕、 绝望、 憎恶、 厌倦……皆可作充足理由, 唯独 “以死抗争” 是一种不自量力的姿态。 这世界若还能 “抗” 还能 “争”, 也就不必去死了。 “以死抗争” 既高估了自己的死也低估世界的冷, 留给世界的往往不是 “抗争”, 而只是谈资……

有人说我这条微博太冷, 大概是指 “冷酷” 吧, 其实这条微博的 “冷” 未尝不是影片《泰坦尼克号》里 Jack 对想要跳海的 Rose 说海水很冷的那个 “冷”。

发布于 2016-12-19

美国媒体维持了有关特朗普的立场对峙, 并延烧到他的部长头上。 有人称特朗普挑选的部长都是原先反对该部的, 我觉得那倒挺有意思, 是骡子是马正好拉出来遛遛——爱发牢骚者不是常被呛声道: 你行你去试试? 特朗普若真把那些无人敢试, 甚至无人敢谈的政见带进白宫试试, 消除纸上谈兵所具有的无法证伪的屏障, 也挺好。

发布于 2016-12-19

自由是一方沃土, 特别适合在别处受压抑的东西生长。 当世界处于贫困和动荡中, 被愚昧和极端笼罩时, 它是天才和创新的沃土; 当世界走向大范围的繁荣和秩序, 摒弃愚昧和极端时, 它也许将成为愚昧和极端的庇护所。 从长远的历史——如果人类会有那种类型的长远历史的话——看, 这会不会成为美国的轨迹?

发布于 2016-12-20

达尔文时代的统计学家 Francis Galton 发表了一篇文章, 用祈祷者并不长寿显示祈祷无效, 并挖苦道: 为什么保险公司不区分信神者和亵神者? 为什么医生不给病人开祈祷药? 为什么教堂要装避雷针? 发表文章的杂志社收到了无数抗议信, 达尔文则欣然 “点赞” 道: 你的绝妙好文在英格兰和美国引起了巨大骚动!

发布于 2016-12-20

「Good work is not done by 'humble' men.」——G. H. Hardy (英国数学家)

哈代写《一位数学家的辩白》时表示他的辩白必然包含自我辩白, 因为视自己为失败者的人是不适合替所在领域辩白的, 然后就写了上面所引的话, 意思是数学家要有自我和自信, 好工作不是谦卑者做出来的 (与胡适那句 “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不无相似)。

发布于 2016-12-20

Ref: A Mathematician's Apology (by G. H. Hardy).

见识一下现代高能物理实验论文的署名规模, 这是将整整 10 页篇幅的署名压缩到一张图片上的效果。 想要成为这种论文的 “第一作者” (当然, 这种论文的 “第一作者” 是没用的)? 您的名字是 “A” 开头还远远不够, 得 “AA” 开头才有希望 (图片上论文的 “第一作者” 是 “AAD”)!

记得我念研究生那会儿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 大家爱拿 Fermilab 实验论文 “第一作者” 的名字 “Abe” 开玩笑, 说明在那儿当第一作者多不容易。 如今的实验组更庞大了, 此人若到 LHC 去, 在图片上那个作者名单里只能当 “第八作者”!

发布于 2016-12-22

图片上的论文是: Aad, G. et al, Charged-particle multiplicities in pp interactions at sqrt(s) = 900 GeV measured with the ATLAS detector at the LHC, Physics Letters B 688, 21-42 (2010).

一个残酷、 武断、 然而八九不离十的结论: 高手无论说什么——哪怕说错了——都是有料的; 而庸手无论说什么, 都只有正确的非原创、 错误的原创、 和瞎猫撞死耗子等几种结果。

发布于 2016-12-23

#百字科普# 很多科普书通过分析两个镜面之间光信号的往返周期来演示相对论的时钟延缓效应。 有人也许会问: 这样的理想时钟能代表一切现实时钟乃至生物节律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若有任何其它时钟或节律的延缓方式与上述理想时钟不同, 我们就能通过这种不同推知参照系的运动, 而这是违反相对性原理的。

发布于 2016-12-25

讲笑话没人笑是不幸的, 更不幸的是还必须声明、 甚至赌咒发誓讲的是笑话。

发布于 2016-12-27

见识一下英国数学家哈代的 “毒舌”: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有个想法得到了哈代的认可, 却没有认真做下去, 使哈代不太满意。 后来有一天哈代跟另一位匈牙利数学家逛动物园, 见笼子里的狗熊嗅了嗅锁, 用爪子拍几下并咆哮了几声, 然后就走开了。 哈代评论说: “它就像波利亚, 有正确的想法, 却没有认真做下去。”

这不是 N 手的八卦, 而是波利亚亲自记述的。

发布于 2016-12-30

Ref: Mathematics: People · Problems · Results (vol. 1).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1 月 3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4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