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文
|
|
#百字科普# 量子力学的规律意味着探测小尺度要用大加速器, 引力的微弱意味着探测引力波要用大干涉仪,
地球大气层的存在意味着精密天文探测要到外太空去进行。 所有这些都导向了耗资巨大的所谓 “大科学”。
美国物理学家史蒂文·温伯格曾这样概括 “大科学” 的出现: “发现的逻辑迫使物理学变大”。
|
|
昨晚看了 Star Trek: Voyager 的第 7 季第 10 集
Shattered (破碎), 很喜欢 (非独我喜欢,
事后查了下, 该集得到过的最高赞誉是被评为所有 Star Trek 时间旅行故事里的第二名)。
在该集里, Voyager 的各个区域 “破碎” 到了不同时间, 试图恢复原有时间的努力则在一定程度上重温了
Voyager 的过去, 也展示了一小部分未来。 除这个别致的大框架外, 很多细节也可圈可点。
比如剧集开始时 Chakotay 让 Icheb 替他保密, 不要将他窖藏一瓶果酒 (该果酒在整个剧集中起了微妙的线索作用)
之事泄露给 Neelix, 当 Chakotay 与处在十几年后的时间点上的 Icheb 重逢时, Icheb
百忙中还不忘告诉 Chakotay 自己保守了秘密。 Chakotay 与 Janeway 在极短的时间内由敌对
(因 Janeway 处在两人敌对的时间点上) 变为信任的过程则既智慧又温馨, Janeway 赞许 Chakotay
的话 “Your intelligence file doesn't do you justice” 更是充满了幽默。 这些都让人回味, 也为剧集增色不少。
我特别喜欢跟时间旅行有关的剧集 (当然, 剧集本身也得好), 也特别能 “身临其境” 到 “昨日重来” 的情节中,
也许是潜意识里向往那样的可能性吧。 不过实际上, 我写过一篇
“时间旅行: 科学还是幻想?”,
对那种可能性的渺茫是有所了解的,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参阅。
|
|
在史蒂文·温伯格的 Third Thoughts 中读到一句非常赞的话。
温伯格说他记得是 E. M. Forster 曾经说过, 写作的目的之一是 “earn the respect of those he respects”
(赢取他所尊敬的人的尊敬)。 这话说得太好了。 并不是所有的尊敬都值得赢取,
只有来自自己尊敬——或起码不鄙视——的人的尊敬才是有分量的。
|
|
读 “读库” 所赠 “人与物” 系列之《秋冈芳夫》毕。
此书收录了日本工业设计师 (从书中看, 实为生活设计师) 秋冈芳夫的若干文字,
有两则值得分享——名曰分享, 实系冷门, 只为自己 “中转” 一下, 以便名正言顺收录到 “微言小义”:
「西洋的房门几乎全部向内打开, 而日本的公寓则清一色向外开门…… 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列岛多台风,
为了抵挡吹进来的风雨, 怎么说也是向外开门最合适…… 此外地震时, 如果房门向外开, 就容易用身体撞开逃出去。
西方电影中常见警察单手持枪, 拿身体撞门冲进房间的一幕, 要诀同此。」——最后一句很幽默, 赞。
「日本人是触觉民族, 我们一向享受脚踩新草席的愉悦, 是触觉审美意识延伸至脚底的民族。」「光脚穿上泡桐木屐心旷神怡, 踩上新草席神清气爽…… 我们的脚底拥有诸如此类的触觉审美意识。 所以,
在玄关脱掉鞋袜才会让我们欢呼。」——有意思的解读, 说得我也几乎想光脚了。
|
|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的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 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 根据我的观察,
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 而是争谁好谁坏。 一旦争出了结果, 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
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王小波
|
|
我在旧微博中曾经说过, 永生其实是最可怕的。 在这条新微博里,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永生: 一般人也许以为, 永生就是将生命无限延长, 经历越来越多乃至无穷无尽的事情。
但实际上, 任何有限体积只能存储有限信息, 因此, 永生者的记忆是有限的。 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讲,
这意味着永生是注定无法名副其实的。
|
|
网上烂文虽多, 这么杀气腾腾、 似曾相识, 且还发在官网上的好像还不多 (也可能是我太少留意):
“这是一次以资本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变革”, “这是一场政治变革, 人民正在重新成为这场变革的主体,
所有阻挡这场以人民为中心变革的都将被抛弃”, “这次变革将荡涤一切尘埃”, “不仅资本圈, 也不仅娱乐圈,
不仅要摧枯拉朽, 而且要刮骨疗伤”。 该不是让 “地、 富、 反、 坏、 右” 瑟瑟发抖的时代又要降临了吧……
|
|
前些天在推特和新浪搞了一个关于读者地区分布的相同 “投票”, 在这里公布一下结果:
推特 (参与投票人数: 308):
▪ 中国大陆 (68.8%)
▪ 港澳台 (2.9%)
▪ 欧美 (23.4%)
▪ 其他 (4.9%)
新浪 (参与投票人数: 524):
▪ 中国大陆 (91.0%)
▪ 港澳台 (1.3%)
▪ 欧美 (7.0%)
▪ 其他 (2.7%)
另外也顺便小结一下: 目前我的推特与新浪相比, 粉丝数前者约为后者的 4%,
以单条微博而论, 则平均阅读数前者约为后者的 10%, 平均互动数前者约为后者的 30%。
|
|
看了新片 Shang-Chi and the Legend of the Ten Rings。 这据说是首部亚裔救世英雄片 (虽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麻烦制造者本身也是亚裔), 票房和影评都不错。 但看了觉得一般般, 故事有些搞笑——不过亮点之一倒也正在于搞笑,
冲淡了救世片常有的鸡汤色彩。 另外, 梁朝伟的一些武打特效还不错, 很帅气。
还有一点可略作补充: 在一个存在长生不老、 “Ten Rings” 及魔法的世界里, 当梁朝伟饰演的 “英雄的父亲”
(也即麻烦制造者) 被蛊惑着要去救妻子时, 他的儿子 (也即 “英雄”) 虽无比怀念母亲, 却坚信母亲已死,
似乎有些脱离影片自身塑造的背景世界。
|
|
【小闲事】 今天是美国国定假日 Labor Day, 驱车赴纽约上州 Watkins Glen 州立公园一带游览。
该州立公园是一个以溪流和瀑布为主的公园, 景观不亚于以前去过的号称 “宾州尼亚加拉瀑布” 的
Bushkill Falls。 跟加州的干旱截然相反, 纽约州这些天雨水不断,
甚而局部成灾。 今天入园前也下了一阵雨, 从山石上滴落的水珠偶尔钻进脖子, 凉意沁人。
返程前在毗邻州立公园的 Seneca Lake 南岸走了走。 该湖是所谓 “五指湖” (Finger Lakes) 之一,
也是纽约上州的知名景点。 “五指湖” 这个称谓让我想起 “五指山”, 不过稍高点的山都不太可能像手指
(除非是严重的肢端肥大症), 而 “五指湖” 的形状却真有些像手指 (只是数量不止五个——不过英文称谓本就没有
“五” 字)。
|
|
聊聊美国的阿富汗撤军。 简言之, 我对撤军的看法是: 战略上正确, 战术上失败。
作为没有领土要求的战争, 阿富汗战争唯一值得一提的目标是击毙本·拉登, 这是 2011 年就完成了的事情。
战争本该在那时以 (达成战术目标意义上的) 胜利方式结束, 却在号称 “帝国坟场” 的阿富汗多陷了十年。
美国在阿富汗的二十年间, 每天平均花费超过一亿美元。 这种 “投资” 若用于研发机场安检技术,
何至于让解皮带脱鞋子那样斯文扫地的土法安检 “二十年不变”? 但晚了十年的撤军虽使结束方式由胜利变成失败,
终究比继续深陷为好, 因此是战略上正确的。 不过, 撤军名曰撤 “军”, 实际是一个综合行为,
应该让需要撤离的盟友、 侨民、 合作者等等先撤, 最后才撤 “军”, 美国却过早地让军队先 “撒丫子”,
这几个月的顺序倒置使结束方式由失败沦落成了类似逃窜那样的惨败, 不知是低估了塔利班,
还是高估了阿富汗过渡政府, 总之, 是战术上失败的。
|
|
翻阅了一本篇幅仅一百来页, 内容和配图却很独到的小传记 Conan Doyle: Portrait of an
Artist。 印象较深的是: 介绍福尔摩斯系列时, 作者评价说该系列的长篇弱于短篇——尤其探案色彩较弱,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相对好些, 也仍不如短篇; 而在短篇中, 则前三个系列
(即 The Adventures of Sherlock Holmes、 The Memoirs of
Sherlock Holmes、 The Return of Sherlock Holmes)
好于后两个系列——因为后两个系列失去了创作激情和快乐 (这不知是观感还是基于柯南·道尔的夫子自道,
不过倒是让我想起钱锺书在 “林纾的翻译” 一文中对林纾后期译作的评价, 即对作品的兴趣和庄重热烈的态度消失了)。
我多年前买过一本 The Original Illustrated Sherlock Holmes,
是对杂志版的直接汇集, 很有些 “古色古香”, 唯一的缺憾是不全, 只收录了三个短篇系列及一部长篇。
与这本小传记一对照, 发现其所收录的正好是那三个最好的短篇系列及较好的长篇, 顿觉欣慰。:-)
|
|
【别书记】 书架上有一本《罗伯特·密立根的足迹》, 不知是何时 “入驻” 的, 因较薄 (仅约 200 页),
最近放在出门的包里, 于近日翻毕。 该书作者引述了一篇密立根悼文中的话, 称 “美国的科学界于
1915-1940 年间成长起来了。 没有哪个人对这一过程的贡献比罗伯特·A·密立根还要大”,
但实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却是密立根的一些不怎么令人佩服的地方 (这对于传记来说是可圈可点的,
因为它说明作者没有简单地为人物定调, 所汇集的资料可以让读者对人物作出独立评价)。
比如他对自己完全错误的宇宙线理论的顽固维护, 比如他将其他人重复他的基本电荷测定
(那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科学工作) 视为是对他人格和智力的攻击 (连科学所需的交互检验和精益求精都排斥,
简直令人吃惊), 比如他在晚年自述中大幅改动史实, 等等。 由于对英文著作的中译水准久已失去信任
(作为例子, 上面那句引文在此书的中译本序和正文中各出现过一次, 翻译居然是不同的),
此书既已翻毕, 就不保留了, 以上便是 “别书记”。
|
|
前些天见到一个标题, 说不许污名 “伞兵”, 当时觉得莫名其妙, 就没点进去看, 今天才知原来是
“傻逼” 成了敏感词, 用 “伞兵” 替代之。 类似的据说还有 “翔” 替代 “屎”, “睿智” 替代 “弱智”, “拿铁”
替代 “脑瘫”, 等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词成为敏感词, 越来越多的正经词成为敏感词的替代——从而被 “污名”,
中文恐将成为世界上最混乱、 最污浊、 最有歧义的文字。
知道这些敏感词和替代词的同时, 还读到一句有关敏感词审查的精辟评语 (略有简化): “一些人觉得厕所太脏,
就把厕所禁了; 厕所禁了, 大家就只能随地大小便了。”——其实这还是抬举敏感词审查了, 因为很多时候,
敏感词并不像厕所, 也并非因为脏而被禁, 真正像厕所, 真正脏的是极权政治和审查者。
|
|
航天时代的新里程碑: SpaceX 公司将四位 (非宇航员意义上的) 普通人送入了太空。
如果问小时候的我, 什么时候普通人能遨游太空, 我多半会说 2000 年。 那时觉得 2000 年好遥远,
是人类遨游太阳系的时代, 攻克癌症什么的简直不在话下。 一转眼 2000 年又好遥远了——只不过成了过去方向的遥远,
而人类居然被 COVID 搞得人仰马翻……
|
|
这几年每年弃书逾百, 途径之一是散步时顺手放在附近公园的书箱里, 任人捡取。 当然,
一般只放小说之类。 不过有一次例外, 放了一本 The God Delusion。
在我居住的区区数千人就有好几个教堂的小镇里, 此书大约是不受欢迎的, 甚而类乎 “投毒” 也未可知。
放书时, 忽想起了《天龙八部》里 “扫地僧” 在萧远山取书之处放经书之事。
结局——对多数路过者来说——估计也差不多: “不料……沉迷于……, 于……却置之不理”。 :-)
|
|
很久没谈疫情了。 自疫苗不再一 “苗” 难求后, 疫情在我眼里已大体变成了有关疫苗的个人选择。
不过, 这段时间的所见之中, 有两则文字仍可一提: 一则是说有反疫苗运动, 却没有反呼吸机运动。
这浅显之语道出的是反疫苗人士的虚伪和愚昧: 只在自己尚未有事的时候反科学, 是为虚伪; 鼠目寸光, 思维不能及远,
是为愚昧。 另一则是美国天文学家尼尔·泰森的一条推文, 提到共和党支持者以五倍于民主党支持者的速度死于 COVID。
这条推文因评论区吵成一团, 不久就被泰森自己删了 (当一个有公职的公众人物其实很束手束脚),
但它对应的事实是吵不翻也删不掉的: 即美国的政治版图跟愚昧版图高度重叠, 占重症和死亡的比例跟反疫苗人士的比例,
跟基督徒及川粉等的比例显著相关。 自然选择意义上的 “优胜劣汰” 原本已被现代社会所抑制, 在 COVID
时代却卷土重来。
|
|
「If error is corrected whenever it is recognized as such, the path of error is the path of
truth.」——Hans Reichenbach
中译:「如果错误一经发现就被纠正, 那么错误之路就是真理之路。」——汉斯·赖欣巴哈
|
|
陪小朋友们看了动画片 Eden。
该片讲述人类消失很久之后的世界, 那个世界的 “居民” 是视人类为祸水的机器人,
不过有一些人类婴儿仍处于冷冻保存状态。 有一天, 两个机器人发现了一个被偶然激活的人类女婴,
并偷偷将之养大。 那个女婴视那两个机器人为父母, 她长大后, 开始寻找其他人类。
而机器人首领则试图消灭那个女婴。 整部片子中, 有一个情节特别打动我:
当机器人父母被抓获后, 机器人首领下令消除它们的记忆。 在那过程中,
机器人父母梦呓般地念出了一些记忆片段——大都是女婴成长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身高等。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奶奶一起住时, 家里有一面墙上划着很多线, 每一条都标记着某年某月某日我和堂弟的身高。
几十年过去了, 童年的世界早已物是人非, 却居然在动画片里看到如此接近的情节。 那一刻, 忽然很感动,
觉得那对机器人父母仿佛活了。
|
|
在黄易小说《覆雨翻云》中读到一个不错的句子:「“正因为她咬牙切齿说她不是在说谎,
才使人知道她正在说谎, 说真话何须那么费力?”」——其实很多别的行为亦是如此, 譬如 “爱国”,
嚷得惊天动地的往往不过是利己或自保的手段。
|
|
读了几十页《顾准日记》, 对其人颇生敬意。 引几句精辟之语 (皆写于 1959 年)——那年代有此洞察实属不易:
「所得甚少, 而喜悦愈恒。 一派灾年景象!」 (“所得甚少, 而喜悦愈恒” 真是警世之语, 贴切之极)
「强迫劳动, 慢性饥饿与死亡, 是大跃进必不可少的产物……」
「社会主义是在保证少数人有正常与富裕生活条件下集中国力作战时经济式的建设,
偷盗小帐等是不可免的。」
「所谓右派分子的摘帽子, 无非是一种政治上的勒索。」 (一针见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