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2-07-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5,300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824,813
昨日点击数 2,590
今日点击数 920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2.06)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读《胡适的情缘与晚境》毕。 此书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所著, 多年前曾读过前半部分 (即 “情缘” 部分), 并在 2014 年 7 月的多条微博中引述及 “点赞” 过, 此番读毕后半部分 (即 “晚境” 部分), 可以 “负责任地” 针对全书再赞一句: 好书! 除之前夸过的该书作者 “撰写这一资料多为英文的题材有显著优势”, 及 “此书风格重考据轻八卦” 外, 还要特别赞许一下此书的旁观视角。 相较于某些大陆著作对民国人物的可称之为 “洗脑大前提下的开明” 式的赞许, 不预设立场的旁观才是史家应有的视角。

旧微博中, 我曾引述过张爱玲和吴健雄给胡适的信。 胡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让那一文一理两位中国顶尖女性写下了 “琼瑶式” 的文字, 而且还远及海外。 《胡适的情缘与晚境》一书让我印象深刻且颇有戏剧性的内容之一, 是胡适的美国 “女友” Edith Williams 替胡适夫人向胡适的另一位美国 “女友” Roberta Dewey (杜威夫人) 收集胡适书信之事 (作者对此事的分析梳理也很精彩)。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且同样有戏剧性的事件是胡适遭普林斯顿大学 Gest 东方图书馆 “裁员” (胡 “落魄” 之际曾任该馆馆长) 之事。 这虽是胡适的 “落魄” 经历, 但作者披露的普林斯顿大学校方 (包括校长及总图书馆方面) 在幕后所作的煞费苦心的安抚努力 (包括与深通中国礼节的同事研究措辞, 及在 “裁员” 的同时策略性地请其担任终身荣誉馆长之职, 等等), 大大有别于美国职场 “公事公办” 的惯常招人裁人风格, 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胡适的份量 (作者对此事的分析梳理同样精彩)。

发布于 2022-06-01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2-06-02。

听说复旦物理系的苏汝铿先生去世了。 这些年听到的复旦消息多为负面, 只有这则消息虽也是坏消息, 却属不同类型, 可以追思一二。 我跟苏先生有过数面之缘, 参加过他主持的统计物理免修考, 同时——跟免修考背道而驰地——慕名听过几堂他的统计物理课。 印象较深的一堂课是讲解 Onsager 的二维 Ising 模型严格解——那是一个以繁琐著称的解, 当苏先生引进一个新变量, 取了变量名后, 不知是不是看到了同学脸上的茫然表情, 以辩护的语气大声笑道: “取名字又不犯法!” 这个小细节多年来深印脑海。 另一个有印象的小细节曾在一条旧微博中记叙过, 是苏先生自嘲说他因出题太损, 被学生咒为 “千刀万剐”。 此外还有两则 “道听途说” 的小故事, 一则是说苏先生酷爱武侠, 尤爱金庸和古龙, 曾表示自己若写武侠, 将以 “金龙” 为笔名; 另一则是听一些学弟说, 苏先生上课时偶尔会提到我 (这让我很感念)。 复旦一别二十多年, 再未见过苏先生, 谨以这条微博怀念之。

发布于 2022-06-03

估计是拜敏感日子 (北京时间 2022-06-04) 所赐, 本微博的新浪版遭到了阅读数 “正常”, 互动数 “清零” 的新型屏蔽, 滞后三日重发才恢复正常。

读绫辻行人《惊吓馆事件》毕。 在前不久对《暗黑馆事件》的评论中, 我说那书只差一个关节就可推举为杰作, 可惜那关节楞是没圆上。 《惊吓馆事件》也有这种把人胃口吊得很高, 却坠落失重的感觉, 而且比《暗黑馆事件》差得多。 “名侦探” 岛田洁在事件发生期间的登场, “我” 在十年后带着悬疑的旧地重游, 都让人期待情节的转折, 故事却戛然而止, 草率得令人吃惊。 如果说对《暗黑馆事件》尚有一种惋惜, 那么《惊吓馆事件》简直让我想掷书于地——如果那不是电子书的话! 受其影响, “馆系列” 的最后一本——《奇面馆事件》——不打算读了 (除非有读者作出有分量而又不剧透的推荐)。

发布于 2022-06-04

本条微博的新浪版亦遭 “新型屏蔽”。

作为上次谈及的三次和四次方程求根公式故事的续篇, 罗列一下挪威数学家 Niels Henrik Abel 和法国数学家 Évariste Galois 对五次及五次以上方程求根公式的研究: 1824 年, Abel 证明了五次及五次以上方程没有普遍根式解; 1830 年, Galois 给出了包括五次及五次以上方程在内的一般代数方程何时有根式解的普遍条件 (但论文直到去世后的 1846 年才得以发表)。 这两项研究本身的历史没有三次方程求根公式故事那样的盘根错节, 但两位人物的命运都很悲惨——且不无相似。 Abel 于 1829 年死于贫病, 年仅 26 岁; Galois 于 1832 年死于决斗, 年仅 20 岁。

发布于 2022-06-05

Star Trek: Deep Space Nine 第 2 季第 25 集 Tribunal (法庭) 毕。 看这一系列已逾半年, 始终未失兴趣, 却也很少有兴趣到想写微博。 Star Trek 的故事总体偏于理性, 虽很合我的口味, 从政治角度看却过于理想化。 但此集对 Cardassian 法庭的刻画颇有现实隐喻性。 有时觉得, 中国有点像 Cardassian 和 Ferengi 的综合体。

发布于 2022-06-05

1970 年前后, 量子物理先驱保罗·狄拉克 (Paul Dirac) 打算前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任教 (以便离他长女更近)。 得悉这一消息的某些校方人士嫌狄拉克年纪太大 (他当时差不多已是古稀之年), 最后, 物理系主任用一句话摆平了争议: “本系拥有狄拉克, 将如同英文系聘到莎士比亚。”

发布于 2022-06-06

Ref: The Strangest Man (by G. Farmelo).

张纯如在钱学森传 Thread of the Silkworm 中提到, 钱在加州理工学院授课时, 是深受学生讨厌的教员, 而且有学生发现, 钱故意给学生指定最差的教材, 自己却照一本较好的教材授课, 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此书中译本《蚕丝:钱学森传》除在敏感内容上多有删节外, 对此处的翻译亦不甚准确, 几乎掩去了两种教材的差别, 不知是为尊者讳, 还是误译。

上述微博一发到新浪就遭屏蔽, 试了几下, 发现需要删掉 “钱学森”。 看来这位两弹元勋的大名是新浪的敏感词。 当然, 元首的名字更提不得。 一个国家, 元首、 元勋跟 “元凶”、 “祸首” 同属敏感词 (甚至可能更敏感), 怎一个丑字得了……

发布于 2022-06-08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22-06-09。

偶然注意到, 正好一年前 (2021 年 6 月 10 日), “码农教父” Linus Torvalds 在 Linux kernel list 上 “怒斥” 了一位反疫苗码农的 “insane and technically incorrect” 言论, 以称得上耐心的方式介绍了 mRNA 疫苗, 然后用广为人知的 “不礼貌” 风格, 让对方 “SHUT THE HELL UP about it on Linux kernel discussion lists”。:-)

发布于 2022-06-10

Ref: “Re: Maintainers / Kernel Summit 2021 planning kick-off” (From: Linus Torvalds, Thu Jun 10 2021 - 14:57:11 EST).

《神雕侠侣》第 15 回, 杨过内功有成, 纵声长啸, 金老爷子让黄药师赞叹道 “我自负不世奇才, 却也要到三十岁后方能达到这步田地”。 可杨过此时的武功——尤其功力——比李莫愁还远远不如, 而黄药师参加第一次 “华山论剑” 也就三十来岁吧, 难不成第一次 “华山论剑” 是五个比李莫愁还不如的人物在 “论剑”?

发布于 2022-06-11

翻阅 “读库·哲学系” 之《梦》毕, 摘评几句:

「帕斯卡尔写道: “如果一个匠人每晚准有十二个小时梦见自己是国王…… 那他大概就像一个每晚十二个小时都梦见自己是匠人的国王一样幸福。”」——这话有趣, 但忽略了梦和现实的一个重大分别: 梦不像现实那样连贯, 在梦里极少能忆起过往的梦, 梦是一种没有历史感, 从而也无法积累现实感的东西。

「宗教使得人们相信真正的生命始于死亡, 真正的财富即是贫穷, 真正的科学即是无知…… 一个想象中的梦境被描绘得如同现实——死亡之后, 存在着一个天堂, 在那里人们能够变得全然幸福。」——精辟! 而且可以补充一句: 宗教的梦境还包括了让敌人下地狱, 受到永恒折磨, 契合阴暗残忍的心理也是宗教吸引信众的重要途径。

「在《圣经》中, 先知们都是伟大的做梦者, 从梦中接收上帝的启示; 他们也是伟大的释梦人, 在上帝的授意下为梦境做出解语。」——先知是做梦者的提法有趣, “释梦人” 则有些自相矛盾: 既是 “上帝的授意”, 那不过是传声筒, 谈不上 “释梦”。 更适合 “先知” 的头衔也许是 “造梦人”: 造一些假托上帝之名的梦, 来蛊惑别人。

「预兆不是令人不安的、 对即将降临事件发出的讯号, 相反, 是不安引导着我们自行制造了这些预兆。」——此语亦精辟, 所谓预兆, 实乃附会。

另外还可评论的是: 此书——很可能也是这整个书系——的一大特点是文学和哲学间杂, 由此产生了一类从哲学角度讲应属无效的讨论, 即引一些小说情节, 然后探讨一些诸如 “梦如何会如此精确”, “是必然还是巧合” 之类在现实论域里才有意义的问题。

发布于 2022-06-12

上一篇 “读库·哲学系” 的阅读随感是关于《坠入爱情》一书的, 可参阅。

看到一本岳麓书社的《我们的朋友胡适之》, 是据台湾《傳記文學》月刊编撰的。 该书有一篇杨天石的序, 介绍了《傳記文學》主编刘绍唐的办刊理念 (“有感于 ‘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 许多史实难免歪曲’, 因此, 创办此刊, 以便 ‘为史家找材料, 为文学开生面’”), 并称颂刘绍唐恪守历史学原则, 摒弃政治和权力的干扰, “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杨天石算国内近代史研究界的一个人物, 这些话也算得体。 但紧挨此序的想必出自小编的 “凡例” 却牛哄哄地表示, “对个别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字做了必要的删改”。 好一个 “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文字”, 若非小编火眼金睛作出 “必要的删改”, 怕是要漏网了, 真是很打杨天石的脸啊。 小编并且表示: “由于作者政治立场等原因, 本书做了极个别的删节, 不另加说明。 但为保留资料的完整性, 尊重原文及作者观点, 文中难免偶有不妥之处, 相信读者自能甄别分辨”。 连 “另加说明” 都省了, 却有脸标榜 “保留资料的完整性” 和 “尊重原文及作者观点”, “越俎代疱” 地作了删节, 却 “相信读者自能甄别分辨”。 短短几句八股, 完美展示了对杨天石称颂的逆转, 及对刘绍唐办刊理念的背弃, 也完美诠释了大陆的近代史出版现状。

发布于 2022-06-12

完全出于怀旧, 买了一本阿西莫夫的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小时候读此书真是爱不释手, 可以说奠定了我对阿西莫夫科普的一个后来被一再印证的看法, 即他是高产作家, 却不是快餐作家。 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此书——不仅生动, 而且有一种直到现在仍让我欣赏的系统性和周密性, 是普通作家深思熟虑也达不到的境界。

小时候读的是中译本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写这条微博时, 顺便搜了一下中译本, 发现它后来再版过, 但封面不仅由素雅变成了花里胡哨 (这几乎是过去几十年的通例), 而且变得不恰当了: 内容是 “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 封面却改成了地球, 而且用了相片取代美工的典型偷懒手法。

发布于 2022-06-18

【小闲事】 早晨八点半出发, 赴 Legoland New York Resort。 这是去年新开的主题公园, 离家仅一个半小时车程。 一天玩下来, 小朋友们还算满意, 其中若干项目连我也喜欢, 比如用 Lego 搭建的微缩景区 (Miniland, 女儿的最爱); 以水枪为武器的船游兼 “海战” (Splash Battle); 加速度适中, 恰好没把我这 “老骨头” 搞散架的过山车 (The Dragon, 儿子的最爱); 及两组观光车: Lego Ninjago The Ride 和 Lego Factory Adventure Ride。 几部 4D 短片也不错 (如今正式影院的 3D 影片越来越没有身临其境感, 仿佛隔着距离观看, 今天这几部 4D 短片却身临其境到不时让观众惊呼, 何况还有多种 “物理效应”——即 4D 多于 3D 的部分)。 不过总体来说, 跟以前玩过的主题公园相比, 此地的运营水平偏低, 主要体现在某些项目的效率极其低下 (有可能是人手不足), 使不太长的队伍, 居然要等半小时以上。 返程途中在新泽西的 Mitsuwa (两位小朋友的共同最爱) 吃晚饭, 为避晚高峰, 至晚上九时许才再次动身, 岂料在 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堵车半小时, 一直顺利的行程堪称 “晚节不保”。

发布于 2022-06-19

本微博实系 2022-06-20 发布 (因当日到家已太晚)。

【小闲事】 午后赴 Wantagh Park。 这是家里那位新发现的郡属公园 (county park)。 这公园本身是免费的, 但有收费的迷你高尔夫球场和小型水上公园——对本郡居民皆有优惠 (我们就是冲着那两者而去 “踩盘子” 的)。 除此之外, 这公园还有海湾和大片草坪, 及一个由一双军靴、 一柄冲锋枪和一个钢盔构成的抽象骷髅型的越战老兵纪念碑, 意味深长。 跟很多其他免费公园的疏于养护不同, 这公园维持得相当不错, 今天的天气也配合, 极适合在树荫下休憩读书。 返家前搜了搜附近书店 (这是我新到一地的常做之事), 发现数分钟车程外有一家名为 Booklovers Paradise 的旧书店, 便顺道去逛。 这书店门面不大, 却颇有纵深, 书堆得密密麻麻, 书架顶天立地且间距甚小, 只能容一人通行。 店主是位老者, 很客气地过来攀谈, 让我觉得不便空手而归, 于是买了一本 Wave Mechanics——这是英国物理学家 H. T. Flint 撰写的小册子, 初版于 1929 年, 是最早的量子力学简介之一, 或许有些历史趣味。 时间关系, 没法在书堆里进一步发掘, 但这是自 Book Reve 关闭之后, 首次在长岛看到新的旧书店, 是很大的收获, 无疑将再次造访。

发布于 2022-06-20

读宫部美雪推理小说《火车》毕。 总体还不错, 尤其是结尾余韵无穷, 比金老爷子《雪山飞狐》结尾那 “胡斐这一刀劈下去呢还是不劈” 的生造悬念强多了。 这回不谈情节了, 评介几句 (段) 有印象的话:

「刚好绿灯亮了, 他矮小的身影立即消失在人群中。 消失在无数的树木之中, 消失在森林里。 在看不见潮流的河水中随波逐流, 跟着那一群不知道怀疑的民众消失而去。」——这段话很有意境, 若出现在所谓纯文学里, 或许就是名句。

「千鹤子在换穿睡衣时, 会一口气将内衣、 衬衫和毛衣同时从身上剥下来, 次日早晨再整个儿穿回去。 穿脱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但毕竟不是上得了台面的行为, 至少显得没什么规矩。」——这段话十分有趣, 尤其是我小时候冬天穿脱衣服也有类似 “技术”, 更有一种会心的趣味。

「警方其实比一般人更重视不在场证明。 不管再怎么怀疑某人, 只要有确定的不在场证明, 搜查人员就必须将其排除在嫌疑人名单之外, 重新考虑真凶。 但是一般人却意外地顽固, 一旦觉得 “这家伙有问题”, 就会信口开河地认定 “什么不在场证明, 绝对是假的”。 科学搜查也是一样, 即便刑警因为血型的些微差异, 必须寻找其他的搜查对象, 一般人也会毫不在乎地认为 “谁相信那一套说法呀”!」——这段话的适用面其实很广, 很多大众愚昧及阴谋论的信众都有这种特点。

发布于 2022-06-21

#百字科普# 关于宇宙背景辐射的一些小数据: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约为 2.73 K, 峰值波长约为 1 毫米, 每立方厘米空间内约有 411 个光子, 总能量约为 0.26 电子伏特; 宇宙中微子背景辐射的温度约为 1.95 K, 每立方厘米空间内约有 336 个中微子。 宇宙中微子背景辐射迄今尚未被观测到 (数据系理论预言)。

发布于 2022-06-22

哈哈哈哈, 对黄金分割与艺术美、 人体美之类的牵强附会的关系一向不以为然 (那关系就算不是完全没有, 也已被人玩烂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这幅 “完美的男性身体” 图片堪称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恶搞, 值得一转!

发布于 2022-06-23

最近看了郭麒麟、 栾云平的相声 “大审诓供”, 非常喜欢, 在这里推荐一下。 这段相声由栾云平来捧哏再合适不过了, 他那种憨憨楞楞的风格特别适合演这种被 “诓供” 的角色, 换成一向跟郭麒麟打情骂俏的阎鹤祥就不太合适。 一直觉得, 高峰是德云社知名逗哏演员里最乏味的一个, 栾云平跟他可惜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

发布于 2022-06-25

人类 “利用” 核能的几个台阶:

受控核裂变  (1942 年,Chicago Pile-1)
不受控核裂变 (1945 年,原子弹)
不受控核聚变 (1952 年,氢弹)
受控核聚变  (2??? 年,???)

发布于 2022-06-28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7 月 3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