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3-04-04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4,53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80,086
昨日点击数 3,237
今日点击数 68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3.03)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小时候读过一些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短篇故事, 出国后想买一本 “全集”, 却发现其实没有——因为就连 The Complete Robot 也缺了十来个故事。 又不想买一些相互重叠的合集来拼凑, 于是决定用网上的文本, 按 “本站电子书” 的格式自己制作一本。 制作的过程也是读 (或重读) 那些故事的过程——每每是利用下午在办公室喝咖啡吃点心的时间。 今天读到短篇故事 “Evidence”, 这是小时候读过仍有印象的故事之一, 讲的是一位市长候选人被竞选对手怀疑为是机器人。 为了给怀疑提供证据, 在该候选人的一次公开演讲上, 有挑战者冲上来主动 “讨打”——因为按 “机器人第一定律”,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 因此候选人如果打了挑战者, 就说明他不是机器人, 反之, 则等于坐实了怀疑。 出乎怀疑者意料的是, 候选人打了挑战者, 从而平息了怀疑, 也当选了市长。 这篇小说的亮点——也是我时隔这么多年仍有印象的情节——是 Susan Calvin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小说里的机器人专家) 的一句评论: 只有一种情况下机器人可以打人而不违反第一定律, 那就是被打的也是机器人。 不过如今重读, 觉得这故事颇有漏洞——可作为我以前写过的 “机器人三定律的缺陷” 的例子。 因为怀疑者其实可以利用 “机器人第二定律”, 命令候选人接受 X 光检验。 故事里的竞选对手确实提议过此事, 却被候选人以民权为由拒绝了, 其实只要将提议改成命令, 立刻便能揭开真相。

发布于 2023-03-01

这条推文发布之初的几十分钟阅读数极少——简直就像微博遭新浪限流时的阅读数, 后来有读者告知是推特又出故障了。 推特现在好像只剩约 1,300 人了 (马斯克刚接管时约有 7,500 人), 尽管每个公司都有些混饭或冗余的人, 但短时间裁员到这种幅度不出故障才怪。

【小闲事】 在这个加州遭遇暴雪的冬天, 早年见惯大雪的纽约却才下了第一场有点样子的雪——区区几厘米而已。 今天路过一个街口时, 路边脚手架上的积雪在冬日阳光下渐渐融化, 滴滴嗒塔形成一片水帘, 让我想起电脑游戏里的激光束。 上下看看, 判断了一下 pattern, 然后瞅准一个空隙闪身往前…… 忽然脖子一凉, 心想: 得, 如果是游戏, 就只能 reload 了。:-)

发布于 2023-03-01

数学史冷知识: 空集符号 Ø 来自挪威字母, 是法国的布尔巴基 (Bourbaki) 学派率先采用的, 时间为 1939 年。 更具体地说, 是布尔巴基学派的创始成员之一、 法国数学家安德烈·韦伊 (André Weil) 提议的。 韦伊在回忆录里称, 这一符号使他赢得了女儿的尊敬, 因为当他女儿在学校里学到这一符号时, 他告诉她这是他的创意。

发布于 2023-03-03

ChatGPT 勾起对具有对话能力的 AI 系统的兴趣, 买了一个 Google Nest Mini。 当然, 它的对话能力远逊于 ChatGPT (我也只打算问它词义、 天气、 人物生卒年份之类 trivial 的东西), 不过由于是语音的, 我会下意识将之视为对等, 比如随口说 “谢谢”, 或当它的回答太长时 (它没有 ChatGPT 那种按提问者要求控制回答篇幅的能力), 为要不要打断它而迟疑——仿佛那涉及到礼貌。

发布于 2023-03-04

【小闲事】 今天一早出发, 带小朋友赴 Campgaw Mountain 滑雪, 本以为票不是问题, 启程后才在手机上买, 结果发现早上的票已售馨, 于是临时转往 American Dream 的室内滑雪场滑了早场 (早场的好处是最初一小时人很少, Lift 不用排队, 能比平时多滑很多趟)。 午饭后完全碰巧地看了一段时间的 (女子) 冰球比赛——起初以为是校际比赛, 片刻后就惊讶于两队的水平, 又见赛场四边各有一台大型摄像机全程录影, 阵势非比寻常。 留意并查了下, 原来是美国的 Metropolitan Riveters 队主场迎战加拿大的 Montreal Force 队, 不仅是职业比赛, 而且是国际比赛, 真是过瘾。 傍晚转往 Mitsuwa 吃了点心和晚饭, 于晚上八时许返家。

发布于 2023-03-05

所观看的比赛 Metropolitan Riveters 以 4:3 获胜。

#百字科普# 一个宇宙学小数据: 根据目前的观测, 宇宙的能量密度很接近对应于平直空间的所谓临界密度, 数值约为 8.5×10−27 kg/m3, 约相当于每立方米 5 个质子 (只是 “相当于” 而非真有那么多质子——因为这一密度中普通物质只占不到 5%, 且其中并非全是质子)。

顺便补充点题外话: 我心血来潮让 ChatGPT 计算了一下这一密度所对应的地球体积内的总质量, 结果如下 (略去了若干步骤——比如对这一密度所对应的地球体积内的质子数量的计算从略了):

我: For a density of 5 protons per cubic meter, what will be the total mass of such density over the volume of the Earth?

ChatGPT:
(... 对质子数量的计算从略 ...)
Total mass of protons = 5.41605 ✕ 10^21 protons ✕ 1.6726219 ✕ 10^-27 kg/proton
Total mass of protons = 9.0648 ✕ 10^4 kg
(... 对结果的文字陈述从略 ...)

我: The last step is wrong, please recalculate.

ChatGPT: I apologize for the mistake in my previous response. Here's the corrected calculation:
(... 对质子数量的计算从略 ...)
Total mass of protons = 5.41605 ✕ 10^21 protons ✕ 1.6726219 ✕ 10^-27 kg/proton
Total mass of protons = 9.065 ✕ 10^14 kg
(... 对结果的文字陈述从略 ...)


发布了 ChatGPT 的上述越来越错的错误后, 有推特读者指出 ChatGPT 只是一个语言模型, 不 “懂” 数学。 我也知道 ChatGPT 只是一个语言模型, 但原以为会像编程语言那样带一个数学模块, 现在看来是搞错了。 那么我的惊讶要倒过来了: 原本惊讶于它做错简单数学, 现在则要惊讶于它居然能做对某些数学了——因为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涉及的数字更是无穷无尽, 从语言角度碰巧被训练到的概率照说是很低的。

发布于 2023-03-08

长岛铁路启用新时刻表已近两周, 可谓坏评如潮。 从下周起, 几个 Grand Central 的车次将转回 Penn Station, 跟我先前猜测的 “分给 Grand Central 的车次比例超过了乘客的分流比例” 相一致。 不过如今再怎么调整, 哪怕惠及 90% 的人, 剩下 10% 的抱怨声音依然会很响亮。 真正的 “万全之策” 恐怕是在原时刻表的基础之上, 添加那号称新增的 40% 的车次——作为 Grand Central 的车次。

发布于 2023-03-10

尽了最大努力, 试图看完影片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但看到一小时左右实在看不下去了, 不得不像剧情本身一样不停跳跃。 这部影片是我跟影评、 跟票房、 跟奥斯卡…… 简直跟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存在最大落差的。 唯一值得圈点的是那个只有两块石头的平行宇宙, 总算宁静了片刻……

发布于 2023-03-13

新近得知, 北京大学的曾谨言教授于今年 3 月 6 日去世, 享年 92 岁。 曾谨言的《量子力学》在中国流传极广, 使他成为无数中国物理系学生广义上的老师。 这种一套书覆盖全国的盛况, 仿佛昔日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今天的中国已很难复现。 我在大学日记里记叙过他的一个报告, 那是我唯一一次见到他。

发布于 2023-03-14

我的新浪帐号变成了一群鸡 (倒是挺符合新浪的), 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 “炸号”……

我在新浪有两个帐号 (多出的一个是早年为抵制造粉而注册的——通过让粉丝从一个帐号转往另一个来撇掉僵尸粉), 分别是 @卢昌海微博 (即此次疑似 “炸号” 者) 和 @卢昌海。 倘确系 “炸号”, 今后将改用 @卢昌海, 若哪天后者也阵亡了, 则将离开新浪。

发布于 2023-03-17

2023-03-18 补注:
“炸号” 已被确认——通过其他途径看到了 “炸号” 公告: “该账号因被投诉违反法律法规和《微博社区公约》的相关规定, 现已无法查看。”

「◻◻◻, 我的微博 (@卢昌海微博) 阵亡了。 今后将转而使用 @卢昌海, 您禁言结束后可将所关注的我的帐号改为那个。 记得几个月前我在一条微博里转过一个小段子, 称 “正直诚实有担当” 的男人的标志是微博常遭禁言。 短短几个月, 你我就都成为了——或再次成为了——那种意义下的 “好” 男人, 一笑。」——致某友人书

发布于 2023-03-18

文字略有修订和省略。

【小闲事】 下午赴 Nassau County Museum of Art。 这是一座公园般的博物馆, 室内外皆有展品, 入场卷可从图书馆免费获取。 今天室内展出的是韩裔收藏家辛烘圭 (Hong Gyu Shin) 的私人藏品, 室外则点缀着创作时间跨越百年的各类雕塑。 我是艺术品的外行, 只能看个热闹, 兼当散步——但在满是艺术品的公园里散步倒是别有情趣。

发布于 2023-03-18

别书记】 读黄裳 (不是《九阴真经》的作者) 的《故人书简》毕。 此书购自旧书店, 品相一般, 看至一半, 书脊竟然开裂, 就不留存了。 黄裳是前辈藏书家和散文家, 也当过记者、 编剧、 编委等。 我怀疑那些职业——尤其在 “新社会” 从事那些职业——对他某些文字的真实度有负面影响。 在此书中, 他提到自己跟吴晗的交谊, 提到吴晗向他叙述昔日北平学人 “跟反动派斗争的故事”, 但评论道:

「一些惊险场面在他的叙述中总是化为简单的过程, 反动派的军警特务似乎并非怎样了不起的对手。 我想, 他是不能写戏的, 无论怎样的好情节, 也将被他处理成为平凡的场面。」

吴晗在回忆历史, 黄裳却拿 “写戏” 的标准来衡量, 不无职业或职业病色彩, 也不能不让人怀疑他自己的回忆有没有 “写戏” 的成分。 比如在此书中, 他这样回忆自己 1945 年撰写《昆明杂记》的情形:

「我记得着手写这篇文章的地方是在西南联大外面一个用草席搭起的茶馆里。 正当我出神地用笔赞美昆明的秋天时, 忽然听见身旁一个小女孩刺耳的哭声。 她是被不知从哪里飞来的流弹打中了, 满身流着血。」

这无疑是不平凡的场面, 也并非不可能, 但若在当年文字里从未记叙过, 则不排除是学会 “写戏” 后的创作。

黄裳此书有一句隐晦的评论也值得一记。 在提到陈伯达劫掠阿英藏书之事时, 黄裳评论道:

「陈伯达和那个和林彪、“四人帮” 有着密切关系的 “大人物” 就是这种挂着 “风雅” 招牌的大坏蛋, 他们的行径比起钤山堂主人严嵩来是尤有过之的。」

和林彪、“四人帮” 有着密切关系, 挂着 “风雅” 招牌, 而且还不能提名字的 “大人物” 貌似只有一位。 黄裳所指若是此人, 倒是勇气可嘉。

发布于 2023-03-19

「广告商们早就知道, 向您提供有关他们产品有效性的统计数据是无效的。 因此他们在广告里注入了强有力的个人证言, 那些人看上去简直跟您一模一样…… 比起从几千人的数据里提取出的直方图, 我们更有可能被一个激情作证的个人所左右。」—— Neil deGrasse Tyson

“一个激情作证的个人” 比统计数据更有影响力这一特点早已被商家和政客充分利用。 仅仅用 “强有力的个人证言” 取代 “有关……有效性的统计数据” 已经算好的了。 事实上, 哪怕没有统计数据, 或统计数据显示的是无效, 商家和政客依然能用 “强有力的个人证言” 搞定大众。 这是智商税的一种。

发布于 2023-03-20

Ref: Starry Messenger.

读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第 1 册毕, 很喜欢。 这是推理小说, 虽然从推理角度讲故事显得比较简单, 但情节围绕书店和爱书之人展开, 却颇为稀有 (写下这句话时忽然想起在英文书店里倒是见过不少这一类书——封面往往画着猫, 比如 Booktown Mystery Series)。 此书的主人公是美女兼书虫, 让我倍感亲切。

发布于 2023-03-24

再聊聊民国。 曾有人说, 民国是很糟糕的年代, 民国热很可悲。 从特定层面上讲, 这两点都未说错。 比如读鲁迅的《两地书》, 确实觉得生活困苦, 条件糟糕, 但另一方面, 从《两地书》里也能读出一种海阔天空般的心灵自由和行为自主——不仅身为名教授的鲁迅如此, 学生亦有转校追随的自主和自由。 对学人来说, 这才是生活的灵魂。 反观如今, 哪怕名教授, 一言不慎 (且这 “不慎” 往往正是因良知未泯) 就会像微博 “炸号” 一样横遭除名, 学生的转校追随更是天方夜谭——不举报就万幸了。 这样的生活再是物质富足, 也难免会有窒息感吧。 民国热在一定程度上何尝不是一种窒息者之梦呢? 从这个意义上讲, 民国热确实很可悲——折射出了现实之可悲。

发布于 2023-03-25

本微博的新浪版遭到屏蔽。

H. S. Leff 和 A. F. Rex 编撰的原始论文集 Maxwell's Demon 对麦克斯韦妖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 称它像一只猫, 不止一次被认为死了 (即解决了), 却又改头换面地重新跳起来 (大约是类比于东西方都有的 “九命猫” 之类的传说吧)。 除麦克斯韦妖外, 我觉得这些年来, 黑洞信息佯谬也颇有点猫的意味。:-)

发布于 2023-03-26

几周前在唐人街某中文书店看到一本名为《正才之风: 周泽雄谈人》的随笔集, 因是特价, 就随手买了。 本拟读完后写一则 “别书记” 告终, 但这些天读了前两篇 (分别关于兰姆和蒙田), 简直有些惊艳。 剩下的部分只要再有几篇水准相近的, 此书就值得留存了。 当然, 这两篇文字也并非一点瑕疵也挑不出。 比如关于蒙田那篇的结构稍有些绕, 有些片段的翻译腔较重——后者比如:

「蒙田声称写作只是为了探索自我, 他为此写了 107 章, 洋洋百万言, 但我一点儿想不起, 他曾围绕自己讲过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 或把自己置于一个场景中, 通过还算生动的情节和对话, 使叙述主体的形象趋于立体丰满。」

我并不排斥翻译腔, 甚至还有些亲切感——因为它让我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译作的时光。 不过在非译作里出现较重的翻译腔, 让我难以判断某些见解是出自原创还是翻译。 但不管怎么说, 单从阅读角度讲, 这两篇文字很合我口味。

关于蒙田那篇文字里有个小细节也值得一提: 在谈到 “作为政体楷模的民主制度” 时, 作者写了一句 “个别实施家族世袭统治的国家, 仍会在国名里嵌入 ‘民主’ 一词, 适可见该楷模力量的强大。” 说得很到位——除那个国家外, 一个更近的例子是: 跟民主背道而驰的另一个国家将自己的统治称为 “全过程民主”。

发布于 2023-03-27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3-03-28。

以合作者众多著称的匈牙利数学家 Erdős 的名字读音为 “air-dish”。 我早年想当然地念成 “er-dos”。 比较搞笑的是, 自从知道正确读音后, 我写他的名字变慢了: 原本心里想着 “er-dos” 手上自然写出 “Erdős”, 现在则一边想着 “air-dish” 一边要写 “Erdős”, 简直是左手画方, 右手画圆, 好不别扭。:-)

发布于 2023-03-29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4 月 4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推特网友: Accelerationist   (发表于 2023-03-05)

    ChatGPT API + Whisper API,只要会一点 Python 编程就可以实现和 ChatGPT 对话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03-06)

    谢谢。 这提醒我搜了搜 (因为热门领域里只要不是过于困难的编程, 往往都早已有人解决了), 结果找到一个名为 Talk-to-ChatGPT 的 Chrome 插件, 已经实现了跟 ChatGPT 的语音对话, 效果还行 (不过欠缺一个 “Hey Google” 那样的起始语, 从而有时会胡乱插话)。

  • 推特网友: Jonathan   (发表于 2023-03-13)

    Haha 咱俩好像。 这片子我在影院看的, 是唯一看到一半退出来的片子。

  • 推特网友: Enchi   (发表于 2023-03-14)

    是的, 我也看不下去, 两次都没坚持看到 10 分钟……

  • 推特网友: 楠得糊涂   (发表于 2023-03-23)

    刘大可先生在科普这行里还是挺靠谱的, 以前曾经是大象公会的, 知识面相当广。 之所以网名带了 “先生” 两个字可能一是因为有重名, 二是他是同性恋, 可能想做些明示或暗示。

  • 推特网友: Brian Tsui   (发表于 2023-03-23)

    刘大可的微博里已经找不到此文了。

  • 推特网友: Xijiang Yu   (发表于 2023-03-29)

    ö/ø 的发音类似拼音的 e。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