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4-07-06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4,36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79,549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76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微言小义 (2024.06)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X.com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最近断断续续在读《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一书, 在这里先聊几句幕后花絮。 我以前说过, 此书很多地方谈及了丘成桐, 使后者大感震怒, 甚至使出版社在第二次印刷时紧急删除了相关文字 (我因此托友人抢购了第一版)。 丘成桐震怒之下还将曾是自己学生的此书编者季理真逐出了门墙 (参阅附图)。

不过有趣的是: 在此书所录的 2017 年 3 月的采访中, 季理真向杨振宁介绍了美国诗人 Samuel Ullman 的一首题为 Youth (青春) 的诗歌, 并表示按诗中的青春定义, 杨振宁是非常年轻的; 而在 2017 年 1 月出版的台湾《數理人文》杂志上, 季理真 “應丘成桐教授的力邀” 也介绍过这首诗, 并表示丘成桐是他认识的数学家里最符合诗中的青春定义的。 前后不过两个月, 跟两位都被赞为 “青春” 的顶尖华人学者的交谊最终却引发了轩然大波, 真是 “天有不测风云” 啊。

发布于 2024-06-01

很久没在图书馆借书了, 今天路过法拉盛图书馆, 进去逛了逛, 看到一本止庵所著的《讲张文字》, 系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合集, 书页还算干净, 尚未被无良读者涂鸦, 就借了回来。 翻看其中一篇题为 “张爱玲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的文字时, 在所罗列的 “与众不同之处” 中, 印象最深的是: 从张爱玲开始写作的 1940 年代起, 左翼文学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文坛, “许多风行一时的作品……不是所谓重大题材, 就是在社会变革、 阶级冲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事件”。 张爱玲却不为所动, 早早就宣布 “一般所说的 ‘时代的纪念碑’ 那样的作品, 我是写不出来的, 也不打算尝试” (她后来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倒可以算 “时代的纪念碑”, 但跟左翼文学的主旨恰好相反)。 文中对左翼文学的一句讥讽也值得一转: “左翼文学兴起之际, 曾攻击鲁迅此前创作的《阿 Q 正传》嘲笑中国农民; 以后鲁迅转向左翼,《阿 Q 正传》又被说成左翼文学的代表作, 阿 Q 也成了无产阶级的代表。” 不过这篇文字容易给人一个印象——虽然并非逻辑推论, 那就是张爱玲是同时代知名作家里唯一未受左翼文学污染的, 这方面我觉得可稍作补正, 因为起码还可补上一位: 钱锺书。

发布于 2024-06-02

关于前一条微博所引述的张爱玲的话, 即 “一般所说的 ‘时代的纪念碑’ 那样的作品, 我是写不出来的, 也不打算尝试”, 我有一个猜测, 那就是: “时代的纪念碑” 这一用语很可能来自胡兰成。 理由之一是: 胡兰成在 1944 年 3 月发表的 “皂隶、 清客与来者” 一文中, 在称赞张爱玲小说时写过一句: “我喜爱这作品的精致如同一串珠链, 但也为它的太精致而顾虑, 以为, 倘若写更巨幅的作品, 像时代的纪念碑式的工程那样, 或者还需要加上笨重的钢骨与粗糙的水泥的。” 而张爱玲的话出自她的 “自己的文章” 一文, 是 1944 年 5 月发表的, 含义上颇有回应色彩。 理由之二——也是更主要的理由——是: 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里提到过很喜欢胡兰成那篇文章。 既然很喜欢, 那么在 “自己的文章” 里引对方的用语并作回应就更有可能了 (除非 “时代的纪念碑” 是当时的流行用语, 那样的话, 猜测的分量会有所降低)。

发布于 2024-06-05

这条微博可视为前一条微博的注释, 估计社交平台上没什么人感兴趣, 故只发在了主页上 (即这里)。

2024-08-01 补注:
在張桂華《胡蘭成傳》里读到一句印证:“原來人們以為, 這是張愛玲回應迅雨 (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中對她的批評, 現在根據胡蘭成和張愛玲兩文發表的雜誌和時間以及這一句「時代的紀念碑」來看, 可以判斷張愛玲回應的是胡蘭成。”

今天是 SpaceX 的 “星舰” (Starship) 第四次轨道发射, 延续了每次发射都比上一次更进一步的趋势: 超级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都实现了着陆前的减速, 以及在海面上的 “soft splashdown”。 由于上次发射时, 超级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都以自毁或解体告终, 因而此次发射的期望之一就是两者都能 “in one piece”。 这个期望算是基本实现了。 此次发射的瑕疵则是: 1. 起飞时 33 个 Raptor 发动机中有一个未能点火; 2. 超级重型助推器着陆前减速时 13 个 Raptor 发动机中也有一个未能点火; 3. 星舰返航途中一个襟翼 (flap) 起火受损。 这其中, Raptor 发动机的设计有一定的冗余度, 一个未点火并不影响飞行, 襟翼受损则相对严重, 星舰没有因此失控算是幸运。 另外, 从 Wiki 上看, 此次轨道的 “远地点” 高度跟上次一样约为 234 公里, 但从新闻上看, 此次星舰的最大飞行高度只是略超过 200 公里 (视频在高度接近 180 公里时出现信号中断, 无法印证这一数据), 不知是报道有误还是代表着另一方面的瑕疵——尽管也许是对此次发射而言不太重要的方面。

发布于 2024-06-06

最近不止一位朋友转来了 Larry Guth 和 James Maynard 在一个跟黎曼猜想有 “远亲” 关系的领域里取得进展的新闻 (当然, 我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一新闻), 由于消息基本上都来自陶哲轩的 “科普”, 除非啃下原始论文, 否则我也脱不出这个框架, 就不凑热闹了。 倒是可以提一下, 这个进展的论文标题是我所欣赏的完全技术性的标题 “New Large Value Estimates for Dirichlet Polynomials” 而不带任何耸人听闻的关键词, 很符合我昔日微博里的猜测——当然, 那猜测直接针对的是证明黎曼猜想的论文, 如今的进展与之还差得很远, 不过我总觉得, 取技术性标题的论文要比有标题党色彩的论文更有希望。

发布于 2024-06-09

所提到的 “陶哲轩的 ‘科普’” 是指他 6 月 4 日和 5 日发在 Mastodon 的系列 “微博”。

读知念实希人推理小说《玻璃之塔杀人事件》毕。 这是继两年多前的《抱住我崩溃的大脑》之后, 读过的第 N+1 本知念实希人的推理小说。 基本上可以说, 在迄今读过的日本推理作家中, 知念实希人是除东野圭吾外我最喜欢的。 这本《玻璃之塔杀人事件》在一个本身就不无新意的 “馆系列” 密室故事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很出乎意料的反转, 构思相当独特, 值得一赞。 另外, 这篇小说的结尾也不同于 “凶手落网” 的传统套路——虽然这方面早有很多先例, 比如福尔摩斯就放走过凶手, 知念实希人自己的《暗黑医院》也是如此。

发布于 2024-06-10

继续聊聊《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一书。 看这本书, 觉得杨振宁的记忆力真不错, 物理学史和数学史的东西信手拈来, 很是渊博。 不过也许是采访者 (季理真) 系数学家之故, “interaction” (相互作用) 被译成了 “交互”, 乃至出现了 “弱交互”、“强交互” 之类火星语, 不能不说是瑕疵。 当然, 也不排除是杨振宁自己用了 “交互” 一词, 但他早在 1982 年跟倪光炯对谈时, 就已用过 “相互作用” 这一大陆物理界的通译, 加之这些年跟大陆交流频繁, 甚至娶了翻译专业的大陆妹, 似乎不太可能丢弃通译 (倒是他老师吴大猷的理论物理教程中, “相互作用” 和 “交互作用” 几乎是一半对一半——但也从未被简化为 “交互”, 否则句子会因词性改变而不通)。

发布于 2024-06-11

杨振宁跟倪光炯的对谈收录于《杨振宁演讲集》一书。

一周前, 美国波音公司的载人飞船 Starliner 将两名宇航员送到了国际空间站。 这是 NASA 试图将载人航天发射伙伴由一个 (SpaceX) 拓展为两个 (SpaceX & Boeing) 的努力的最新进展。 不过在这过程中, Starliner 出现了多次氦泄漏, 使人们对该飞船能否带宇航员安然返航产生了疑虑。 从单纯的数量上讲, 据说 Starliner 携带的氦十倍于实际需要, 从而不会因泄漏而影响返航。 但一扇由多个铆钉固定的飞机舱门若发现一个铆钉不见了, 恐怕就有理由怀疑其他铆钉乃至其他方面, 对波音这家近来丑闻缠身的公司就更是如此。 我觉得, 处理目前局面的最佳办法是让 Starline 空船返回, 然后由 SpaceX 将宇航员带回地球。 只要空船能安然返航, 对 Starline 的声誉影响就能大大降低 (甚至比带宇航员返航更好, 因为后者哪怕成功了也脱不了不顾宇航员安危的赌博色彩, 失败更是不堪设想), 而这种换飞船的营救性操作作为航天史上的首次, 不仅有可能像昔日 “阿波罗 13 号” 那样载入史册, 并且也最能显示拥有两个载人航天发射伙伴的优势。 不过可惜, NASA 目前的计划依然是让 Starliner 带宇航员返航。

发布于 2024-06-14

2024-06-22 补注:
最近注意到, 换飞船的事以前也有过: 2022 年 9 月 21 日升空的俄罗斯载人飞船 Soyuz MS-22 因故障改为空船返回, 宇航员则滞留在国际空间站, 于一年后的 2023 年 9 月 27 日乘 Soyuz MS-23 返航。

看日语原声英文字幕的连续剧 Burn the House Down 毕。 这部八集连续剧的前六集半都是在试图揭露一件不小的罪恶——一桩十三年前的纵火案, 并屡经曲折终于成功。 但最后一集半却剧变连连, 不仅 “罪犯” 几乎反败为胜又瞬间反胜为败, 且 “罪犯” 究竟是谁亦两度剧变, 像拆套娃似的, 拆到后来罪恶越来越小, 直至在法律层面上消失。 最终, 所有人都童话般地找到了新生活, 卸下了心理包袱和相互间的嫌隙, 重新过上了基本幸福的生活。 这个过于理想主义的连续剧大概属于传说中的 “治愈系” 吧。 其实回想起来, 小时候看过的《排球女将》之类的日本连续剧也是如此, 哪怕有一两个让人讨厌的人物, 后来也都消解了。 不过这部连续剧由于最后一集半的转变过于剧烈, 有几处不甚自然。 比如女主人公失忆多年的妈妈在剧情需要时几乎闪电般地恢复了全部记忆, 还一剑封喉地扳倒了当时被视为 “罪犯” 的对手, 后来却又 “立地成佛”, 突然放下了整件事情; 比如男一号忽然出面, 试图替自己素来嫌恶的家人顶罪。

发布于 2024-06-17

看影片 Against the Ice 毕。 这部影片是依据真实事件创作的, 讲述两位丹麦探险者赴格陵兰找寻一份能决定该地区归属的重要资料的故事。 由于依据真实事件, 情节的复杂性相对有限, 让我印象深刻的倒是队长 Mikkelsen 的某些不必要的刚愎自用。 最典型的是等待救援期间一度需要远离 “基地”, 队员 Iversen 建议留一个字条表示他们还活着并且会回来, 这么小一件事情不仅被拒绝, 而且挨了骂 (结果救援队果真在他们远离期间抵达并扑空, 他们也几乎因此葬生冰原)。 无论什么样的英雄人物, 这种没脑子的独断粗暴都是我特别看不上的 (但也许非如此成不了英雄)。 当然, 他们最终获救了——影片在这里有些瑕疵, 只展现了丹麦官员对再次救援的拒绝 (大概是为了讽刺两人凯旋后官员对救援工作的居功), 却没提再次救援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以至于救援队抵达时, 我也像两位主人公一样, 以为又遭遇北极熊了……

发布于 2024-06-21

继续聊《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一书。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 但越读就越发现编校十分粗糙。 今天读到了两句最一塌糊涂的:

“Astronautics (太空航空学) 是怎么发现宇称的呢? 是因为做原子光谱的人, 忽然发现了一个密歇根大学的叫奥托·拉波特的教授。 他是做实验物理的……”——这里的 Astronautics 估计是 Atomic spectra 之误; “做原子光谱的人……忽然发现了一个……教授” 也不通, 估计是讲到 “忽然发现了” 时停顿并穿插介绍了发现者, 编校时未用标点分隔就将前后句放在一起, 于是成病句了。

“海森堡的 one-man paper (一人文章) 以后, 约当跟麦克斯韦写了 two-man paper (二人文章)……”——这里的 “麦克斯韦” 显系 “Max Born” (马克斯·玻恩) 之误。

像这种物理学家访谈, 哪怕考虑到杨振宁年事已高, 不便让他细审, 起码也该另请一个物理专业的人校读一下, 很多 trivial 的错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发布于 2024-06-24

我读的是初版初印, 后续版本是否改进不得而知——不过后续版本由于在实质内容上有删节, 总体只会更逊色。

“谈笑有鸿儒” 😎

发布于 2024-06-27

【小闲事】 午餐之后, 在 Hudson Yards 的一家酒吧看欧洲杯赛的英国 vs 斯洛伐克。 由于其他座位离电视屏幕都比吧台远, 素来不坐吧台的我一边弱弱地问酒保能否坐吧台, 一边晃了晃手上的水果拼盘——以示并不打算喝酒。 酒保说当然可以, 还给我倒了杯冰水。 当然, 得亏是在美国——若是在欧洲, 就算酒保同意, 也恐怕不会有方便看球的空座。 我一边慢慢吃着水果, 一边盯着屏幕。 英国队一直 0:1 落后, 眼看时间将尽, 我开始加快消灭水果, 打算终场哨一响就跟英国队一起走人。 没想到最后一分钟英国队扳平比分死里逃生…… 于是多坐了半小时吧台, 直至加时赛终了 (英国队最终 2:1 晋级)。

发布于 2024-06-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X.com <<<<<<

站长往年同日 (7 月 6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快刀浪子   (发表于 2024-06-19)

    昌海兄好。 姜萍这事觉得阿里太草率了, 这种可以轻易冒名顶替的考试, 没有任何验证就进行宣传, 太不严谨, 现在骑虎难下。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4-06-19)

    确实如此。 原先传说的 “达摩院” 出面复核其实倒是符合情理的, 遇到背景跟成绩起码表面上不匹配的选手确实应该复核一下以示慎重。 但那漏洞百出的相片若果真出自 “达摩院”, 则 “达摩院” 也就脱不了参与炒作的干系了。

  • X 网友: 地下水   (发表于 2024-06-20)

    最好玩的是在姜萍的自学笔记 (笔记居然和老师的一样) 里求和符号 Σ 都是对的, 求和符号最上面的横线和下面形似 2 的折线左端都对齐了, 明显看出是个向左倒的 M, 而这个黑板里就不认识 Σ 了, 横线特意拉长写成了 /2。

  • X 网友: Steve Zhang   (发表于 2024-06-20)

    面对采访她把 “谢惠民的《数学分析》” 说成 “谢惠民的数学方面”, 但达摩院的宣传片强行把它改正。😀

  • 网友: 快刀浪子   (发表于 2024-06-20)

    姜萍事件后续的可能情况。 决赛完后, 要面对记者的采访, 和面对质疑者检验其数学能力的要求。 如果是假的, 接受采访说多了容易露馅, 测试更是万万不能参加。 最佳的方法是既不接受测试, 也不接受采访。 对外说, 学数学不是为了名利, 要继续安安静静地 “钻研” 数学。 过段时间, 大家就都不关注了, 反正会有很多人相信她说的话。 当然, 还有一种可能, 真有水平且展示其能力了, 比如参加测试, 现场刷题, 或讲解题目等。 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

  • 网友: rainbow   (发表于 2024-06-21)

    陶哲轩提到的 Maynard 和 Guth 的预印本实际上与 Riemann Zeta 函数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Zeta 函数零点密度定理 (临界线右侧零点的分布情况) 的一类研究实际上可以转化为 Dirichlet 多项式取 “大值” 究竟有多频繁 (类似于研究 Mollifier 什么时候 [Zeta 函数倒数的近似] 值很大)……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4-06-21)

    谢谢 rainbow 兄。:-)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