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3-10-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5,747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824,948
昨日点击数 2,590
今日点击数 1,055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3.09)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几星期前, 在书店见到了电脑游戏 “教父” Sid Meier 的自传 Sid Meier's Memoir! (2020 年的书, 之前居然未被我发现, 而时隔三年重新出现在书店的显眼位置, 可谓 “书网恢恢”), 顿时闪过一阵怀旧的感觉。

之后, 断续翻阅了此书, 于日前终卷。

说是怀旧, 我其实从未有机会认真玩过 Sid Meier 的任何游戏, 因此怀念的其实是那个我玩电脑游戏的时代, Sid Meier 只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但那是一个了不起的象征。 我在网上看到过 Sid Meier 的一段访谈, 他在访谈之初很 “低调” 地自我介绍说: 我是《文明》的创造者。 留言区有读者感慨道 (大意): 能如是宣称者, 世上有几人? 他这本自传的署名用的也是这句自我介绍: By the Creator of Civilization!。 除署名外, 他这本自传的书名格式 “Sid Meier's ✕✕✕” 也是跟那个时代交相辉映的——因为他是极少数无论出于水平、 资历还是促销都能在游戏上冠名的人, Sid Meier's Pirates!Sid Meier's Railroad TycoonSid Meier's Colonization 等等, 跟 Civilization 系列一样, 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Sid Meier 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乃至所有时代——的很多电脑游戏玩家叫得出名字的唯一游戏设计者。

先写这么几句闲话, 未来几天会分享一些书中的内容 (某些或许会发到 Threads)。

发布于 2023-09-01

Sid Meier 关于游戏设计的一个观点:

「没有哪个题材是全面乏味的, 任何东西都在某个地方包含了某种魅力的源泉, 游戏设计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使得某个东西有趣, 而是找出有趣的地方。」

这个观点跟 Richard Feynman 的一个观点遥相呼应: Feynman 在 1979 年接受 Omni 杂志采访时曾说过 “只要探究得足够深入, 任何东西都是有趣的。” (顺便说一下, 那次访谈发表时的标题为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Feynman 母亲得知后表示 “如果 Richard 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上帝保佑世界!”——看来任何人在身边人眼里都是普通人)。

另外顺便说一下, Sid Meier 在大学里一度修的是物理和数学双学位, 后来在听了一门编程课之后转为了计算机专业 (跟 Feynman 也算有过某种很小的领域上的交集)。 Sid Meier 的游戏类型非常宽广, 跟他的上述观点或许不无关系——他在很多题材上都能找到 “魅力的源泉”。

发布于 2023-09-02

所有重点都来自原文。

【小闲事】 Labor Day 长周末, 近乎随机地选了纽约上州的小镇 New Paltz 游玩。 首先到的是 Wallkill Valley Rail Trail 旁的 Water Street Market ——在镇中心附近。 我的记忆还不错, 一下子认出是十来年前随友人到过之地。 这市场总共只有十来家店, 卖的是古董、 衣服等, 也有酒吧和冷饮, 氛围颇为古典。 Wallkill Valley Rail Trail 是一条长约 38 公里的林间小径, 昔日是铁路。 这小径上的另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是 Rosendale Trestle, 一座长约 290 米的, 净空高达 46 米的栈桥。 从桥上眺望下面的溪流、 道路及民居, 犹如一幅山水画卷 (不过最美的景致应该不是现在而是深秋)。 我们在地图上找到的另一个景点 Sky Top Tower 则没能去成, 因为那片山岭居然是 private property (活生生的 “占山为王”), 要提前预约才能前往, 且最后一段不能开车而需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我们事先没做够 “功课”, 时间也已偏晚, 来不及补救了, 只得放弃。

发布于 2023-09-03

【小闲事】 今天在上州小镇 Tuxedo Park 游览了 New York Renaissance Faire。 这个一年一度的 “文艺复新节” 已举办了四十几届 (只在 2020 年因疫情取消过一次), 门票 42 美元不算便宜, 但感觉很值。 首先是氛围引人入胜, 园区内商店和表演点星罗棋布, 建筑和服饰皆有 “古风”, 叫卖方式也极有特色, 甚至很多游园者也穿着各式复古装束, costume 比例之高不亚于万圣节。 在所有表演里, 我和儿子都最喜欢 “Joust of Skill”。 那是一台模仿骑士对决的表演, 两位骑士充满阳刚之气。 对决过程极为逼真, 两人策马相向, 马速甚快, 交错而过时各举长矛刺向对方铠甲, 发出轰然声响, 气势夺人。 对决的胜负以击落或刺穿铠甲的累计次数为裁定, 似乎是 open ending 的 (这种很接近实战的技巧性冲杀很难按 “剧本” 上演, 或许也只能是 open ending 的)。 这台表演总共有三场, 并非简单重复, 而几乎构成了连续剧。 只可惜我们因离家有一个半小时以上的车程, 没法看最后一场, 但两场看下来, 简直有些喜欢上两位骑士了 (两人的对白极有个性, 大大增添了魅力)。

发布于 2023-09-04

Sid Meier 对即时制 (real-time) vs 回合制 (turn-based) 这一游戏界的永恒瑜亮之争的看法是这样的: 在即时制游戏里, 快速思考比准确思考更重要, 时间上的压力及所有玩家同时操作这一特点能立刻激起兴奋感, 但像齿轮般高速运转的节奏有时会让人紧张和疲惫; 回合制则相反, 节奏上的缓慢或许容易让人觉得乏味, 但最终往往会因投入了更长的时间及更多的策略性思考而更有成就感。 总体来说, 看得出 Sid Meier 是偏向回合制的——他的游戏生涯也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他所设计的游戏同时涵盖了即时制和回合制, 但其中最著名的都是回合制的。

发布于 2023-09-05

我写过不少有关影视的微博, 往往开篇就有 “很喜欢” 之类的评语, 仿佛看一部爱一部, 很 easygoing 的样子。 但那其实是一种类似 “幸存者偏差” 的结果——因为若非 “非常喜欢”, 往往就不觉得值得写微博 (当然例外也是有的——即所谓吐槽)。 事实上, 因不合胃口而被我放弃的影片是很多的, 比如前一阵看完 Japan Sinks: People of Hope 之后挑下一部影片时, 就接连放弃了三个系列剧: A Girl and an Astronaut (我对靠拳头争风吃醋的人素来鄙视——哪怕那人是宇航员, 本片的两位帅哥就因此被打入了冷宫)、 Away (很多影视导演喜欢把世界大同之类的 “inclusive” 理念塞进影片——比如这部片子里的火星飞行团队包含了美俄中印这些很难尿到一个壶里的国家, 并且是我看过的最无职业精神的团队, 必须咔嚓)、 Manifest (开篇悬念不错, 但用某种神秘声音引导情节的编排过于廉价, 感情纠葛则过于一地鸡毛)。 当然, 所有放弃都是基于开篇给我的印象, 误判和 “错杀” 都是可能的, 不过好在片子很多, 再怎么 “错杀” 也不怕没得看。

比如放弃了这些之后尝试的 The Lincoln Lawyer 就一下子吸引了我, 目前已看到第三集, “很喜欢”。

发布于 2023-09-07

介绍一则天文消息: NASA 的 Neil Gehrels Swift Observatory (一颗用于观测伽玛射线暴的天文卫星) 新近探测到了一个被戏称为正在 “吃零食” 的黑洞 (Snacking Black Hole)。 该黑洞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 20 万倍, 正在吃的 “零食” 是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 该恒星每隔三周左右接近黑洞一次, 每次被吃掉约 3 个地球的质量。 这两者 (黑洞和 “零食”) 组成的天文系统的编号为 Swift J0230。 由于太阳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 30 万倍, 那份 “零食” 粗略算起来够吃几千年——不过实际上会快得多, 因为越到后来, 恒星的轨道会越蜕化, 离黑洞会越近, 也就会被越来越快地吃掉 (有点像我吃冰淇淋, 一开始慢慢舔, 到后来会越吃越快——因为冰淇淋逐渐要化了)。 最后补充两点: 一是严格讲所谓黑洞 “吃零食” 并不是我们直接观测到的现象, 而只是解释观测现象的一种可能性较大的模型; 二是这个正在 “吃零食” 的黑洞离我们约有 5 亿光年, 因此所谓 “正在”, 其实是很遥远的 “过去进行时”, 那 “零食” 亦早已吃完, 那黑洞之后无疑还吃过大量其他 “零食” 甚至 “主食”, 现在的质量应该远远不止太阳质量的 20 万倍了。

发布于 2023-09-08

我的 Mastodon 粉丝数首次达到了 500 (这数字时涨时跌, 故曰 “首次”, 若哪位看到这条文字时发现粉丝数掉回了 500 以下, 也不必惊讶)。 在我发中文微博的几个平台 (新浪、 X、 Mastodon) 中, 这是粉丝数最少的, 但相对于平台本身的规模却反而是最多的。 新浪和 X 都有数以亿计乃至十亿计的用户, 其中所谓 “大 V” 大约得有百万以上的粉丝——但刨去僵尸粉、 水军、 “杀猪盘” 之类垃圾粉, 实际门槛恐怕也就一二十万。 而 Mastodon 只有几百万用户, 但垃圾粉极少, 我的感觉是粉丝数超过一千就算得上 “大 V” 了。 若如此, 这大概是我离 “大 V” 门槛最近的平台。:-)

发布于 2023-09-09

X 即原先之推特, 今后就直接以 X 相称了。 另: 这条微博因只跟 Mastodon 有关, 故只发在了该平台。

【小闲事】 时隔许久, 又到法拉盛的 “中国风” 书店看了看, 在 “一元区” 淘到三本书: 鄭朝宗的《夢痕錄》(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倪文尖 (编) 的《文人旧话》(文匯出版社)、 谷林的《答客问》(东方出版社)。 因书店老板认识旅居纽约的散文作家张宗子 (参阅 2019-10-24 的微博), 而张宗子的新浪微博已沉寂近两年, 结账时顺便向老板问起他的近况, 得知一切安好, 且两天前还来过书店。 看来是主动离开新浪了——他的文字不涉时政, 被封杀的可能性较小, 不像我, 今天刚因三天前谈日本核废水的微博而遭禁言。

发布于 2023-09-09

继续分享 Sid Meier 自传里的内容。 电脑游戏流行后所受的非议之一是造成玩家——尤其儿童——沉溺其中。 Sid Meier 对此的回应是一方面指出书籍和电影在荣升为文化之前也曾受过类似指控, 另一方面——更独特地——则是指出电脑游戏在问世之初根本不是面向儿童的, 因为那时能用电脑的都是 “adult nerd”, 电脑游戏是面向他们的。 这种 “不忘初心” 虽不是回应非议的有效逻辑, 却是他这种资深人士才会有的独特视角。 事实上, Sid Meier 自己确实是 “adult nerd”, 他说他念大学时常在实验室的电脑上玩游戏, 因为 “电脑正是用来玩游戏的” (that was exactly what they were for); 后来他自己有了电脑, 更是每次休闲——哪怕去海滩——都必定带上电脑 (那时的电脑和屏幕都很大, 在海滩上很吸引眼球), 因为 “电脑按定义就是休闲” (computer is the very definition of a leisure activity)。

发布于 2023-09-11

Sid Meier 回忆, 大约从 2010 年开始, 学术界对电脑游戏展开了探讨。 是电脑游戏忽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吗? Sid Meier 认为不是的。 在他看来, 2010 年恰好是玩游戏成长起来的一部分少年玩家进入学术界的时间, 因此是游戏玩家开始做学术而不是学术界忽然对游戏感兴趣了 (有几分 “是坏人老了而不是老人坏了” 的意味)。 读过我前一条微博的细心读者也许会问: Sid Meier 不是宣称早期的游戏玩家是 “adult nerd” 吗, 怎么又冒出什么少年玩家来了? 这倒不是漏洞, 而是因为两者不在同一时段: 前者是指 1980 年代, 后者则是指 2000 年之后——是因 Disney 进军电脑游戏市场而造成了游戏玩家的年轻化 (瞧这锅甩的)。 不过细究的话, 疑问仍是有的: 早期的 “adult nerd” (其中很多是大学生) 进入学术界后为何并未造成同等影响, 而非得等少年玩家长大呢? 更说不通的是: 针对电脑游戏的学术探讨有很大比例是批评, 若果真是游戏玩家开始做学术, 批评的比例怎会如此之大? 电脑游戏难道不正是他们自己的青春吗?

Sid Meier 的自传就分享到这里, 此书的文采只能算一般, 但对骨灰级玩家来说是难得的怀旧。

发布于 2023-09-12

The Lincoln Lawyer 第一季毕, 很精彩——自然也 “很喜欢”。 这是我首次看有关律师故事的美剧 (以前看过不少港片), 对白及人物塑造都不错, 也颇有新奇感 (比如庭审时的 “siderbar” 在港片中从未见过)。 不过情节虽总体精彩, 却似乎有一个瑕疵 (以下有剧透, 未看而拟看此剧者慎入): 作为故事核心的 Trevor Elliott 涉嫌杀妻一案里, Trevor 身上的枪击残留 (Gunshot residue ‒ GSR) 是其脱罪之难点。 律师 Mickey Haller (男主人公) 经过缜密调查, 发现押送 Trevor 的警车之前恰好押送过一名枪击案犯, 且押送 Trevor 之前不曾清洁车内, 因此 Trevor 身上的枪击残留可被解释为来自前一案犯。 Trevor 因此得以脱罪。 但问题是: 后来的情节显示, Trevor 其实确实是杀妻凶手。 这样一来, 他身上的枪击残留恰好以其他方式得到解释就变成了离奇巧合, 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瑕疵——当然, 只是瑕疵而非硬伤, 因为硬要开脱的话, 可以认为 Trevor 行凶后清除了枪击残留。 不过这种开脱有些勉强, 因为 Trevor 脱罪的另一条理由是行凶后只有 7 分钟时间善后, 不足以掩盖行凶痕迹——这其中丢弃凶器的问题后来被发现可用无人机解决, 但如果 7-N 分钟 (N 为操控无人机所需时间) 就能消除枪击残留, 枪击残留恐怕也就没什么刑侦价值了。

发布于 2023-09-17

一则有点搞笑的突发军事新闻: 美国一架 F-35 隐形战机日前在南卡罗来纳州上空发生性质不明的故障, 飞行员弹射逃生, 但战机本身仍在自动驾驶状态下飞行 (既然还能飞行, 貌似飞行员过早逃生了), 截至目前依然下落不明 (隐形能力真不错, 连美国军方自己也探测不到)。 美国军方已发动群众 “人肉搜索” 该战机 (距飞行员逃生已有一昼夜左右, 燃料应该早已耗尽了)。 若是战机自动驾驶的 AI 技术再高级一些, 恐怕要担心出现像科幻小说 2001: A Space Odyssey 里的 HAL 9000 电脑夺取控制权那样的变故了。

发布于 2023-09-18

2023-09-19 补注:
失踪战机的残骸已于昨晚被发现, 从所看到的信息推测, 是飞行员逃生后, 自动飞行数十公里后坠毁。

曾将 Raymond Smullyan (雷蒙德·斯穆里安) 和 Martin Gardner (马丁·加德纳) 并称为美国趣味数学作家的 “东邪西毒” 或 “北乔峰南慕容”。 这里讲一则 Smullyan 的故事。

有一次聚会时, 身为逻辑学家的 Smullyan 打算用自己的老本行——逻辑——作弄一下 Gardner, 可惜 Gardner 恰好没来, 技痒的 Smullyan 于是拿另一位聚会者下了手。 这里分享一下他的手段——先分享第一招:

Smullyan 给了那冤大头两张十美元 (纸币), 然后宣布: 我将要说一句话, 这句话如果是错的, 你必须还给我两张十美元中的一张, 但保留另一张; 这句话如果是对的, 你则必须同时保留两张十美元。 那冤大头觉得自己起码能白得一张十美元, 就同意了。 结果 Smullyan 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要么还给我两张十美元中的一张, 要么给我一千美元。” ——这句话如果是错的, 按照规则, 那冤大头就得还给 Smullyan 两张纸币中的一张, 但那样一来, 这句话就变成对的了。 而这句话如果是对的, 按照规则, 那冤大头必须同时保留两张纸币, 这种情况下不导致矛盾的唯一方式就是给 Smullyan 一千美元。 因此 Smullyan 这招一出, 那冤大头就欠了 Smullyan 一千美元 (虽然也白得了两张十美元)。

Smullyan 继续出招——他喜欢连环出招, 最厉害的 “战果” 是通过连环出招, 让一位迷人的女音乐家欠了他越来越多的吻, 最后干脆嫁给了他, 用一生来 “还债”。

Smullyan 的第二招是表示愿给对方一个赢回一千美元的机会, 只要对方诚实地回答他一个 Yes/No (对/错) 问题。 听起来很容易, 那不长记性的冤大头答应了。 于是 Smullyan 问: “你是不是要么回答 No, 要么给我一百万美元?” ——对方如果回答 No, 问题里的陈述就成立了, 从而诚实的回答应该是 Yes。 而如果回答 Yes, 唯一保持诚实的办法就是给 Smullyan 一百万美元。 这样, 那冤大头就不仅没赢回一千美元, 反而又多欠了 Smullyan 一百万美元。

Smullyan 还有第三招、 第四招, 进一步扩大战果, 就不再介绍了。 这两招已基本展示出了 Smullyan 这些逻辑手段的风格。 最后顺便说一下, Smullyan 的辈分很高, 是 Alan Turing 的师弟

发布于 2023-09-23

Ref: A Bouquet for the Gardener: Martin Gardner Remembered.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3-09-24。

俄国黑海舰队司令索科洛夫上将 (Admiral Viktor Sokolov) 变成了 “薛定谔的上将”: 乌克兰说他被炸死了, 俄官方则既未肯定也未否定, 这些显示情况不太妙; 但新近流传出的索科洛夫上将参加某远程会议的影像却为他还活着的可能性提供了支持, 只不过影像的时间不明, 清晰度也欠佳, 尚不够一锤定音。 其实索科洛夫上将 (如果还活着的话) 可以学学张爱玲, 她在去世前一年 (1994 年) 获知自己的《对照记》荣获台湾《中国时报》第十七届文学奖的特别成就奖时, 幽默地拍了一幅手持当日报纸的相片, 证明自己还活着。

发布于 2023-09-27

The Lincoln Lawyer 第二季毕, 这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律师与客户的保密协议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被用到了特别极端的程度: 杀人犯居然用一个小案件让 Mickey Haller (男主人公) 成为自己的律师, 继而主动向其透露身份, 利用保密协议阻止其追查自己 (Haller 出于其他案件的需要原本正在追查他)。 不过这里有个灰色地带: 律师在人生安全受到威胁时是可以摆脱保密协议的——杀人犯也知道这一点, 因此对 Haller 宣称不是在威胁他。 但 “人生安全受到威胁” 的定义难道会幼稚到口头宣称不是威胁就算没有威胁吗? 杀人犯先后闯入 Haller 的住所和办公室, 说话口吻充满了威胁性, 这些难道不是实质上的威胁? Haller 后来也确实用灰色手段 (这部剧的特点之一是灰色手段很多, 也许这才是真实世界吧) 让警方逮捕了杀人犯 (但并没有求诸于 “人生安全受到威胁” 这一条)。 从杀人犯的角度讲, 哪怕撇开保密协议的灰色地带不论, 所用策略也过于冒险——尤其是他臂上有一个警方正在追查的纹身, 居然敢用小案件让自己落到警方手里, 不甚合理。 不过这部分情节对整季来说并非主线, 不算大缺陷。 另外, 很高兴得知此剧已确定要拍摄第三季。

发布于 2023-09-29

今天包括长岛在内的整个纽约市及周边地区都处于 “flash flood” 的警报之中, 雨量达一二十厘米 (接近平时两个月的总雨量), 纽约地铁的二十几条线全都受到大小不等的影响——且从早晨到下午, 情势随雨量增加有所恶化。 为防 “不测”, 下午提前打道回府。 好在我需要的路段 (前往 Penn Station 或 Grand Central) 有七八条地铁可选, 长岛铁路的十几条线则截至我乘坐之时全都正常, 回家之路大体顺利——唯一的遗憾是我皮鞋的抗水能力并不比纽约地铁强, 从长岛火车站走到家的短短几分钟之内, 鞋尖就进了水, 可谓 “晚节不保”。

发布于 2023-09-29

诺贝尔 “季节” 快到了, 重贴两条旧微博:

2014 年 10 月】 有人建议我写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惭愧, 我已推掉了此类约稿, 一来是此类约稿讲究时效, 而我不喜欢写急稿; 二来是物理奖的得主有时让我联想起金庸笔下某大帮会的帮主——早期得主 Einstein 等好比萧峰、 洪七公; 中期得主 Feynman 等好比黄蓉; 近期得主 Higgs 等好比鲁有脚; 今年得主则不知该比何人……

2016 年 9 月】 一个粗略而有趣的现象: 越是物理学发展迟缓的年代, 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反而越多。 没有重大进展却评出三位得奖者的年代, 有时让我联想起一大群人排在镜头前为一个小项目剪彩的情形。 一笑。

发布于 2023-09-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站长往年同日 (10 月 3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Mastodon 网友: 二货组的大魔王   (发表于 2023-09-01)

    非常期待分享! 感谢!

  • Mastodon 网友: calon   (发表于 2023-09-05)

    业界争论即时和回合的另一个点, 是回合制先手有巨大优势, 所以后来搞出了半即时制, 自动反击、 行动点数、 敏捷度等, 削弱先手优势。

  • 新浪网友: 万精油微博   (发表于 2023-09-06)

    芯片突破却是摩托莫拉抹去商标, 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却是开源系统加个外套, 自主研发的编程语言却是 Python (同行 12 年, 不知木兰是 Python), 自主创新的浏览器被却是 Chrome 内核, AI 同声翻译突破却是人工翻译…… 这样的突破出现 N 次, 缺省自然是 “狼来了”。

  • Mastodon 网友: majer   (发表于 2023-09-09)

    最近哈佛大学和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有个报告, 说恒星潮汐撕裂后形成的吸积盘稳定下来一段时间后, 会突然 “无理由” 地向外喷射物质。 所谓的黑洞 “打嗝”。

  • X 网友: JZH   (发表于 2023-09-18)

    推荐卢老师另一部律师剧Better call Saul

  • 网友: 不洒脱的佐藤君   (发表于 2023-09-18)

    卢先生好! 可以写篇文章讲讲最近中国网络上很火的清华的 SSMB-EUV 光源吗? 对这个东西, 现在很多所谓的科普完全是胡说, 而真正专业的解释好像找不到。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09-19)

    不太了解内幕, 不过出于我说过的原因——「对大面积造假浮夸的社会却其实是 “有罪推定” (即在有充分且独立的证据证明宣传为真之前须假定宣传为假) 才更接近真相。」, 我对这种传闻——尤其是恰好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及时火起来的传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持高度怀疑态度。

  • Mastodon 网友: 知耻而未勇   (发表于 2023-09-25)

    为区别于党国 “战狼”, 时评圈已有人誉之为 “战鹰”。

  • 网友: 不洒脱的佐藤君   (发表于 2023-10-06)

    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为何程序语言里有递归? 一个过程 (函数) 还没定义完就直接调用自身, 为何能这么做 (不合理啊)?

    看了问题下的一些回答仍然感觉不能理解, 想问一下, 卢先生会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虽然说, 程序在递归调用自身时压栈的操作在整个运行流程中还是清晰的, 但是我一看到这个问题, 就勾起了一开始看到这个编程方法时升起的违和感。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10-06)

    递归函数的调用自己并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每次都改变自变量, 并且最终会到达一个取值明确定义过的自变量, 你只要找个例子试一试就清楚了。 这是一种可操作的定义, 是完整定义, 而不是 “还没定义完”。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