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3-06-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1,056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826,466
昨日点击数 2,590
今日点击数 2,573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3.05)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Star Trek: Picard 毕, 将分几次聊聊观感。 作为 Star Trek 兼 Picard 的双重 “铁粉”, 虽绝无不看这个系列的理由, 也绝不后悔花数十小时看完了全部三季, 但总体而言, 只能给这个系列打七八十分。

这次先聊聊人物: The Next GenerationVoyager 这两个我最喜欢的系列里的核心人物之 “再聚首” 无疑是这个系列的最大魅力——每一位的出场都让我一阵激动, 但略微一看就发现人物本身的魅力失色不少。 比如 Seven of Nine 和 Data 都变得更像普通人了, Deanna Troi 则简直成了普通中年大妈——有点像我旧微博里所说的 “清纯女孩变成了世故大妈” 的蜕变 (那是以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为参照的感慨, 指的并不是外貌)。 当然, 站在人物的立场, 这也许是优点而非缺点, 比如人性本就是 Seven of Nine 和 Data 执着追求的, 变得更像普通人正是 “心想事成”。 但他们从最具特色的科幻角色变得更像普通人, 站在观众的立场, 毕竟有一种人设崩塌般的失色。

发布于 2023-05-01

继续聊 Star Trek: Picard。 这个系列前两季 (尤其第一季) 的篇首曲宁静舒缓, 且往往是在片首情节趋于激烈悬疑之时突然切入, 由动到静、 由张转驰的感觉特别明显, 是我非常喜欢的——画面和旋律都喜欢。 每当篇首曲响起, 我会联想到《连城诀》末尾戚芳重新见到狄云时金庸写下的一句话: “戚芳此时正如一叶小舟在茫茫大海中飘行, 狂风暴雨加交之下, 突然驶进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港口……”

这种风格的篇首曲到了第三季不知何故未再延续, 使该季在这方面失色不少 (不过第三季的重返 “Enterprise” 这一亮点 more than compensated 篇首曲的失色)。 不仅如此, 第三季还在其他方面跟前两季有些裂痕。 比如第二季明明已让 Agnes Jurati 和 Borg Queen 合为了一体, 算是颇具匠心地解决了 Borg 威胁, 第三季里的 Borg Queen 却又变回了原先的类型, 以了无创意的彻底死亡告终。 又比如第二季末尾几乎明示了 Q 将死去, 第三季末尾却又让他生龙活虎地冒了出来。

发布于 2023-05-02

现代物理学的两则意义深远的教益: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 在万物运动中, 时空并非只是舞台, 而同时也是运动的参与者; 量子理论告诉我们, 在量子戏剧里, 我们并非只是观众, 而同时也是戏剧的参演者。

发布于 2023-05-03

最后再聊几句 Star Trek: Picard ——这回要吐槽一下 “主角光环”。 习惯了武侠小说里那种相对 “精密” 的动手过招, Star Trek 里的战斗在我眼里一向是 “主角光环” 太重的, 但重到像这个系列第三季那样仍是少有的: Picard 的全部武器被对手用 portal 技术反转回来击中自己, 居然只是重创自己的飞船 (那些武器必要时拿出一件就足以让敌人的大型飞船船毁人亡), 而对手的技术水准高得多的飞船居然避不开 Picard 扔过去的陨石, 且一撞就暂时失去了追踪能力……

此外, 主角几乎每一季都能在最后一分钟——甚至一秒钟——反败为胜, 拯救 Federation, 也是彻底用滥了的光环。 若将 “主角光环” 的概念拓展一下的话, 那么在第三季里, “主角光环” 还有另一种体现: 当 Picard 知道 Jack 是他儿子时, 以此为由居然立刻说服了原本激烈反对为庇护 Jack 而置全体船员于险境的 Shaw, 仿佛 “星二代” 重于其他船员乃是名正言顺的 Starfleet 基本原则……

发布于 2023-05-04

使用 Mastodon 已逾十天, 再写几句观感。 跟其他社交平台相比, Mastodon 的 geek 比例似乎高得多 (倒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开放源代码社群的 geek 比例素来较高)。 别看用户总数不多, 我已顺藤摸瓜地 “摸” 到了包括陶哲轩在内的一串数学家, 值得关注者比推特还多 (物理学家则比较欠缺——莫非物理学家不够 geek?)。 仅凭这一点, 我就将常驻 Mastodon。 不过另一方面, 除数学家圈子比较红火外, Mastodon 总体上仍显冷清, 无论我自己还是大牌的 TheTweetOfGod, follower 数量都比相应的推特帐号低了一到二个数量级 (居然我是一, 他是二), 且绝无拉平之可能, 互动也稀少得多。 小结一下: 目前对我来说, Mastodon 作为阅读平台的价值远远大过发布平台——但我仍将在 Mastodon 发布每一条微博, 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更活跃的读者。

发布于 2023-05-07

请诸位参与一个类似 “小世界实验” 的小测试——或曰小游戏。 方法很简单: 请转发 (reblog/boost) 这个贴子。 如果您是通过别人的转发才看到这个贴子, 也请转发一下。 好奇最终能涵盖一个什么范围, 以及是否会在我自己现在或未来的关注对象中看到转发 (当然, 实际上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我的 follower 人数本身就少, 若 10% 的网友愿意参与, 但参与者的 follower 人数平均不到 10 人, 就几乎立刻有可能无以为继。 总之, 姑且试试吧……)。

发布于 2023-05-08

这是只发布在 Mastodon 的小游戏。

谢谢大家参与昨天的小游戏, 这游戏或许会有一定程度的 “长尾”, 但此刻距游戏开始已接近 24 小时, 不妨作个小结。 目前的转发数为 330, 已高于我的 follower 人数——跟 follower 中参与游戏的人数相比更是超出, 从而显然有一部分是二次转发甚至三次转发。 有网友联想到了 “六度分隔理论” 或流行病学里的 “R0”, 都是很有眼光的联想。 我对结果的评估是: 考虑到 follower 本身的 follower 大都很少, 二次转发和三次转发的次数应该会递次减少, 三次以上则基本可以忽略。 套用 “六度分隔” 的术语来说, 这个游戏大约达到了一定比例的 “二度分隔” 和很小比例的 “三度分隔”, 离 “六度分隔” 则差得很远, 占全体中文用户的比例也应该是很低的, 估计没什么人能在自己的时间线中看到其他人的转发吧。

发布于 2023-05-09

这段时间内, 因转发造成的可见度使 follower 人数由游戏开始时的 188 增至了 208。

2023-05-21 补注:
后来的转发数峰值曾达到过 415。

看 Netflix 系列剧 Wednesday 第一季毕, 很喜欢——这喜欢起码有一半是因着 Wednesday 这一角色。 我对具有冷静、 理性、 宠辱不惊气质的角色素有偏爱。 Star Trek 里的 Data、 Seven of Nine, Violet Evergarden 里的 Evergarden 等, 都是因这一气质而吸引我。 Wednesday 亦是如此 (尽管玄幻故事本身并不以理性见长)。 也许并非偶然地, 这些角色都只存在于科幻玄幻类的故事里, 因现实世界很难容得下这种气质的人——或起码容不下将这种气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的人。

也聊几句具体情节。 这部剧里, Thing (即那只手) 是一个亮点——不仅本身是亮点, 其跟 Wednesday 的互动对塑造 Wednesday 这一角色亦极有助益。 我特别喜欢 Wednesday 向 Thing 道歉的片段 (“I will check my tone in the future” 把她不习惯道歉的别扭刻画得入木三分), 以及抢救 Thing 的片段 (Wednesday 眼里破天荒地闪着泪花, “If you die I will kill you” 是另一句很刻画性格的台词)。 不过这一季的最后一集有两处情节在我看来不甚合理 (以下有剧透): 一处是 Tyler 在占尽上风后毫无必要地主动承认了自己是怪兽; 另一处是 Weems 之死——身为 Nevermore 的校长, 居然如此轻易就被杀死, 仿佛少林方丈被人一个耳光搧死, 太不像话了。

发布于 2023-05-12

【小闲事】 午后赴 Patchogue。 这是长岛南侧一座人口约 12,000 的小镇, 我们在其中的海滨公园 (Shorefront Park)、 (长岛) 火车站及镇中心逛了逛。 其中 “海滨公园” 名字最是漂亮, 在处处是海滨的长岛却极不起眼——而且也很小; 火车站也不起眼——且同样很小, 但站前公交牌上居然列着 8 条公交线, 简直有违美国郊区公交极不发达的 sterotype; 镇中心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 漂亮、 干净, 商业氛围浓厚而不失优雅。 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家店: 一家是取名为 James Joyce 的爱尔兰酒吧 (里面想必有爱尔兰咖啡吧——那是我因蔡智恒的同名小说而喜欢上的, 可惜要开车, 而爱尔兰咖啡名曰咖啡实为鸡尾酒, 只得另找机会); 另一家也是酒吧, 名字很幽默, 叫作 V.I.P.——但注明了是 Village Idiot Pub。:-)

发布于 2023-05-14

看了系列片 The 100 的第一集。 对核战争毁灭地球 97 年后的这一大背景设置不无兴趣——我对 “末日影片” (无论是 Apocalyptic 还是 post-Apocalyptic) 一向不无兴趣。 但这一集给我的印象很一般, 太多自以为聪明的傻瓜, 太多咋咋乎乎的 “挺能搅儿” (teenager), 使剧情显得有些拖沓和弱智。 从这一集的水准来看, 这部剧是否值得追看尚不确定——续看一两集再说吧, 不过倒有两句对白可圈可点: 一度大权在握的冷酷议员 Kane 称自己的一切决策都是 “to make sure that the human race stays alive”, 而 “英雄 (女一号) 的母亲” Abby Griffin 则表示 “I choose to make sure that we deserve to stay alive”。 虽然都有些说教意味, 但后者不失为对打着崇高名义干烂事的烂仔之有力回击。

发布于 2023-05-15

2023-05-16 补注:
跳跃着又看了几集, 依然是 “挺能搅儿” (teenager) 层次上的胡闹, 外加成人间的政治角力, 弱智比例大到扫兴。 考虑到整个系列长达百集, 纵有亮点, 纵然某些人会有从猿到人的转变, 怕也难免拖沓, 决定不浪费时间了。

最近两个月里断断续续在读日本作家三上延的《古書堂事件手帖》, 其中有一篇故事是围绕美国科幻作家 Robert F. Young 的短篇小说 The Dandelion Girl (蒲公英女孩) 展开的。 受其吸引, 我找来了这篇小说——但直到今天才读了。 真是一篇杰作, 值得吐血推荐。 说是推荐, 其实原本是打算不惜剧透也要评介一下情节的。 但在心里组织了一下文字, 觉得实在没法以缩略的方式重现故事的美, 又实在不愿破坏故事的美, 只得放弃。 这么说吧, 这篇小说不仅写得很美, 很有匠心, 而且是极少数能在人物和情感上打动我的 (喜欢科幻的人想必都知道, 科幻故事的人物和情感塑造是相对薄弱的——哪怕我喜欢的阿西莫夫科幻, 在人物和情感方面也乏善可陈)。

问世于 1961 年的这篇小说还有一个亮点, 就是比苏联物理学家 Igor Novikov 早 20 来年表述了关于时间旅行的类似 “Novikov 自洽性原则” 的构想。 科幻故事在人物和情感上的相对薄弱, 一直给我一种文理不相容的感觉, 仿佛作者的创造力一旦用于理科基础上的未来构想, 就无力兼顾人物和情感, 这篇小说是一个例外。

发布于 2023-05-16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3-05-17。

看日本电视系列片 Midnight Diner (深夜食堂) 毕。 由于是日语原声英文字幕, 这部总计三季 (30 集) 的片子大约是我看得最费劲的片子——毕竟, 原声听不懂, 字幕也非母语, 应该算我能看的理论上最费劲的情形了。 不仅如此, 这部片子没有科幻, 没有推理, 没有打斗, 没有特效, 没有曲折玄奥的情节…… 一句话, 没有我惯常偏好的几乎所有元素。 但凭着一种真挚的生活气息, 依然吸引我看完了全剧, 可谓另类。 只说一句感想吧: 片子里有那么多类型的爱情故事, 却居然没有人爱上含蓄、 睿智、 宽厚、 亲切, 还做得一手好菜的店长 (“Master”), 真没天理啊!:-)

发布于 2023-05-19

以前曾在推特和新浪搞过关于读者地区分布的投票, 前些天在 Mastodon 也搞了, 公布一下结果 (参与人数: 110):

▪ 中国大陆 (57%)
▪ 港澳台 (6%)
▪ 欧美 (23%)
▪ 其他 (14%)

跟推特相比: 中国大陆少了约 12 个百分点 (仍占半数以上), 欧美相差不大, 港澳台及其他地区则分别增加约 3 个和 9 个百分点。 这结果说明: 虽已移师海外, 跟中国大陆读者的联系尚存, 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环境若进一步恶化, 我的读者圈——无论推特还是 Mastodon ——会像供应链一样受影响……

发布于 2023-05-22

【小闲事】 Memorial Day 长周末, 破天荒在 “家门口” (长岛) 做了两天一夜游——主要是省却了两天之间的返家环节。 这貌似不起眼的变更大大增加了旅游感 (因 “家” 是按定义就跟 “旅游” 相悖的)。 具体行程是: 昨天上午约十时半出发, 先到 Patchogue 的一家名为 The Cuban 的古巴餐馆吃了午餐 (颇感值得——尤其装潢极有风情), 然后赴 Fire Island ——该岛之东侧已不止一次去过, 此次改为造访中段, 其中包括了昔日坠毁在长岛外海的 “环球航空 800 航班” (TWA 800) 的纪念碑 (家里那位难得当了一次我的肚里蛔虫, 大致说出了我的感慨: 美国的失事航班有纪念碑, 中国的失事航班却随时会成为禁忌)。 晚间入住长岛中部的 Fairfield Inn (一家清爽而现代的旅馆)。 今晨在旅馆用罢早餐即赴 Montauk。 跟以往的从家出发相比, 抵达时间早得多, 终于圆了登上灯塔之 “念想” (不过塔顶景致虽佳, 却不像其他同类景点那样允许 360 度绕转观景, 不无缺憾)。 下午返程, 途中在 Montauk 镇中心的一家名为 MTK Lobster House 的海鲜餐馆的二楼天台吃了 “午饭” (菜肴的 “性价比” 只能算一般, 但天台的氛围不错), 之后则在 Southampton (village) 的中心街区及 Agawam Park 走了走 (都还不错), 于傍晚六时半左右抵家。

发布于 2023-05-29

晚间脱口秀因作家罢工而停播已近一月, 一直很怀念, 也一直希望早先听说的罢工可能要持续数月的说法失之悲观。 但最近意识到那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并非只是基于上次罢工持续百日而作出的简单猜测——因为最近得知, 罢工一旦超过八周, “资方” 就能以 “不可抗力” (Force majeure) 为由, 合法取消某些合同 (比如解雇某些不想要的作家, 砍掉某些不赚钱的影视剧等), 或以此作为谈判筹码。 这不仅暗合罢工可能要持续数月的说法, 或许也解释了罢工已近一月, 却何以连谈判的影子都没见着——因 “资方” 在谈判之前很可能会起码等足八周, 以获取己方优势, 而整个罢工则自然会持续数月。

发布于 2023-05-30

据推特网友 Eddie Cheng 告知, 因 “不可抗力” 而不在我观看名单上的 Greg Gutfeld 的晚间脱口秀 Gutfeld! 仍在播放。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站长往年同日 (6 月 3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新浪博友: 万精油微博   (发表于 2023-05-05)

    比标准的爱因斯坦方程少了一个宇宙常数项。 或许是因为地方不够大, 写不下。 或许是因为涂鸦者知道爱因斯坦最开始发表的时候就没有那一项, 后来加进去的。 如果是后者, 这个涂鸦者不仅有文化还知道不少。

  • 推特网友: 你也配姓赵   (发表于 2023-05-06)

    好一个 “活着” 的比较, 大赞。

  • 新浪博友: 万精油微博   (发表于 2023-05-08)

    这两种活法还是不一样的。 这个亿万富翁是想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逆生长机制, 成功与否不知道, 但精神可嘉。 而余华笔下的那个人如果不努力就不能活, 区别很大。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亿万富翁欣赏这个过程, 算是愉快地活。 如果不欣赏, 而是每天强迫自己, 活的就很辛苦了。

  • 推特网友: 池谷 昴   (发表于 2023-05-08)

    国內「校史」之類似乎都習慣於這樣寫而渾然不覺其違和之所在。

  • Mastodon 网友: 鳄鱼   (发表于 2023-05-08)

    想到了六度分隔理论,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的联系可能只需要很少的几步, 信息在两人间的传播应该也差不多, 应该会覆盖很多中文用户。

  • Mastodon 网友: 如月中天   (发表于 2023-05-09)

    像是流行病 R0 小于 10 但是易感者只有 10%, 然后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象友种群数量什么的。

  • Mastodon 网友: tianci   (发表于 2023-05-10)

    苏联笑话的翻版, 就是那个掉到河里的老头高喊打倒斯大林的笑话。

  • 推特网友: yojyanai   (发表于 2023-05-18)

    卢老师也在读《古书堂事件手帖》啊, 好几年前国内 “天闻角川” 引进了, 当时一卷一卷追过来, 不知为什么途中放弃了。 近段时间打算买日文原版来读。 话说 “蒲公英女孩” 确实是难得的短篇佳作。 里面所谓科幻只是为了塑造情感而服务的一个设定罢了。 因为喜欢看动画, 所以好几年前读了。 一直难以忘怀。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05-18)

    谢谢留言。 很高兴遇见读过且喜欢 “蒲公英女孩” 的人。 这篇小说里的科幻确实近乎于一个简单设定——因故事本身并不发生在未来, 前几天的故事更是去掉科幻也能展开。 但最后最精华的情节却完全有赖于科幻, 从这个意义上讲, 也可以算是很硬核的科幻。

  • Mastodon 网友: Adam Wang   (发表于 2023-05-19)

    Midnight Dinner 是我最愛的劇集之一了, 裏面的角色各個都有自己的故事, 形象都很豐滿, 不過唯獨沒有講述過多店長自己的故事。 但是內心深處, 我希望多年後能成為店長這樣的人。

  • 网友: tjlaoji   (发表于 2023-05-23)

    在中国和外国 (确切说是欧美) 的地位不同, 比如在中国基本属于纯粹的贬义词, 在外国可能名声好得多。

  • 卢昌海   (发表于 2023-05-24)

    在如今的中国环境下, 那段脱口秀哪怕用的是熊猫而不是狗, 恐怕也会被指责为是影射人民军队臃肿, 只能当观赏性国宝, 中看不中用, 等等…… 另一方面, 哪怕有人把狐狸而不是狗命名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回应也未必会不同。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